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与探索
2013-10-20商建红
商建红
(阳泉市娘子关泉域管理处,山西 阳泉 045000)
1 概况
阳泉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太行山中段西侧,全市土地面积4 558.93 km2,山区丘陵面积约占91%。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50~1 800 m之间,属典型的中低山区。阳泉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526.6 mm,其中,汛期降水量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79%,降雨集中且多为雷阵雨、暴雨,冲刷力和挟运力强,加之土层薄、坡度陡,因此该地区水力侵蚀严重。全市森林覆盖率仅23.1%,其中80%以上的林地为人工林,除盂县北部滹沱河流域,海拔在1 000 m以下的中低山地、河谷沿岸及部分阴坡地段自然植被较好,植被覆盖率可达40%以上,其他地段植被覆盖率均在15%~40%之间。
阳泉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主要有滹沱河及其支流乌河、龙华河,绵河及其支流温河、桃河等,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显示:阳泉市多年(1956—200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06亿m3,地表水资源量2.0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6亿m3,地表水及地下水重复量0.6亿m3,人均占有量407 m3,略高于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8 m3,远低于人均1 000 m3的严重缺水界线,不到全国平均水平2 200 m3的1/5,由于地表水利用率低,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十分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煤炭为主的地下矿产资源开采程度的急剧增加,采矿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也不断加大,尤其是由于大量废土废渣、地面塌陷等导致的地表植被枯萎、土地沙化等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截至2010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 042.5 km2,土壤侵蚀模数1 712 t/(km2·a),年土壤侵蚀量762万t,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2 水土保持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之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多年来,该地区水土流失呈扩大的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阳泉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依法防治、依法监督管理的新时期,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此同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先后实施了太行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旱井集雨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和桃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等,全市水保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阳泉市完成的由水利部和财政部立项批准的第一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竣工验收。2008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08—2012年建设规划》正式批复,全市新一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面启动,第二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有郊区阳北项目区、平定娘子关项目区和盂县龙华河项目区3个区域,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2.08 km2,其中基本农田23.72 km2,水保林 260.24 km2,经济林 41.15 km2,封禁治理387.05 km2,谷坊1 782座,旱井1 259眼。通过对一期工程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区水土源流失治理度达71%,植被覆盖度为50%,土地利用率达82%,由此可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存环境,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主要做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组织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治理、检查验收、设施管护、试验研究等,目标是基本控制因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全市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并逐步改善。阳泉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植树造林、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3.1 加强组织协调,整合部门力量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针对工程投资补助偏低的实际情况,项目区建立了水保统一规划、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管理体制,依靠政府统一协调,发挥国土、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的作用,按照规划,项目区共整合资金5 000多万元和近10个项目,形成合力,全面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质量与效益。
3.2 发展民营大户,创新治理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石家庄会议”和“赣州会议”精神,确立了“集中连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扶持大户”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以发展民营大户为突破口,掀起民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高潮。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发展33.33 hm2以上民营生态大户204家,经营面积达5.22万hm2,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9万hm2,占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34.13%。特别是平定县的水保大户,不仅自己购买小流域“四荒地”,还组建生态有限公司,推行了“大户牵头、公司带动、专业队伍施工”的建设管理新机制。民营大户的加入,丰富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成为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新的增长点。
3.3 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经济效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农民利益着手,紧密结合阳泉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以小泉小水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建设“人字闸”工程,发展蔬菜大棚,同时发展畜牧养殖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目前种植核桃单位面积收入相当于玉米的15倍,核桃种植基地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3.4 加大封禁力度,探索项目建设新思路
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在条件较好的偏远山区大力开展封禁治理,项目区采取“大封禁、小开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依靠大自然的自然修复能力,迅速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在封禁区域内开展天然植被保护和护林防火工作,进行林木抚育管理,同时利用野生酸枣资源嫁接大枣的技术,向探索新项目建设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3.5 加大水保宣传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十一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宣传活动。一是利用农建采风活动,制作电视宣传片,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宣传国家水土保持政策和建设成果。二是制作宣传标志碑牌,在项目区的出入口和国道、省道、高速路的显著位置竖立了大型标志牌,以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三是通过项目动员会、现场会向群众宣传。为给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项目县(区)每年都要召开由县、乡、村参加的项目实施动员会,面对面发放宣传资料,认真细致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以增强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监督项目建设、维护治理成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落实建设任务。
4 结语
“十二五”期间是阳泉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水务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全市计划完成40条小流域的生态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0 km2,治理度达到61.74%。总体思路是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以主要河流上游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为重点,以区域为框架,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农业(农艺)、林牧(林草)、工程等综合措施,建设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形成坡面、农田和沟道三条治理防线,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