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防风防雷防覆冰的差异化管理思路
2013-10-21勾雷
勾雷
摘 要:本文结合实践经验,针对山区地貌特征,深入分析山区电网防风防雷防覆冰的差异化管理模式,逐项解决电网防风防雷防覆冰问题症结,为地区电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防风;防雷;防覆冰
1 引言
某地区位于太行山东南麓,辖区内70%属于山地、丘陵地区。这里地处风口,每年秋冬季节,狂风不止,电网防风成了第一个难题。这里群峰林立,许多电力线路沿山而上,夏季雷雨天气盛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经常受到雷电袭击,电网防雷成了第二个难题。冬雨季节时,山区天气异常寒冷,部分地区的电力线路因天气寒冷以致导线覆冰严重,安全隐患很大,电网防覆冰成了第三个难题。
2 管理思路及技术措施
2.1在全面治理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电网隐患中,该地区领导班子意识到“人患大于隐患”,治理风患、雷患、冰患必须先抓管理,为此,该地区首先从查思想、理制度入手,重新修订修编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分区包片制度,将隐患排查治理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出现问题各级负责人必须“说清楚”,极大扭转了部分人员的习惯性违章,实行该制度以来,有效避免了因人为及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
2.2在抓管理工作的同时,该地区注重以科技进步手段为支撑,提升电网抗击自然灾害能力,率先联合高等院校及研发部门开发故障在线“三遥”系统,加快线路故障排除速度,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作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对易发生风灾、雷灾的地区安装线路接地短路故障指示器,提高供电可靠性。主干线路安装智能架空配电线路在线管理系统(简称LTU),可有效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和降低劳动强度,在利用电子互感器实现配电架空线路故障定位技术方面有集成创新,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2.2.1解决电网防风难题
电网防风点多面广,针对现状,该地区因地制宜,责任到人,特殊地区特殊治理。一是对处于风口内的10余条10千伏线路采用双横担、双绝缘子,加长线路横担等措施,加大线路三项间距,避免因混线造成线路跳闸。二是在风口地段安装防风拉线,缩短线路耐张段,加强线路抗风能力。三是清查各供电区内的老旧线杆,对抗击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的老旧线杆列入年度反措计划,进行全面改造,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全部治理到位。
2.2.2解决电网防雷难题
该地区对2009-2012年期间因雷电引起的电网事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根据接地体改造试点进行初步概算,全部改造需要2000余万元,费用巨大,一次性改造到位不太现实。针对现状,该地区决定采取“重点投资,分步实施”的方式开展防雷工作。首先对雷电活动频繁的8条35千伏线路增设36组避雷器,改造接地体125处。其次对雷电活动频繁的6个乡镇内不符合规定的63个台区接地装置进行改造,及时更换或补装不合格及没有安装低壓避雷器的台区。三是对27条10千伏主干线、分支线分批安装避雷器,更换绝缘子。通过采取不同措施为该地区电网雷电波的侵入设置一道道屏障,防止雷电波的侵入,提高电网的耐雷水平,从根本上降低雷击跳闸率。
2.2.3解决电网防覆冰难题
该地区山区属于冰雪多发地带,总结历年覆冰严重地区的受灾原因,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率先在山区变电站开展试点,在变电站母线及35千伏、10千伏出线涂刷防冰雪涂料,防冰雪涂料采用IPN技术,用含硅无机聚合物对有机聚合物改性得到交替排列组成的多嵌段共聚物,使涂层的附着力、硬度等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可极大的减小对冰晶的吸附力,从而有效防止线路覆冰。经过数据对比,2012年该山区未发生因覆冰造成的线路断裂,绝缘子倾斜等事故。
3 效果后评估
通过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后,该地区电网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升。2009年-2012年四年间,因雷雨大风天气引起线路跳闸次数统计如下:110千伏系统中,2009年1条次,2010年0条次,2011年0条次,2012年0条次;35千伏系统中,2009年6条次,2010年4条次,2011年3条次,2012年0条次;10千伏系统中,2009年55条次,2010年39条次,2011年35条次,2012年21条次。2012年,10千伏线路因雷雨天气原因造成停电跳闸21条次,与2009年同期的55条次相比,下降了34条次,据统计2012年雷电活动日19天,2009年21天,在近乎同等的条件下,同比下降率62.9%,1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未发生线路跳闸。由此可知,35千伏线路效果尤为明显,10千伏线路在点多面广的条件下,效果也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汪秀丽;;输电线路覆冰浅论[J];水利电力科技;2008年02期
[2]阮羚;汪涛;朱昌成;谭章英;;输电线路防冰原则及技术措施[J];湖北电力;2009年01期
[3]于洋;;防冰临界电流的研究与仿真[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8年03期
[4]刘浩梁;架空线路防冰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