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效应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2013-10-20万志鸿欧燕芬陈汉昌
万志鸿,欧燕芬,陈汉昌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一、引 言
优秀民营企业在出生地的小城市吸引当地优势资源,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获得快速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洼地效应[1]。优秀民营企业在出生地的小城市能获得洼地效应,是因为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出生于小城市的优秀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首先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使其商业模式具有利用当地资源方面的地域性。其次是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的属地性,使其商业模式具有社会资源方面的地域性。第三是政治资源的地域性[2],这就造成了企业商业模式具有政治资源方面的地域性。
虽然洼地效应为民营企业的早期成长提供了优越的基础和条件[1],但是,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发展仅仅依靠洼地效应的作用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小城市的资源总量有限,战略资源稀缺以及当地竞争企业的成长,会使优秀民营企业在当地的资源集聚效应递减。其次,本地的过度嵌入性阻碍了优秀民营企业对外界信息和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最后,普遍较低的创新氛围阻碍了优秀民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
洼地效应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总部显示出很大的惯性。一般情形下,民营企业不会轻易搬出其出生地。然而,洼地效应的局限性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迫使许多民营企业在洼地效应的取舍权衡中进行总部区位选择决策。围绕着洼地效应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关系问题,理论界与实业界的研究显得非常匮乏。本文从战略角度,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洼地效应的视角,研究民营企业总部搬迁行为,试图探讨洼地效应对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影响,以期为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及其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文献综述
洼地效应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1]。洼地效应一方面使得优秀民营企业获得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优质资源,如土地、有利政策等政治资源[3],另一方面也炼就了优秀民营企业获取和保持这些优势资源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家在长期获得与配置这些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及其获取能力[4-5]。这些构成了优秀民营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洼地效应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洼地效应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发展所需的资源越来越依赖于信息、金融、技术、优秀人才等战略资源,而这类资源在出生地的小城市相当贫乏,这就使民营企业面临着企业总部搬迁的问题[6-7]。尤其是总部经济的兴起[8]以及(区域)中心城市为发展总部经济而提供的优惠条件和良好投资环境,使得出生于小城市的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产生着总部搬迁的动力。
此外,对企业总部区位的大量研究表明,企业总部区位具有特殊性。Yeung等[9-10]的研究发现,吸引总部的区位优势主要有:接近消费者,接近当地企业,接近区域内企业的企业,商业服务的质量以及低商务成本,等等。Ho[11]的调查表明,企业设立总部的区位因素包括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接近性、市场可达性、航空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Klier和Testa[12]也发现,企业总部主要关注的区位因素有:区域声誉、潜在消费者、研发集中度、高素质人才、管理体制、金融体系等。国内学者[13-16]的研究也表明,吸引企业总部的区位优势主要有:经济发展前景、产业集聚程度、高层次人才和研发优势、信息便捷、专业化服务、良好的商业环境等。从企业总部区位的研究结果来看,企业总部对地域空间具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而言,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中心城市才适合企业总部的发展,如Holloway与 Wheeler1991年所作的研究[17],Horst与 Koralpeckyi 2000年所作的研究[18],Klier与 Testa 2002年所作的研究[12]均发现企业总部的区位分布有聚集于大城市的特征。在区位理论指引下,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对企业总部形成了极大吸引力,导致民营企业总部聚集于(区域)中心城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相当大部分具有总部搬迁能力的民营企业却并没有实施总部搬迁,现有的区位优势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这种现象。本文从民营企业成长的特殊环境入手,以洼地效应这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来解释企业原址对企业总部的挽留因素,以完善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理论解释。
三、研究模型
基于区位理论的企业总部区位研究表明,企业总部的区位因素关注于信息、人才、金融、技术等高级资源[9-16],总部区位分布有聚集于大城市的特征[17-18]。
一方面,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的(区域)中心城市与小城市形成巨大的区位优势差异。在区位理论指引下,民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将总部搬迁至(区域)中心城市的诱惑,聚集于(区域)中心城市的民营企业总部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优秀民营企业,由于其所作的突出贡献,企业总部在所在地自然而然地备受宠爱,从而形成出生地的洼地效应,企业可以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当地各种优势资源。洼地效应为民营企业所构建的竞争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经营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企业总部具有巨大的挽留作用。在洼地效应作用下,绝大部分具备将总部搬迁至(区域)中心城市的企业却仍然选择继续留在出生地发展。这样,区位理论所强调的区位优势,即(区域)中心城市拥有的明显区位优势,与民营企业在出生地所拥有的洼地效应,形成了推动和阻碍民营企业总部区位决策的两股力量,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研究模型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典型案例研究方法。采取理论抽样的方式选择案例对象[19],即依据理论和研究设计,用非随机选择对象的方式确定案例企业。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模型,所选案例企业必须是出生于小城市的优秀民营企业,具有搬迁总部的意愿和能力,在出生地的洼地效应明显,(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对该企业具有明显的吸引力。不仅如此,为了研究过程中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所选的案例企业必须至少包含一个已经搬迁总部的案例企业和至少包含一个尚未搬迁总部的案例企业。依照上述标准,本文选择广东鸿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案例企业。
