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象思维”视角下的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的差别

2013-10-21陈晓丽

卷宗 2013年9期

陈晓丽

摘 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出的“象思维”,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思维形式,也是最富于原创性的思维形式,本文试图通过“象思”的所具有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富于原发创生性”的特点中来理解中国式管理模式与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别。

关键词:象思维;概念性思维;中国式管理;西方管理模式

1 什么是象思维

何谓象思维?王树人先生在《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一书中这样描述,象思维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思维形式,也是最富于原创性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的理论早熟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象思维是中国文化精英们最得心应手的思维形式,但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接受“西化”并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生断裂,所以象思维对于现代中国人变得生疏,甚至成了一种新东西。

概念思维诉诸主客二元的对象化思维模式,而“象思维”诉诸“物我两忘”的整体直观的非对象化思维模式。概念思维涉及主体的,主要是认识之理,并不涉及主体境界如何。而象思维则在求悟中不仅思理,而且要提升境界,不仅要有思理的认识功夫,而且需要有更重要的“体道”功夫。而这种“体道”功夫是决定一切的,也是概念思维所不具有的,是象思维所独有的。

非实体性是“象思维”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另一大特征,这种非实体性显示为一种动态的终极原发创生性,不同于诉诸逻辑分析的概念思维,但二者也是相辅相成,这种原发创生性,主要在于开拓新思路,扩展新视角,提出新问题,但是这种新思路的具体实行,新问题的具体解决,则有赖概念思维。“象思维”也并不是反对概念思维或取而代之,而是反对概念思维的异化,即反对概念思维对“象思维”的压抑。

总之中国的象思维是一种动态整体的悟性思维,与西方概念的理性思维不同,它是一种“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富于原发创生性”的思维方式。

王树人教授在对人大商学院的学生的演讲中提到:依据象思维理论,发现在管理决策产生的过程中,理性的思维是有限的,而决策的智慧是无限的,东方的思想将理性与悟性结合而不是分离。如何把握思维创新?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发现,西方的逻辑概念思维无能为力,而与西方思维相对的象思维,不是靠通过定义创造概念,而是靠象的流动与转化为原动力,在悟性中创新。

本文的研究就是试图通过象思维的几种特性来理解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的差别。

2 概念性思维下强调实体性对象性的西方管理模式

概念性思维具有普遍化或一般化(universalizing or generalizing)、静态化、高阶对象化、事后的反思性的特点

这种思维作为主客二元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将外在作为一个实体性对象化的存在,概念思维的这种实体性,对象性,决定了西方管理模式的理性的認知取向。它的长处赋予西方管理体系逻辑性与理论的系统性,认识的构成性、确定性、清晰性及可操作性,最适于工业时代的需要,造就了西方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辉煌。而其最大的问题,则在于人与自然的对立,理性与生命的割裂,以及认知与价值的隔离。这种思维模式下所具有的高阶对象化特性,将管理对象化、抽象化、本质化之后,曾仕强在他的《中国式管理》一书中说到,西方管理尤其是以美国人为代表的管理模式是基于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而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体现在管理上,就是拒绝承认现实或历史的合理性,对各种管理方式进行先进/落后的粗暴定位,强行创造了一种实际并不存在的对象—最佳管理实践,总以为这样一种独立的对象化的最佳管理模式应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最佳管理实践越接近,其管理水平就越高,企业就获得了竞争优势。这种概性思维模式下的静态化特点,也认为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达到一种精确的可测量的完美模式。

因此在最佳管理模式指引下,他们将企业看做是一个大机器、大组织,能够通过流程、制度等的完美设计,可以实现精确管理。而近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数字化管理则是将这种理论发挥到了极致,认为通过建立完美的数字模型,就可以模似出企业的实际运作,同时可以利用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控制其运转,但实际上在运行中并不能有效测量员工们的贡献,精确管理也就无法得以实施。

这种最佳管理模式下的精确管理也曾一度风靡中国,模仿最佳实践成为管理优化的主流,这一现象直到近代西方大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才得到改善。

正如任正非在《管理的灰度》一文中指出,“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不但认为与西方管理模式并行存在着东方管理模式,而且表达了对东方管理模式的强烈认同。柳传志在重掌联想集团董事长后,也提出并购IBM PC后的联想集团困境,就是未处理好东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异,在西方模式下CEO是职业经理人,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考虑怎么样建立企业和运行企业,与联想旧模式下以主人心态的管理有所不同。

