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
2013-10-20高桂娟韩德丽
高桂娟,韩德丽,苏 洋
(同济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92)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在当前就业问题依旧严峻的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并把支持和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重申,要贯彻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具有自身的知识和专业优势以及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无疑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却一直倍受社会各界质疑。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连续在2%以下:2011届为1.6%,2010届为1.5%,2009届为1.2%[1],而且最后能够坚持下去的只是少数,据统计,我国创业者的技能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指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70%,创业成功率只有2%~3%[2]。
虽然在现实中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多受指责,但在理论上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尤其是何谓大学生创业能力尚未形成共识。创业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创业管理学从创业主体的类别对创业能力进行了区分,认为创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个体创业能力、团队创业能力和企业创业能力。个体创业能力指个体创业者所拥有的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带来创业绩效的综合能力[3]。但这一概念常常与“创业胜任力”混用[4],也未能与“企业家精神”进行明晰的区分[5]。由于对创业能力及其构成要素尚未形成公认的界定,因此在评价创业能力的标准上存在模糊性与差异性,这自然会影响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准确评判。
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创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但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又富有其自身的特征。基于上述考虑,本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创业能力概念的推演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的文献分析,选取有关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共识性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验证筛选,最后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这可以把创业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大学生特点结合起来,也可以弥补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的缺憾,即多属于理论思辨与定性分析或者工作经验式的研究。第二,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虽多有指责,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这就迫切需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作出一个明确的回答。第三,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这主要是考虑到大学生作为“准创业者”,其创业能力不能简单等同于目前创业管理学中关于创业者的能力,更不能等同于企业家的能力,这就需要针对大学生群体对创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分析,其研究成果有助于创业教育更加具有适切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次调查首先通过文献法确立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共识性指标,然后通过专家问卷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筛选。依据所筛选的指标编制问卷,对上海不同类型高校进行抽样调查。
(一)确定评价指标
尽管创业管理学领域尚未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但在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导引下,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归纳我们发现,较早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蒋乃平[6]的观点,他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企业中与经营方向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是创业的基础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与情商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此种能力划分也得到了后续许多研究者的赞同和采用,如高耀丽[7]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经营管理及理财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能力等。近期的研究[8]认为大学生创业技能具有层次性,由创业基础技能和创业操作技能组成。创业基础技能也称为隐性技能,包括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等技能;创业操作技能也称为显性技能,包括机会技能、资源整合技能、创业管理技能以及专业技能等。
国外虽未见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特定概念,但如何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却是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新近的研究[9]提出,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产出是创业能力,而创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知识维度,包括机会识别、开创新企业以及企业运作过程、创业过程、创新与创造、创业伦理等;二是技能维度,包括计划、组织、管理、领导、谈判、风险控制、团队与个人分工协调等;三是态度维度,包括独立、创造与想象力、好奇心、自信心、事业心、宽容失败等。
上述研究尽管对创业能力维度划分的称谓不同,但具体的能力要素多有重叠。根据上述研究,选取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的共识指标,编制了有关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的调查问卷,选取相关领域专家10人开展调查。专家的选取标准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资深专家(长期从事大学生创业指导与研究,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者);资深大学生创业者(所创立的企业生存年限达3年以上)。这10位专家的问卷发放借助了社会关系网络,预先进行电话联系,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场填写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回收,从而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有效问卷率均为100%。
使用Excel2003、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专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满分频数。依据指标筛选标准,保留频率>0.1或算术均数数值>2.5且变异系数数值<0.23的指标。在开放式问题中,专家还补充了创业能力的指标。我们通过频数统计,汲取了频次较高的指标。将筛选更新后的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交由专家再次按重要性赋值,对数据统计分析后,所得结论与上述一致,故不再重复列出,最终确定了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量表
续表1
(二)问卷编制与发放
