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历文俗字类型研究
2013-10-21于正安
摘 要:敦煌历文是有关会计的文书,多为写卷,俗字盛行,是俗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中俗字进行整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敦煌历文俗字类型归纳为十一类,希望对汉语俗字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敦煌;历文;俗字;类型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课题编号:13YJC74012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13-ZD-108)的阶段性成果。
敦煌历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有关会计的文书,多属吐蕃统治时期以及归义军统治时期,可分为寺院、官衙、社邑三类,其中尤以寺院历书数量最多,包括诸色入破历、常住什物点检历等方面。敦煌历文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中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经济方面,更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我国经济制度以及寺院经济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历来受到中外经济史家的重视,成果也最为丰富。实际上,从语言角度看,敦煌历文由于大多是写卷,俗字盛行,是研究俗字类型的宝贵语料。
关于俗字,前贤己多有界定,如张涌泉、黄征、裘锡圭等。我们认为,俗字是和正字相对而言的,是不合官方规范的民间写法,俗字和正字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潘重规说:“一切文字的发生、使用、流通,都是建筑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一切文字产生后,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使用,这便是约定俗成。“约定俗成”也是正字和俗字所共有的特性。也就是说,在众多俗字当中确定规范字形(正字),除了书写符合造字原理(《说文》中的“六书”)之外,该字约定俗成度的高低也是标准之一。当然,俗字和正字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发展也可能发生转变,某字某时期是俗字,由于历史的发展,到后来也可能转变为正字。
敦煌历文俗字盛行,类型多样,现结合前人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大约有如下几种:
(一)繁化俗字
繁化俗字是比正字笔画增加了的俗字。我们又可以根据笔画增加原因的不同,把繁化俗字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增加意符俗字
增加意符俗字主要是指给一个字增加一个表意的偏旁,包括给本不需要意符的字加上意符,给本已有意符的字加上意符。如:果—菓、泥—埿、瓜—苽、園—薗、梨—□、席—蓆
2、声符繁化俗字
声符繁化俗字是指把声符回改成完整的字形而产生的俗字。如:吃—喫、驼—駞、初—
3、增笔繁化俗字
增笔繁化俗字是指为了区别形近字或者出于书写习惯、受其他字的影响而在字中增加了笔画而形成的俗字。如:土—圡、妻—、转—、看—□、席—廗
(二)简化俗字
簡化俗字是比正字笔画减少了的俗字。敦煌历文中大批俗字是通过减省笔画、归并部件、改换或省略偏旁,甚至沿用“六书”新造字形等办法使字形简便,产生众多简化俗字。
1、省略意符俗字
省略意符俗字是指省略会意字或形声字中的部分意符产生的俗字。比如:辟—臂、查—渣、贾—價、登—燈、由—油、觜—嘴
2、改换意符俗字
改换意符的简化俗字往往是有的意符,相互之间形既有异,意亦不同,但为了书写的方便,俗书也常常换用。比如:等—□、曆—暦、煮—煑、锄—筯、刺—刾
3、改换声符俗字
有些形声字的声符形体较为复杂,既不便于据形辨读,又不便于书写,因而俗书往往用简单的声符来代替,改成形体较为简单的声符,这样产生的简化俗字叫作改换声符俗字。比如:椀—梡、嫂—□、粮—糧、胶—膠
4、简省俗字
简省俗字是由于抽减、省略或合并了字中某些部件的一至数个笔画或者使用常用的简笔符号代替而形成的俗字。比如:佛—仏、攀—、學—斈、枣—棗、变—變
(三)、类化俗字
类化俗字是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因受上下文、内外等处参照字符或心理暗示等因素的影响,给本没有偏旁的字加上偏旁,或者将偏旁变成与上下文或其他字一致,这就是文字学上所谓的类化俗字。
1、涉上(下)类化俗字
涉上(下)类化俗字是指由于受到上下文的影响而类化的俗字。比如:马—□、棹—掉、沿—
2、受潜意识影响的类化俗字
类化现象的发生也可能是由于受习语或相关因素的影响,尽管甲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并没有出现,但人们在写乙字时却会受到该字的类化。我们把这种类化的俗字称之为受潜意识影响的类化俗字。比如:淘—淗、契—
(四)、音近更代俗字
音近更代俗字是由同音更代和近音更代产生的俗字。
1、声符同音或近音替换俗字
通过用同音或近音声符替换原声符的方式产生的俗字。比如:娘—孃、酿—釀
2、直接借用同音字的俗字
直接借用同音或近音字形成的俗字。比如:承—丞、已—以、裙—群、淘—涛、尚—上
(五)、形近更代俗字
是指以形体相近的字替换正字产生的俗字。这个俗字可以是繁化,也可以是简化。它和繁化俗字和简化俗字中的俗字略有重复,但不同的是它的形符或声符的更代没有理据。比如:郡—群、绿—禄、汜—氾、員—貟、
(六)、位移俗字
位移俗字指通过移正字内的部件位置而形成的俗字。比如P.2049V《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及自年田收、园税、梁课、利润、散施、佛食所得麦粟油苏米面黄麻麸查(渣)豆布氈纸等……”在该写卷中“苏”俗作“蘓”,在当时“苏”字的本来写法为“蘇”,因此为“蘓”为“蘇”的位移俗字。又如P.3638《正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小伯文经案壹。故经案壹。无脣(肩?)经案壹在李上座。经案壹。曲伎壹。如意杖壹。漆香匲(奩)壹。方香印壹。团香印壹。木香宝子壹。金油木师子壹。”“奩”内外部件位移作“匲”。
