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米易县蚕茧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3-10-21鸿

四川蚕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鲜茧蚕病小蚕

谭 鸿

(米易县草场乡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米易 617200)

米易县蚕茧在上世纪80-90年代初曾因茧丝长、解舒率高、上车率高等诸多优点深受省内外客商的喜爱,并一度成为攀枝花市生产“出口茧”的原料基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蚕茧质量急剧下滑,蚕农养蚕效益下降,严重打击我县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也是影响我县蚕桑业竟争力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就影响我县蚕茧质量的因素进行剖析,对如何提高蚕茧质量问题谈谈个人浅见。

1 我县蚕茧质量的现状

截止到2012年,我县有桑园680hm2,发种13250 盒,生产蚕茧518t,农民蚕茧产值1800 万元,蚕桑综合产值2200 万元,蚕桑仍然是米易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由于蚕茧大战,导致我县鲜茧收购价格在市内一直较低,对蚕农增收十分不利,同时也制约着我县蚕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以我县2011年为例,对全年四季蚕茧﹝干茧﹞质量指标简单统计如下:

表格说明:3A 及以上生丝市场价格每吨一般高于2A 厂丝2 万元以上

从以上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我县蚕茧仅能用做缫等级较低的2A 及2A 以下厂丝甚至价位较低的粗丝,方格蔟茧是生产高品位丝的原料,但我县当前年产方格蔟茧仅占全年产茧量的15%左右。

2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

2.1 “蚕茧大战”是影响蚕茧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县由于“蚕茧大战”,互相抬价抢购蚕茧,没有认真执行好茧好价,劣茧低价,分级定价的质量标准,形成好茧坏茧一个价,打击了蚕农出售优质蚕茧的积极性,而普遍提前采茧和卖混合茧。由于互相抢购,蚕农造成了你不收,别人要收,只要是蚕茧而不顾蚕茧质量好坏的错误认识,加之,“蚕茧大战”盲目增设收购点,鲜茧倒运,挤压碰撞,发生蒸热,污染好茧,茧色变黄,造成人为下脚茧增多。由于边界抢茧,周边地区抬高茧价,人为造成地区之间差价大,促使蚕农和茧贩子抢购贩运蚕茧,这部份蚕茧倒来倒去,辗转运输,质量大大下降。如我县攀莲镇观音村就蚕农的养蚕规模、养蚕设施及技术都远远高于我市的平均水平,但是受“蚕农大战”的影响,其主要质量指标远远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以2009-2011年,3年间平均数比较,上茧率比全市的81.3%,少14.8 个百分点,粒茧丝长比全市的1025m,短103m,解舒率比全市的51.2%,低8.7个百分点,毛脚茧比全市的2.8%,上升14.6 个百分点。

2.2 桑、蚕病虫害严重,也是影响茧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桑瘿蚊、桑红蜘蛛、桑粉虱等虫害成灾,造成桑叶损失大,而且叶质降低,影响到蚕的健康和发育,进而影响蚕茧品质。同时农村消毒防病工作未能做到全面彻底,蚕病蔓延,一般蚕病损失达10%~20% 以上,导致薄皮茧、死笼茧增多,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2.3 质量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各地对蚕茧质量的意识淡薄,片面强调数量,忽视质量,有的农户根本没有质量意识,只知是蚕茧,而不管蚕茧的好坏;有的乡镇仍按计划经济模式来指挥生产,强行摊派蚕种任务而忽视了桑树基础,导致一些地方缺叶严重,普遍过早添食蜕皮激素,造成茧粒小,茧丝短。

2.4 农村养蚕技术及设施不到位

以小蚕共育为中心的科学养蚕技术未得到贯彻落实,我县1987年前小蚕共育面95%以上,而目前不足70%,多数农户养蚕设施差,没有专用蚕房、专用消毒池,有的农户蚕箔都不足,更谈不上小蚕专用室,因此,常规养蚕技术难以贯彻,造成单产低,蚕茧质量得不到保障。

2.5 蔟具改良和上蔟管理有待加强

使用优良蔟具和创造良好的蔟中环境,是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县虽然在蔟具改良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还不够,到2012年,全县方格蔟只占总茧量的15%,仍有85%属普通蔟具。有的虽是方格蔟,但由于边界抢购的影响,有的提前采茧,有的结茧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有的根本不开放门窗通风换气等现象时有发生,没有起到优良蔟具的作用。有的农户多次重复使用旧草笼,有的甚至没有蔟具,用乱草、油菜枝、树桠等上蔟,加之蔟中管理差,上得过密,黄斑、柴印、双宫等下脚茧增多,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

3 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3.1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目前国际市场对质量要求高,丝绸产品只有以质取胜,才能发挥我国茧丝绸业的资源优势,保持长盛不衰。因此,无论市场走俏或疲软,都应自始至终的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要在全行业各部门、各蚕区广泛深入的开展质量意识教育,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把提高蚕茧质量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各个生产环节中去,特别是丝绸企业要狠抓蚕茧、丝绸、印染、服装的质量,提升我国丝绸档次,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

3.2 严格茧价政策,整顿收购秩序

为维护正常的鲜茧收购秩序,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建议我县有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对鲜茧收购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制止未经许可的随意设点收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鲜茧收购资格准入制度,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关停部份分布不合理且规模达不到标准的小茧灶,全面净化我县的鲜茧收购市场。严格执行有关鲜茧收购的质量及价格标准,切实执行优茧优价的方针,为我县蚕桑业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3.3 推广蚕业科技,提高蚕茧质量