3 象思维下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创造性的中国式管理

基于东方象思维下的中国式管理强调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曾仕强在他的管理思维课程中提出:不同于西方管理的二分法,中国式管理模式基于三分法。三分法通常一方面给人迟疑和缺乏原则、标准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又会给人圆融变通的感觉。这种模式认为,管理是非对象化的,总处于流动与转化之中,是一个正在生成的对象,如中国的太极图,黑与白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而不同意西方概念思维的非黑即白。象思维模式下的中国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参与生成管理,并招引出意义。强调管理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范式,必须也只能进行自主创新,才能建立真正适合企业的管理体系。例如对于人与事的管理,西方概念化的思维模式,虽然承认人与事的依存关系,但更强调管理者保持独立性,必须尽量远离研究被管理对象以及其具体的生成过程,才能保障观察结果的客观性,认为只有相对独立才能达到认识管理的普遍化与一般化规律,最终把握管理的本质。在这一思维影响下,西方建立了大量的管理学院,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员,但事实证明这些优秀学员并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究其原因,是由于这种方式忽视了对环境的理解以及问题处理的灵活性,管理者只能依据规则与制度行事,造成管理越来逐渐僵化,这已成为西方管理模式的致命缺陷。

不存在一个标准明确的超级管理模式,只承认现状、改造现状,在现状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完善,随着企业管理者也在不断成长,这是象思维下的中国式管理模式的精髓。曾仕强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即“以人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引导结合,强调制度化管理不如理念和共识的结合;依理而变,强调变动的合理性,而不是合法性”。基于这三大理论主轴,曾仕强分别从管理的计划、执行、考核、沟通、领导风格、激励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其所提倡的中国式管理,具体说来:“标本兼治,随时调整的计划方式;无为而无不为,无形控制的执行过程;力求圆满,明暗、大小兼顾的考核方法;以不明言为基础,追求妥当的沟通艺术;以‘情、理、法来领导,追求圆通的领导风格;衡情论理,尽量兼顾的激励方式。”

在这种象思维引导下的中国式管理强调人与事的相互依存性,人只有在做事中才能修己安人。所谓历事练心即是要求人在做事中要从最根本处生成和维持住自己,逐渐不断的做事中达到管好自己乃至管好他人管好一个团队的能力。没有一个让尝试者可以依据的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管理者技能只能在做事当中获得,通过对事情不停的总结与反思,并最终问题解决中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

稻盛和夫管理理念的形成过程,就体现了典型的这种非现成性、富于原创发生性的特点,“就公司经营而言,我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到底应该怎样经营企业,从一开始我就对此烦恼不已。从想法到方法,我每天都在认真加以思考。每当我有所感悟时,就把自己的想法记笔记本上。当我开始经营京瓷公司的时候,我常常把记录了我工作要诀的笔记本拿出来,在添加上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要点重新加以整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管理理念。”

我国的企业多数是在环境不成熟、制度不完善、资源不充分的条件下迅速成长起来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基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出规律,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虽然照搬了一套西方的管理制度,但往往在管理制度下起作用的是灰色地带的潜规则。如任正非强调的就是 “坚持自己成功的东西,要善于总結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管理哲学的理念,结合西方的方法规范,使之标准化、基线化,便于广为传播与掌握”。

4 结语

西方的概念思维认为管理是完美、精确与科学的,强调客观普遍的规律性;东方的象思维认为管理是自主、多变与灰度的,强调随“象”处理的现场感。然而这两种思维具有相反相成性,可互相弥补,相互融合。在象思维原创发生性的开拓下,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还需要概念思维的分析和论证。因此我们相信,在全球化的未来趋势下,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下,也必将导致东西方思维模式的融合,而基于思维模式的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异也必将慢慢趋于消融,但在这一融合最终到来之前,我们的企业家必须深刻理解并把握东西方管理差异,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9

[2]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2

[3]吕谋笃:象思维的东方管理模式 [EB] 博锐管理在线

[4]苏东水:21世纪东西方管理融合与发展的趋势——当代中国东方管理科学的创新与实践 [J]上海管理科学.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