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的调查问卷以表1《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量表》和大学生背景资料合成。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法”,要求据实回答,所有答案均无对错之分。调查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赋值,“很强”为5分,依次递减。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地点框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业活动活跃的上海,学校类别分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高职高专等3类,每类3所,共计9所高校。每所高校按照文科和理工科分类发放,每所高校抽取样本120人(文科和理工科各60人),调查对象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总样本为1 080人。此次取样考虑到了创业教育的时效问题,且数据表明样本在学校、学科分布上都比较合理,注意了调查对象的区分度与代表性。
为了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2012年1月在同济大学公选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的课堂上,现场发放了40份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大一至大四学生,对所设计的问卷进行预调查。通过预调查,对问卷的导语以及选项不清楚的选题(单选还是多选)进行了修订。正式问卷调查于2012年4月至5月进行。接受调研的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回收问卷731份,回收问卷率为67.7%;其中有效问卷724份,有效问卷率为67.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n=724)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采用常用的Cronbachɑ信度系数法,检验测量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用SPSS 17.0软件中的可靠性分析对《创业能力评价量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信度为0.864,大于0.7,证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对于效度的检验,一般采用结构效度,结构效度是指量表的构造是否符合有关的理论模型框架,也就是检验量表是否真正测量了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关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相关分析法。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各个因素之间应该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则说明因素之间有重合,有些因素可能并非必要;如果因素之间相关太低,则说明有的因素可能测量到的内容是与所想象要测量的内容完全不同。一般来讲,r>0.70表示高度相关,0.30<r<0.70表示中度相关,r<0.30表示低度相关。应用SPSS17.0软件相关分析功能中的Person相关分析,对《创业能力评价量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各因素的相关系数范围分别在0.30~0.59之间,P<0.01。各个因素之间为中等程度相关,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运用Excel2003软件和SPSS17.0对有效问卷进行输入处理,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状况分别进行了总体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各维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整体状况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大学生创业整体能力以及13个能力要素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本研究采用的是5点式计分方式,设定平均得分处于1~1.99之间,表现水平为“低”;平均得分处于2~2.99之间,表现水平为“中下”;平均得分处于3~3.99之间,表现水平为“中上”;平均得分处于4~4.99之间,表现水平为“高”。见表3。
表3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知,大学生创业能力整体平均分为2.6,按照问卷评价标准,创业能力整体处于中下水平。13个创业能力要素平均得分分布于2.43至2.83之间,各维度创业能力均处于中下水平。数据表明,大学生创业能力普遍不高。从理论层面看,大学生处于20岁左右的青春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和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创业能力却普遍偏低。这就需要各类高校进一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探明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在13个能力要素中,得分最高的为A1“创办企业的技术能力”,其次为A9“控制和调节能力”,这两项能力要素均属于大学生创业的专业能力范畴。得分最低的为A12“合作能力”,其次为A6“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两项均属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能力范畴。
创办企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得分相对较高,是和我国目前创业教育模式相一致的,即目前创业教育普遍注重的是创业技能的训练,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活动等。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和素质亦或情商密切相关的“社会能力”,对大学生创业的成败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作用,是大学生成就创业人生的动力源泉,但实际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社会能力明显不足。当今大学生社会能力发展受多种因素的阻碍。首先,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其次,社会现实的竞争压力,以及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矛盾。这些都容易使学生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社会能力薄弱埋下祸根。因此,创业教育除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还应有更开阔的视野,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以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多途径的社会实践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总体状况与各能力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分类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必然选择,从学校类型以及学生年级、学科专业、学历层次等对学生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创业能力的针对性培养。这是宏观角度的分类培养方式。这种方式是必要的环节,但不是全部。分类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适应于这个目的的分类既要考虑宏观层面,更要考虑微观层面。微观层面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类型或水平进行分类培养[10]。为了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把握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为分类培养提供参照,课题组运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整体与13个创业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创业能力总体状况与各能力要素的相关性
