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双证课改 培养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
2013-10-20尚亚力丁长明
尚亚力 丁长明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2013年5月11—12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院校双证书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会议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形势下,在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中,仍把双证书制度的推广当做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实践证明,双证书教育是我国职业院校的特色之所在,是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强项之所在,更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双证书制度的贯彻和深化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内涵
(一)认知社会化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学家对社会化有不同的解释,但其共性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使人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获得人的语言、思想、感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懂得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适应社会,而且人们能学习和传承前辈的思想、技能、经验,使当代人能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维持代际关系,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二)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内涵
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其实质就是职业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按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后进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训练过程。培养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就是使受教育的每个人做好充分准备以参加群体生活,使其获得成为某一群体所需要的知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角色的变化。同时了解有可能对其职业有影响的其他群体。待真正踏入社会后,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扮演特定角色,真正适应现实生活。双证书教育即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教育,其职责就是培养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
二、社会对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针对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内涵特点,我们课题组通过对纺织工程学科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纺织品设计、针织技术与服装等专业,顶岗实习一年后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见表1)方式完成了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我院纺织工程学科4个专业共147名学生,发放147份调查表,收回147份。填表过程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及感受可不选或多选,这样每道题目统计的人数有所不同,大致在145-149人次,对问卷分析无影响,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表1 问卷调查题目
表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题号数据项人数(人)百分比(%)78[1] [2] [3] [1] [2] [3]48 92 5 89 54 333 64 3 61 37 2题号数据项人数(人)百分比(%)10[1] [2] [3] [1] [2] [3]103 16 25 51 59 3772 11 17 35 40 259题号数据项人数(人)百分比(%)11[1] [2] [3] [4]41 28 65 1428 19 44 9
(二)问卷调查分析
由表2可知顶岗实习工作性质与专业对口率达到66%,说明其他问题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具体分析如下。
1.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肯定
由题2和题3数据项对应的具体数据得出,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分别占94%、95%,说明近几年我们专业课程实施的项目化或任务驱动、工学结合及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对接,得到高职学生的肯定和喜爱。由题4数据项对应的具体数据得出,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喜欢实践实训技能操练的人数占92%,充分说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
2.职业资格证书对顶岗实习的帮助
由题6数据项对应的具体数据得出,在校期间考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对工作有帮助的人数占71%,调查的各专业学生,基本都实施了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说明通过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三种功能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就业素质。为了更好地实施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我们以改原来纯笔试的课程评价方式,而是应知占30%、技能训练过程占30%、技能鉴定占40%的课程评价方式,由题7数据项对应的具体数据得出,课程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相挂钩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占97%,可充分证明我们课程评价改革是行之有效的。除此之外,全国高职院校每年举办不同专业相对应的岗位技能大赛,以此促进高职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岗位职业能力的精通、熟练和创新。由题8数据项对应的具体数据得出,已开设的各类技能训练或技能大赛对顶岗实习有帮助的人数占61%,说明各类技能训练或技能大赛有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企业或公司对各种证书的重视
由题11数据项对应的具体数据得出,认为用人单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72%,认为用人单位重视学历证书的人数占63%,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重视学历证书,更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即社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视和需求,企业或公司希望高职学生以踏上工作岗位,就具备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其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
4.社会对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增加了很多新职业,就业岗位日益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社会急需一大批适应新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由题10数据项对应的具体数据得出,企业或公司最重视员工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数占35%、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数占40%、社会协同能力的人数占25%,说明同学所处的岗位不同,对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上述三种关键能力。
三、深化双证课改的措施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聚集点终究体现为人才的竞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1],为此我们职业教育应该深化双证课改,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合,满足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注重“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院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双师型”,但随着产业经济的优化调整,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教师的能力也应随之提升。可通过:一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依托行业和实训相结合的手段,积极开展各大类专业教师的不间断培训。二是积极输送专业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学习,如美国从学校到工作生涯(STC)、德国核心阶梯式(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等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及模式。国内培训不容忽视,学习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的先进课程模式。三是持续开展有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活动。如依据纺织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对各工种职业资格的规范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专业教师通过暑假或学期轮换制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生产顶岗实践学习,旨在提升教师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同时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中的课题,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二)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
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1],将职业教育和培训课程分别组合成不同的模块,一个模块有特定的学分,获得相应的一张证书,对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结构模块。以实践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加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和从事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实训,力求更贴近就业岗位群与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及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三)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我院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专业设备配置不同。有的专业通过小样机模拟现代化大生产过程,如纺织品设计专业就可满足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制造、相互评价、持续纠正和过程创新,获得满意的产品;有的专业只配备了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配备了与现代化大生产完全相同的梳棉机和细纱机,依据纺织行业职业标准对纤维梳理工和细纱工的规范要求,进行现场教学和训练。通过生产一线的真实操练,可提升学生的业技术应用能力、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协同能力。除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作用外,还要发挥社会的力量,走校企合作[2]、工学结合的新办学之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成套的工艺设备、财力优势,不断扩大办学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实训操练,不断完善教学、培训、鉴定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技能培训条件。
(四)课程教学评价多元化
课程教学评价多元化,不仅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更要重视职业技能和总结职业本领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纺织专业课程评价通过“应知”、“应会”和“创新”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高职纺织专业课程评价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过程表现,对于理论知识的考试,既要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要贯彻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技能的考核过程中,实践技能的考核也要以就业为导向,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
总之,深化双证课改,应针对设备、产学合作程度和师资力量等条件多元选择,整合各种资源,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标准完成课程教学全过程。
结语
目前,我院纺织工程学科的每个专业都有1-2门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培训、鉴定三位一体,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各职业技能要求相联系,但有些专业核心课程还未实施。由题5和题9数据项对应的具体数据得出,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方面内容的人数占93%,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对改革教学模式有帮助的人数占72%,充分说明高职院校要以社会职业变化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依据,深化研究和开发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培养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尽管近几年我们持续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不容我们忽视,深化双证课改任重而道远。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1,31.
[2]艾昌清,刘晰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