(七)、新造俗字
所谓的“新造俗字”,是完全抛开正字,用全新的构件创造的符合六书造字原理的新字。比如S.6781《丁丑年前后阳王三欠油憑(凭)》:“(前缺)紫捌窠欺政绫两鸟全长叁拾贰尺,准折欠油两硕伍斗壹胜半。更残欠油叁硕,用为后憑(凭)。僧政欠油人阳王三(押)。僧政 口承男惟子(押)。都僧录龙(辩)。”“辩”俗作“□”。
(八)、合文俗字
合文俗字是两个或几个独立音义的汉字合写为一个组合体形成的文字。合文俗字虽然形式上是一个真正的“字”,但代表着语言的两个或几个音节。比如S.7940A《某寺麦粟计会》:“判官十僧……计四十五驮以上计壹仟八百七驮五斗二升内麦一千一百七十驮二斗二升粟六百三十三驮三斗。”写卷中的“四十五”写作“卌五”,“三十三”写作“卅三”,就是其例。还如P.4640V《归义衙内破用用纸布历》:“二十九日押衙张留子……二十三日倚衙官平紧子……”在该写卷中“二十九”、“二十三”分别写作“卄九”“卄三”。再比如P.2049V《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麦壹硕,索佛婢利润入。麦壹硕,浑家贤德利润入。麦壹硕,菩提二郎利润入。麦壹硕肆斗,米盈德利润入。”“菩提”俗作“□”。此外还有“菩萨”俗作“”,“令狐”俗作“”。
(九)、改意符为声符的俗字
会意字大抵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符构成的,俗书或改其中的一个意符为声符,从而变会意字为形声字,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俗字。比如P.3638《辛未年(公元九一一年)正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针線(线)柜壹口,像鼻屈銊并全在李老宿房。”该文中的“線”为形声字,从纟泉声,把表意的“戋”改成了表声的“泉。”还如“婦”俗作“”。据《说文》,“婦”是“从女持帚”的会意字,俗书作“”,则成了从女负声的形声字。
(十)、二声俗字
二声俗字是指为正字另外增加一个表声的字,组成的新型俗字。比如P.2049V《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总壹阡叁伯捌拾捌硕叁斗叁胜半抄:肆伯柒拾捌硕叁斗陸胜麦,叁伯玖拾硕伍斗粟,伍硕陸胜半两抄半油,肆胜壹抄苏,壹斗肆胜米,陸拾伍硕叁胜面,壹 拾壹硕玖斗肆胜连麸面,壹斗伍胜谷面,捌拾陸硕壹斗半胜黄麻,叁拾硕麸,壹伯壹饼查,贰伯捌硕捌斗玖胜豆。”该卷中“斗”字加注音符“豆”作“□”。
(十一)、混用俗字
混用俗字是指兩个字的部首、偏旁或部件经常混用不分的俗字。汉字的意符是表义的,但许多意符所表的“义”是相近的。这种义近的偏旁俗书往往可以换用,从而形成意符义近换用俗字。如“竹”、“艹”二部, “宀”、“穴”二部。 亦有偏旁形近换用产生的俗字,它们相互之间在意义上并无相通之处,但由于形体相近,俗书也往往换用。如“木”“扌”二部,“十”、“忄”二部。如P.3638《辛未年(公元九一一年)正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栲栳)壹。簸箕壹。”“栲栳”俗作“”。还有“竹”、“艹”二部不分,如“等”写作“□”。“宀”、“穴”二部不分,如“富”写作“冨”,“宜”写作“冝”,“家”俗作“”。亦有偏旁形近换用产生的俗字,它们相互之间在意义上并无相通之处,但由于形体相近,俗书也往往换用。如“木”“扌”二部,“十”、“忄”二部,“亻”“彳”二部,“氵”“冫”二部,“十”、“忄”二部。比如“修”写作“”、“净”写作“浄”、 “楊”写作“揚”、“抄”写作“杪”、“懷”写作“櫰”、“博”写作“”;“广”“疒”二部不分,如“店”写作“痁”。
三
俗字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汉字字体演变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俗字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俗字从整体上看,大部分是趋于简化的,符合汉字的发展趋势,现在我们通用的汉字中有一部分就是敦煌历文中的俗字,比如:粮、娘、酿、麦、门、间、虫、无、胶、万、斗。它们主要分两类:一类为形声字,如:粮、娘、酿、胶;一类为符号代替类,如:麦、门、润、间、无、斗、贤。
大部分的俗字都在流传过程中消失了,比如那些给不需要意符的字增加意符产生的俗字,“園”俗作“薗”,“瓜”俗作“苽”。位移俗字,“蘇”俗作“蘓”, “奩”俗作“匲”,“峰”俗作“峯”。混用俗字,“店”写作“痁”,“净”俗作“浄”。音近更代俗字,“受”俗作“寿,”,“瓶”俗作“平”。类化俗字,“彭””字类化作的“。合文俗字,“菩提”合文成的“□”,“菩萨”合文成的“”,等等。这一批俗字通常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了。
参考文献
[1]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10
[2]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黄征主编、赵红著.敦煌写本汉字论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4]蔡忠霖.敦煌汉文写卷俗字及其现象[M].台湾文津出版社, 2002
[5]郝茂.论唐代敦煌写本中的俗字[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1)
[6]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402页。
[7]潘重规《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之整理与发展》,《敦煌学》, 1991年第17期。
作者简介
于正安,男,许昌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古汉语词汇、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