由表4可知,创业能力整体与13个能力要素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451到0.652之间。这说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总体状况与各能力要素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即13个创业能力分维度上的表现愈好,其创业能力的整体水平就越高。这一结果的启示是,创业能力培养要更注重分类指导教育。目前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基本是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的方式进行创业教育,这种趋同的方式对于普及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每所学校都有其特点与优势,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能力培养的需求是不同的,学生个体的创业能力要素也各有不同,只有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关于创业者能力的研究[11]认为,创业者能力并非凭空而来,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素质的综合体现。创业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创业者自身素质之一,主要指创业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经历等。本研究为了客观反映大学生这一群体创业能力的真实特征,调查对象框定在接受了一段时间大学教育的大三、大四学生中。这种取样的方法在年龄方面的统计学意义就不显著,不过可以从性别、教育方面进行分析。
1.性别与创业能力。为了了解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整体及其各层面是否有差异,课题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A10“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之外,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整体及各维度没有显著差异。这可以用“无性差的学校教育”的影响作出解释,即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无性差教育,对待不同性别学生使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并没有让学生认识到性别的独特性[12]。女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评估高于男生,可以用大学生性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对此进行解释。该研究证明,女生比男生更自觉接受常规和准则,谦虚诚实,自我克制,顺从社会的准则。男生则比较抵制常规和准则,不守惯例,任性,强求,易生怨恨。女生更容易给人留有良好的印象,更关心别人对他们的反应,比较愿意合作;男生则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不高[13]。
2.专业与创业能力。为了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整体及其各维度是否存在差异,课题组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ANOVA)。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仅在创业能力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判断不同专业对创业能力整体及各维度的影响,应用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为了使表格更简洁明了,此处仅列出组间存在差异的维度。见表5。
表5 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两两比较
由表5可知,人文专业的学生与法学、理科、工科的学生相比,在“人际交往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维度上强于上述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适应和承受挫折能力”维度上,人文、理工科学生与管理学的学生相比,存在差异,且差异值为负,表明文、理工科学生在“适应和承受挫折能力”维度上强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
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差异性提示我们,专业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之一。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背景,乃至思维方式都不同,在创业能力方面的表现也不同,因而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应不尽相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考虑专业的特点。
3.学校类型与创业能力。为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各层面的差异性,笔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数据显示,“985”高校、“211”高校和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整体及13个创业能力维度的均值分别分布于2.38~2.85、2.61~2.91、2.25~2.73之间,以此得出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水平高低的排列顺序,即“211”高校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整体及13个创业能力维度的平均得分>“985”高校学生>高职高专学生。不过,均值的差异并不明显,三类型高校创业能力整体及各维度平均得分均分布于2~3之间,这说明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整体及各维度表现均处于中下水平。
概而言之,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整体及各维度表现均处于中下水平,但“211”高校学生创业能力表现相对较好。通过数据可以推测如下:第一,“985”高校资源丰富,师资水平与生源质量均优于“211”高校和高职高专,但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并不优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985”高校创业教育未见明显成效。第二,众所周知,高职高专学生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重点高校,但其创业能力水平与重点高校学生相比,并无显著差距。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高职高专更重视创业教育。第三,“211”高校学生创业能力评价得分更高,可能是因为这类高校生源质量远远优于高职高专,同时科研与教学压力要低于“985”高校,从而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条件。该研究结果的启示是,不同类型高校的生源质量、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不一样,创业教育的实施应具有差异性,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应倡导分类培养。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就业蓝皮书 [EB/OL].(2011-11-11)[2012-04-01]http:∥neunews.neu.edu.cn/campus/news/2011-11/11- 0842394239.html.
[2]大学生创业教育委员会.大学生创业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3.
[3]张 霞.基于创业企业成长的创业能力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77-80.
[4]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58.
[5]龙 勇,常青华.创业能力、突变创新与风险资本融资关系: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3):65-71.
[6]蒋乃平.创业能力包含三类能力[J].职教通讯,1999(3):37-39.
[7]高耀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与高校管理变革[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8.
[8]梅伟惠,徐小洲.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57-61.
[9]Kozlinska Inna.Fundamental View of the Outcome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cember 12,2012)[DB/OL][2012-10-20]http:∥ssrn.com/abstract= 2188251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 2188251.
[10]金 昕.大学生创业能力分类培养的筛选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10):254-256.
[11]刘 预,朱秀梅.创业能力的构建与提升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0):46-53.
[12]马会军,胡维芳.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117-122.
[13]任凤彩,杨峻岭.影响大学生性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