3.3.1 合理养蚕布局。近年来,由于对桑树冬季重修剪伐,春季发芽推迟。为了多养蚕,有些地区把春蚕种出库时间推迟,结果春蚕后期遇高温影响,引起蚕病严重,单产下降,春蚕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今后应改进桑树剪伐技术,适当提高剪伐部位或者实行夏伐,促进春季桑叶早发。同时切实抓好桑树施肥和治虫,促进桑叶增产。并适当减少夏蚕饲养量,以逐步扩大春、秋蚕期高产优质茧的比重。

3.3.2 严防蚕病。近年来蚕病严重,是造成蚕茧单产低、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蚕病严重的原因是蚕前、蚕中、蚕后没有做到全面彻底消毒。据调查,季养蚕2 盒以上的农户重视全面消毒,季养蚕1 盒以下的农户忽视消毒。在消毒中,重视蚕室内消毒而忽视周围环境消毒;重视蚕前消毒而忽视蚕期中和蚕后消毒。有的消毒流于形式,不懂消毒技术操作规程,药液浓度配制不准,用药量不足;在药物应用上,重添食药物,而忽视消毒药物应用,结果成本高效果差。为了彻底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各级各部门应广泛宣传,举办以蚕病防治为中心的科学养蚕技术培训班,把全面彻底的消毒防病措施落实到养蚕户中去,把蚕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夺取蚕茧优质高产。

3.3.3 加强小蚕共育。养好小蚕是蚕茧优质高产的基础。而搞好小蚕共育是减少蚕卵和小蚕损失、保全蚕头、隔离病原、满足小蚕生长期环境条件、增强蚕儿体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县大部分村社推广小蚕共育,成效显著。据2011年秋季对我县共育单产比未共育的单产提高7.3kg,增加30.3%,蚕茧单产和质量就可大大提高。

3.3.4 做到良桑饱食。每粒茧丝的长短,是衡量蚕茧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近几年,一些农户“重栽轻管、重蚕轻桑”的现象日渐突出。导致桑树未老先衰,长势差,树型乱,枝条少而细,并且桑树病虫害多,桑叶产质量低,加之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增加发种量,造成蚕儿严重缺叶吊食,过早添食蜕皮激素,结果绢丝腺未能充分成长,蚕体小、茧粒轻、茧丝短,千克粒数达到600~700粒,有的达到800~900粒,粒茧丝长由1000m 以上降到900m 左右,致使单产、质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应做到量桑养蚕,良桑饱食,科学饲养,把粒茧丝长恢复到1000m 以上。

3.3.5 改善养蚕条件。彻底改善农村养蚕设施,是贯彻科学养蚕的前提,目前应对基地乡、村、社和专、重户的养蚕设施做到“四配套”:一是按照小蚕饲养技术标准化的要求,做到小蚕专用蚕室蚕具配套;二是以消灭病原为目标,搞好养蚕消毒防病的消毒池、蚕沙坑和消毒喷雾器配套,达到彻底消灭病原;三是根据集约化生产的需要,进行蚕台、蚕具、蔟具配套;四是搞好稚蚕、壮蚕用桑品种与桑地间作物配套,合理间作,提高桑叶质量,有利蚕茧优质高产。

3.3.5 改蔟具搞好蔟中管理。改良蔟具和搞好蔟中管理,是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大力推广纸板方格蔟,逐步淘汰折蔟和蜈蚣蔟,坚决淘汰树枝和油菜枝等散蔟,应做到熟蚕稀上,加强蔟中管理,温度以24℃为中心,上下差1~2℃,湿度以70%为中心,上下差5%为宜,待熟蚕定位营茧,大部份已结成薄皮茧时,应打开门窗通风排湿,上蔟3d 翻晾蚕蔟,加强通风。

3.4 切实加强收烘管理,尽力保全茧质

蚕茧收烘处理,是保全茧质量重要的一环,它直关系到蚕茧的解舒率、色泽和内印等主要蚕茧质量指标,据试验,正常情况下鲜茧解舒与干茧解舒相差应在5%~8%范围内,而内印茧的多少主要是收烘阶段造成的。因此,在售茧时,禁止用蛇皮袋等闭气用具装运蚕茧,做到用箩篓、布袋装售鲜茧,防止鲜茧蒸热影响解舒和茧层含水率。收烘前应加强对收烘人员的培训,严格按国家茧价政策和收烘操作规程办事,拒收人情茧、毛脚茧、嫩蛹茧和过潮茧,做到蚕茧轻倒轻放。各鲜茧收购单位采用茧篓或茧蓝堆放鲜茧,并做到蚕茧轻倒轻放,防止蛹体出血而增加内印茧,及时杀蛹、保护解舒,杜绝蚕茧高温直烘,同时不烘过嫩茧和过老茧,改良烘茧设备,推广使用全自动热循环烘茧机烘茧,提高解舒率、上车率,以保全茧质。

猜你喜欢

鲜茧蚕病小蚕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0年射阳县蚕病发生状况调查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可爱的小蚕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含胶率试验比对
可爱的小蚕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
中国丝绸协会“鲜茧缫丝专题研讨会”在苏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