关于青海喇家遗址几个相关问题的探析
2013-10-21范小慧
范小慧
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9年对青海省喇家遗址联合展开发掘工作,发掘成果内涵丰富,本文就遗址环境、房址上出现的猪下骸骨以及F4的人类遗骸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这三个相关问题的探析来说明对于喇家遗址的揭示应综合多学科从多角度去做出结论。
关键词:喇家遗址;古环境;F4房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处于黄河盆地北岸的二级台地,是以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不同文化内涵的聚落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惟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保留了4000年前大地震、黄河大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进一步探讨史前人地关系,尤其是发生灾变的极端关系,提供着重要的考古实例。现就喇家遗址的几个相关问题做以下探析:
1 关于遗址环境
据环境考古资料显示:4000年前左右喇家遗址为密林式情景,树木高大繁密,与现在林木稀疏多为平整农田的情景大不相同。遗址的古生态环境优良,属半森林、半草原状态,适合人类生存,既可狩猎采集,也可种植养殖。可以想象,那时人们生存无忧,物资富足,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学会了制造各种工具,工具的生产和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由此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相继发展,这就是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但这种状况所展示的另一面则是:人类如果仅依赖自然环境生存,就必将受到其负面不利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将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喇家灾难遗址最充分的说明了人与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从遗址分布的整体环境来看,遗址的一级台地在古环境中属河滩地,史前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遗迹分布在黄河二级台地上,从二级台地开始到一级台地呈下坡慢滩地势,遗址一直延伸到了河滩地。目前分阶较明显的台地则是后来形成,人们从台地前沿取土填充河滩一级台地平整出田地,用来种植农作物形成了人为高低错落的坎,坎因水势引导自然形成扇形,左为吕家沟,右为岗沟,前沿为两条季节河流的汇合处。据图纸分析结果显示,现在的岗沟很有可能在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它既是一条季节河,也是一条古河流,崗沟与吕家沟的河水汇聚后一直流向前方汇入黄河,汇流处也形成扇面,但这个扇面处于一级台地并不适合人们居住。
2 关于遗址上的猪下骸骨
喇家遗址F4(四号房址)是最为有名的一处房址,最值得一提的是房址上残留有一块猪下骸骨,这块下骸骨的出现透露出的信息重要而复杂,但究竟证明了什么,说法不一:
(一)已有的考古发现证明,猪下骸骨在古代为财富的象征。古人有一种习俗,将已吃尽的幼猪下骸骨展示于家门前,挂的越多就越显示财富充裕。
(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在自家门前挂一块猪下骸骨以显示地位特殊或高于其他人,很可能是首领级人物或是特殊房址而并非一般居家所用,因此才有猪下骸骨出现,有可能为宗教场所,地位和功能较为特殊。这种特殊性从F4房址内的其他表象上也可分析出: F4内两侧各有一块石板状的黑色平板,平整的贴在房左右的墙壁上,尤其是左侧板壁边摆有几件玉器和石器,这说明此处的功能非同一般,或与宗教有关,有可能是一个类似于现在的藏族家中用于祭供的小佛堂。这种猜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玉在古代通常作为一种宗教礼器来使用。另外,这座房址内供生活用的器具并不多见,并且,在所有已发掘的房址中F4是聚集的人最多的一处,共14具遗骸。据DNA测试,遗骸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大群人聚集在同一座房子内,更说明了这座房子的特殊性。
(三)中国汉字“家”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 ”表示与房屋有关,“豕”,即幼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房内养猪,因而房内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有“ ”有“豕”才能称其为家。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和心态,值得细究。
(四)也有专家推测,房前置猪下骸骨表示这一家是整个家族的中心,它与F3(三号房址)、F7(七号房址)、F10(十号房址)并排,是一个大家族的中心房址,也有可能为几个不同功能的房屋最中心的一处,这些推测还有待通过更多确切的证据来得出最后结论。
3 关于F4(四号房址)内的人类遗骸
(一)F4的形制呈门口高、房内低的坡状走向,因为土的堆积层不厚,因而古人为增加房内的高度采用了这种形制,这一点清晰的说明当时人们因势利导的程度和意识已经较高。较为特殊的是F4内共14具遗骸,其中一骨骸经考古验证为一个40多岁的女性,在当时已算老年女性,相当于现在的祖辈年龄段,而她周围的几个小孩,据骨DNA分析并无血缘关系。为什么无血缘关系的几个孩子聚在一个与他们同样无血缘关系的老年女性身边?这一问题到目前仍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
(二)F4房址中间火盆处的骨骸为一个男性,骨高、粗、长,体形较现代人健壮,尤其是胳膊、腿的骨骼很长,据骨DNA和体质人类学鉴定年龄在15岁左右,在古时已接近成年人,这个人悬浮在地面上,专家推测,很可能地震的同时又有泥石流发生,泥石流从门口处猛烈一涌而进立刻将他固定在了现在的这个形态上,使他无法再挪动。因为泥石流涌入的方向一般为冲进房屋先直达与门相对的地方,然后向两边分开侵占到四周覆盖住整个房子的地面。
(三)F4中央一具小孩遗骸的胳膊骨头断开,其下地面有一裂痕,填充着红色泥沙,专家推测,人的骨头和肌肉在无特别大的强外力作用之下不会断开,之所以有这样的状态是因为尸体在腐烂之后,又有强烈的地裂再次或者多次发生才导致而成,这也说明了黄河沿岸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房屋坍塌导致死亡的灾难并非仅发生过一次。
F4的场面显示出人在灾难瞬间的极度恐惧与无助,右侧有成年女性的一堆遗骸处,一个小孩用手紧握住另一个小孩的手腕,这既是人在惊恐状态下伸手去抓住别人的一种本能,也是出于本能去保护其他小孩的一种状况;还可以看到,另一个小孩的胳膊在上护住另一个小孩,靠近门的几个小孩年龄更小,他们紧紧的相互依靠聚集在一起;成年女性紧紧护住她身边的几个孩子;这些遗骸经骨DNA分析并无血缘关系,左面靠墙的女性也是紧紧护住怀中的孩子,据分析他们之间也无血缘关系。因而这里展示出的是最真实的人的一种善的本性。但仍未得出结论的疑问是:为什么F4中有这么多并无血缘关系的小孩聚在一起?(其中专家提示:F3中的成年女子和她怀中的孩子是一对母子)。可以有这样的猜测:在古代灾难即将发生的时段毫无先兆预知,男人们外出狩猎、采集,进行农业生产;也有可能地震、洪水已经发生,有人组织去抢险救援,家中只剩老弱病残,而且将孩子们集中在了一个较为正式的场所中。对F4的揭示任何人都可以尝试着去解释,但大体方向和思想则应一致,即在某一特殊的情景下展示的特殊状态 ,这一点无可置疑。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析可以得出,考古学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环境学、地质学、历史文化学科等其他学科相互影响甚至融合,只有从多个角度去综合探索考古发掘现象的本质才能作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崔永红 简论史前青海先民的经济活动及其与生态环境之关系 青海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 考古2002年第7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 考古2002年第12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 考古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