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思维视角建设小学校园空间
2013-10-21李杰张先彬
李杰?张先彬
摘 要:当前国家正进行战略新兴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学校建筑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物质生活空间,教育思想与建筑文化的融合,打造吸引儿童、充满教育意义的空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筑色彩的价值追问,文化元素的选择,建筑名称的创意,儿童尺度与视角的深度思考,运用儿童思维,创造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校园文化空间。
关键词:校园建筑;儿童思维;教育意义;人性化
《黄帝宅经》中曾表述有关住宅与人的哲学思想:“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我想中国古代先哲更推崇建筑与人的自然适意性、融洽共生性,这种中和、协调、温性的意境,是现代人愈更向往的。建筑的最高本质是人,是人性的一种空间化和凝固化。可以说,建筑本身就是人性的一种度量。建筑的境界就是建筑设计师本人的胸襟、气质、性情和智慧的率直流露。曾有评论说:我们是个严重失落了自己建筑空间特色的民族!希望学校的校园建设能探索、尝试教育文化、空间特色的新路!摒弃中、小学校建筑千校雷同,大同小异建筑风貌。创自己特点,体现历史厚重、文化底蕴、师生同心、创新时尚、自然环保、服务舒适为一体。
1 小学校园建筑文化创设的意义
勒温场论认为:一种目的或意向往往是一种准需求,会突破原有的心理的平衡,而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这种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目标也具有一种引拒值力,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负的引拒值具有排拒力,所以人的行为不单是由于内在需求和紧张的推动,而且还由于目标本身的吸引(或排拒)。需求的强度增加,与该需求有关的目标的引拒值也会增加,而引拒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到需求的强度。生活空间代表了一种心理的格式塔,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产生与表现的场所,具有整体特性的动力场。生活空间包括了人与其环境,行为发生在这种生活空间之中,它既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也是生活空间的函数。生活空间通过影响学生的心理而形成学生成长的动力,其动力思想和整体思想也为学校建筑文化的创设提供心理学基础。
学校是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的教育场所。只有一流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教育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学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文化教育资源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传播和接受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矛盾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是将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等资源融入学校的教育环境中,以动态的能量、信息等多种方式交互作用影响学生。从建筑科学角度,安全性与空间的有效利用与其他建筑没有本质区别。而学校建筑因其本质价值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影响人的发展,其教育意义就更显特别重要。小学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初始时期,学校建筑作为思想、方法、精神等等教育资源的载体,因其空间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以及学校建筑文化本身时时刻刻在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欲望,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追求正引拒值最大化,從而促进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小学校园建筑文化创设,是我们追求教育理想重要途径。
2 小学校园建筑文化创设新策略
学校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学生成长,就小学而言,就需要儿童思维建儿童学校。从孩子的视角设计校园建筑、景观,尽力体现文化与环境的陶怡功能。使儿童与环境互动,在细节上做文章,用独具匠心的细节彰显教育对儿童的体贴入微。力争建设成为既有“乐园”的气质,但又不失“家”的温馨,可整可零,灵活多变。大气而明快、阳光,让孩子们抬头仰望时能看到更多的天空。
2.1 基于背景的建筑色彩
校园建筑服务孩子的成长,最主要的功能是突出孩子鲜活的生活与成长的历程。做成教师和孩子们自己的建筑。校园建筑的外墙基调应该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作为主题色,表面看,这三种颜色没有一点鲜艳感,然而,正是这样的黑白灰,却在为着鲜活作准备。当校园里有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跃动,一切不都在这最质朴的背景色下鲜活而生动起来了。在外墙上可以贴师生的笑脸,以建筑的灰为基调,就特别明显与灵动。种植大树以绿化,生态中,建筑的灰色在绿色的树众中不锐化,更能容为一体,质朴无华的衬托孩子鲜活生命的
生长。
建筑内考虑到孩子生活应该多一点温馨,可以选用一些暖色,不同的楼层就有不同的颜色,这样的色彩变化不单是丰富了孩子的视觉,每一层可以区分不同的颜色,增加建筑本身的识别系统,也做为教育资源,养育孩子的色彩审美的能力与识别力。粉粉的蓝色、绿色、黄色,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身在校园却有家的温
馨感。
2.2 基于文化的建筑元素
建筑应该体现学校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可运用传统建筑的符号、材质及色彩,体现小学的特质。如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门以吊脚楼造型,其与众不同勿需言表。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反映了重庆人坚韧顽强的意志。与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气和安稳,与石库门建筑反映上海人的精细和开放,重庆的吊脚楼更能凸显出重庆独特的精神魅力。体现了巴蜀人人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创新精神。
建筑中尽可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化,时时陶怡学生成长。如重庆市渝北区鲁能巴罗中学教学区一层,把十三经选段镌刻在透明的玻璃上,经是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经”。书院将此列出来是想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
2.3 基于历史的建筑名称
建筑空间的名称界定也让孩子易记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因周恩来总理曾经在巴蜀的操场作过的抗战演讲,重庆市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便把学校中庭的命名为恩来广场。这个广场也将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贯穿于我们的教育中,这也体现了建筑属于其功能、属于美学,更属于教育。广场上的植物大多以竹为主,竹,取其空心向上,高风亮节、虚怀若谷之美与巴蜀秉承的的信、达、雅有共通之处,取其豁达、开朗之义。
除了传承传统文化,对各具特色的现代化装备的功能教室,也可能充满个性色彩如罗丹陶吧、诺贝尔实验室、聂耳欣赏室、比尔盖茨高科技室、刀美兰形体室命名,配以露天音乐室、生活体验室、琴房等众多的功能室,是孩子们展现自信、豁达、优雅的个性空间。
2.4 基于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校园建筑的材质选择以质朴为宜。例如外廊用材以自然材质为主,木质地面、青石凳、青石柱等,与水景中自然水生植物相呼应,营造出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外廊立面则采用材质以及线和面的对比手法,产生虚实效果,体现学校开放的办学理念,墙面古训以及玻璃上的文字印花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水池中植物与自然山石景观,营造通透、宁静且具有很强文化性和装饰性的空间氛围。木质的扶手,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通过跳跃的色彩搭配,为孩子们创造出了富有童趣的就餐环境;寝室外立面通过有序列感的色块强调了空间的延续,细节上以花朵、菱形等形状设计元素,作为优秀值日生或其他布告之用;彩色异型碎拼的卫生间,从色彩上给孩子以亲和力,造型上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
基于尊重儿童,与儿童站在平等视角对话的思想,通道展示板高度以孩子的高度,展示板下缘高度80—100cm,是基于不同年级孩子的身高而定的。建筑的边角满足于孩子的安全;建筑的色彩形态满足于孩子的心理;建筑的功能满足于孩子的成长需求。教室外设立三角休闲游戏区,孩子们走出教室,不会直接就跨入主交通线路,三角形的空间以减少孩子们活动的冲撞,用建筑的语言以减小对孩子们的
伤害。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0.2.5-01(1)
[2]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 人民日报,2009.11.24-02(2)
[3] 袁贵仁.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而努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4] 孙平.世博会园林艺术概述[J].中国园林,2000(增刊);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