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体育运动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013-10-21刘晖王京丽

卷宗 2013年9期
关键词:同伴体育运动案例

刘晖?王京丽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前期是儿童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运动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幼儿通过体育运动游戏不仅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更能培养幼儿的心理品质。幼儿园体育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基于以上认识,我园自2011年开展以幼儿体育运动游戏为特色教学活动以来,就试图通过运动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作用,探讨运动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下面我们以大班幼儿运动区为例进行分析。

案例1:在综合区,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扮成小鹿、小兔。小鹿出发跑到蹬桶前双脚交替蹬到各种萝卜,跑到小兔面前,将萝卜交给小兔,小兔双腿夹着萝卜跳着到终点,看哪组萝卜最多为胜。

分析与思考:这个案例说明,大班幼儿社会意识已经逐步建立,幼儿在活动中能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由此说明,幼儿的责任意识也在加强。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2:教师在跳跃区投放了新的玩具材料“五颜六色的跳箱”,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去玩。刚开始,幼儿被五颜六色的“跳箱”所吸引,兴高采烈地参与到“跳箱”的游戏中。可是没一会,他们就选择别的游戏了。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尝试了几次,都没跳过去,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怏怏不乐地离开了。

分析与思考: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此游戏要求幼儿在跳箱时,通过助跑、跳、撑等连贯动作一气呵成,难度较大,幼儿没有成功的体验,自然就不喜欢了。因此,教师要根据情况,降低跳箱难度,让幼儿先掌握动作要领,在逐步增加难度的同时,丰富游戏情境,就会更适合幼儿水平、兴趣和需要。

如果幼儿积极投入游戏,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游戏或者要领,师幼、同伴关系和谐,那么他在活动中就能游刃有余,并很容易从中获得快乐。而如果情况恰恰相反,那么他的情绪就会变得非常消极,不愿意参与游戏,甚至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消极情绪发展到极点就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如在体育游戏“渔夫和鱼”中,扮演“鱼夫”的幼儿捉到“鱼”时就会非常兴奋激动,而如果不得捉“鱼”要领,较长时间捉不到“鱼”或捉的不如别人多,他就会变得非常沮丧,游戏兴趣也相应降低。因此,我们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情感变化,有目的地设计运动游戏,注重运动游戏能给幼儿带来舒畅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幼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

案例3:在玩“翻大山”游戏时,婷婷面对曾经没翻越上去的“大山”有些胆怯,站在一旁用羡慕的神情看着同伴一个跟着一个翻过“大山”。婷婷又走到起点线前,但又很犹豫,这时老师走过去鼓励说:“别害怕,老师帮助你一起翻过大山。”在教师的帮助鼓励下,婷婷再次鼓起勇气去尝试,通过几次尝试,终于她能翻过了“大山”。

分析与反思: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案例的主角是一个胆子比较小的女孩,虽然她翻“大山”失败了,但她没有放弃,还想再尝试。这时教师的帮助和鼓励给了她很大的信心。最终她增强了勇气,获得了成功体验。

体育运动与意志品质培养关系密切。意志是指幼儿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运动游戏表现出的努力克服困难、自我说服、自我鼓励等都是促进幼儿意志形成的重要体现。体育运动游戏是趣味性,刺激性极强的游戏,可长期吸引幼儿。如“跨越障碍”、“抓杠悬吊”等游戏极具挑战性,在刚参加这些游戏时多数幼儿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胆怯、恐惧心理,想玩又不敢,放弃又不情愿。这种极其向往心理使得他们尝试着去接触,去参与,渐渐的胆子大了,可以和同伴一同玩耍这些游戏了。即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学着去克服,去努力,这对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案例4:在“小小坦克兵”主题游戏中,幼儿分成两队进行“坦克训练”将坦克(轮胎)拖拽到训练场;在“坦克大战”中,幼儿要快速将“坦克”开到战场进行“战斗”,“坦克”还要及时送到修理厂维修,最后,后方幼儿还要给“坦克”运输物资,幼儿在活动中,每过一个游戏,都要积一分,最后以积分最多一组为胜。

分析与反思:在这个案例中,由一个大主题游戏中,包括了4个系列游戏,在每个游戏环节中,幼儿必须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产生了竞争与合作的内容。

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价值思想、作风和意识。丰富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规则、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内在精华是相同的。幼儿在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开始接受体育内在精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个性。我们在创设游戏的内容和特点上,注重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幼儿在竞争对抗中,可以使自己的运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能主动学习同伴的良好品质,抑制自己不良的行为,从同伴对自己的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自信。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先天遗传因素、生物特性制约等。但对个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和教育。随着幼儿运动能力和交流技能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领域比婴儿期扩大许多。他们已经能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向往、期待着与同伴共同玩耍。这一时期的幼儿比较喜欢在奔跑追逐中游戏,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运动游戏是他们游戏的主体。在体育游戏中,幼儿为了玩得尽兴,不断提出各种建议和要求,这就使得幼儿的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起来。这时,幼儿开始能为较远的目的而行动,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集体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经常、有倾向性的心理

特性。

案例5:晨间户外运动游戏活动中,幼儿来到跳跃区选择“跳荷叶”游戏。这时,小明、小伟、小新发生了争执,老师走过去了解情况得知,小明、小伟每次连跳两个“荷叶”捉到“一条虫子”,而小新每次跳过一片“荷叶”也是捉到“一条虫子”,最后大家捉的虫子一样多,小明、小伟觉得不公平,因此和小新发生了争执。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小朋友们一起商量修改游戏规则,最后将游戏规则定为一次跳过两片“荷叶”者,捉“两只虫子”积两分;跳过一片“荷叶”者只能捉一只“害虫”,积一分,。

分析与思考:体育运动是一个有章可循、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体育运动中有各种明确而详细的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体育道德规范、比赛规则、竞赛章程等,这些规范都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而规范的培养是幼儿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社会化過程。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自制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很难掩饰自己情感、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高涨、兴高采烈的情形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了能使自己喜爱的游戏顺利开展,他们愿意遵守体育游戏的各项规则,这种主动、自愿的遵守无疑加强了儿童在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力。

无论什么形式的体育活动游戏,都具有一定的规则。如上述案例中,游戏“小青蛙捉害虫”,幼儿双脚必须跳在“荷叶”上,捉到害虫最多者为胜。幼儿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所以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以便顺利玩游戏就成了幼儿的共识。我们在开展的所有运动游戏中几乎都包含了运动规则。特别是在区域体育运动游戏中,我们在与幼儿共同制定的规则更为明显,比如在平衡区,幼儿可以选择不同路径,按照路径来游戏,如果在走平衡过程中半途而废,就没法到达终点。总之,这些多种多样包含社会规则的运动游戏,让幼儿对社会性规则有了间接的了解和认识,为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奠定了基础。

体育运动与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给幼儿之间提供了较大的交往范围,幼儿有自由的不受干涉的交往机会,这一点在运动游戏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在体育游戏中幼儿为了能够满足玩的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合理分工,饰演各种角色。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并在其中尽兴,成功地履行各个角色的义务和责任逐渐成了幼儿的自觉行动。幼儿与同伴交往时,经常表现出更多、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交流,享受着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可以满足儿童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交往,成为幼儿的一种积极情感依赖,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体育游戏中同伴交往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他人的机会,逐渐学会认同他人观点,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状态。这是儿童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运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山东: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01期

猜你喜欢

同伴体育运动案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体育运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寻找失散的同伴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