五、案例分析
(一)洼地效应的地域性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洼地效应作为优秀民营企业在区位劣势地区所形成的特殊区位优势,对企业总部具有挽留作用,从而很好地解释了区位理论不能解释为何绝大多数具备搬迁条件的企业并不实行搬迁计划的问题。企业总部搬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总部脱离当前生产基地所在地,企业总部迁入的地区更多的是企业已有业务基础或者是有效连接不同区域业务的地区,而不是完全独立于其生产基地。
鸿轩集团总部选址的现实情况显示,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容量大是导致其总部选择迁入广州所最看重的区位因素。另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鸿轩集团在广州所拥有的较多的社会资本。在中国情境下,社会资本在民营企业的业务关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20-21]。由于在广州所积累的人脉基础,鸿轩集团打破了其仅限于阳江的经营地域,把经营范围扩张到广州,而且与阳江主要发展刀剪生产、服装生产、三鸟市场等业务不同,在广州主要发展房地产、建筑、贸易等业务,并把企业的业务重心转移到广州。总部搬迁到广州后,鸿轩集团业务范围与地域范围都得到很大的扩张。鸿轩集团总部搬迁是基于企业发展而考虑的,“市场在哪里,总部就在哪里”。随着鸿轩集团的经营领域扩张到全国范围,为更好地发挥总部优势,公司今后或许还会进行搬迁。
同样,恒兴集团未来的总部选择在广州,也是由于广州的业务基础。恒兴在广州建立有饲料子公司,而且已经开始在广州发展贸易业务。只是其在广州发展的条件还未成熟,企业的业务重心还在湛江。这导致有意向到广州发展的恒兴集团迟迟未实施其总部搬迁计划。然而,恒兴的公司计划表明,为实现发展成为全国水产龙头饲料企业的战略目标,恒兴集团未来肯定会在中心城市发展。随着恒兴的经营领域扩张到全国范围内以及广州的业务基础逐渐牢固,恒兴总部搬迁计划的实行也指日可待。由此推导出命题1。
命题1:当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超越洼地效应的地域性时,将会导致总部搬迁行为。
(二)企业特定优势的地域性与民营企业总部的选址
鸿轩集团的出生城市阳江,同样拥有较多的区位优势条件。阳江是“中国刀剪之都”,拥有发展刀剪、渔业、旅游的众多资源优势,但是对于鸿轩而言,这些都不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鸿轩的多元化程度较高,由于没有专注于单个业务,在刀剪生产上,鸿轩无法跟十八子相比;在其他产业的发展上,鸿轩跟当地企业相比,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鸿轩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家的关系资源,这使得他在发展房地产业务上如鱼得水。然而,阳江市房地产市场容量相当有限,很难支持鸿轩在这个业务领域中发展壮大,因此,搬迁总部到广州,依赖广州市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容量,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成为了鸿轩集团未来发展的最佳抉择。
恒兴集团呈现出向大城市发展的倾向,并且已经计划好以后要把总部搬到广州,同时开拓国内外市场。依托广州的大城市品牌优势,发达的销售和物流体系,覆盖面广的高质量信息资源,来实现水产饲料龙头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然而,恒兴集团一直没有实施其搬迁计划,主要是基于目前企业还不完全具备在广州发展的优势来考虑的。目前恒兴的业务重心还在湛江,恒兴现在的竞争优势是基于出口市场而形成的,目前恒兴并不具备在广州发展的条件。此外,湛江拥有适合恒兴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还能促进恒兴继续发展到更大的规模,这也成为了推迟恒兴总部搬迁计划的关键因素。湛江丰富的水产资源为恒兴的水产品生产加工提供了重要支持,湛江港为恒兴的出口贸易提供了巨大便利,恒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得恒兴与当地农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双赢状态。湛江的这些要素条件对于恒兴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不仅是恒兴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还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为恒兴维持自身竞争优势提供支撑。
由此,可推导出命题2。
命题2:企业特定优势与洼地效应区位要素的匹配程度越高,民营企业越不可能搬迁总部
(三)企业特定优势的可转移性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在中国特殊国情下,洼地效应不仅成为了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还为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在洼地效应的培育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在很多情况是难以转移的。这种难以转移的竞争优势,使得许多民营企业不得不放弃在中心城市发展的想法。在恒兴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恒兴一直想搬迁总部却一直没有实施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恒兴基于洼地效应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具有较低的可转移性。恒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产品优势、出口贸易优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优势。其中,恒兴的产品优势依赖于湛江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出口贸易优势依赖于湛江优势的港口资源,“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更是使得恒兴与当地农民的发展不可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恒兴贸然将总部搬迁到广州,其在产品、出口、运营模式上的优势将难以保持甚至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样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在鸿轩的案例中,我们发现鸿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系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企业创业之初,企业家的关系网络在帮助企业克服弱性和获取资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非常看重关系资本。鸿轩在获取和维持关系资源方面体现了高超的能力,其关系能力不仅仅限于出生地阳江,而且随着企业家关系能力的增强,鸿轩的关系网络中心早已超出了阳江而扩展至广州,这也导致鸿轩将总部搬迁到广州。同大公司相比,虽然鸿轩缺少组织架构上的优势,但它具有战略和运营上的灵活性,关注培育关系网络,以抵抗在制度和竞争上的劣势。另外,鸿轩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抓住时机发展多元化业务并获得成功,这导致它培养了敏锐的商业触觉以及快速的学习能力,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快速的反应。鸿轩的学习能力在业务领域和地域上都具有较高的可转移性,更适合在市场容量大且市场机会多的广州发展,这也导致其搬迁总部。
由此,可以得出命题3。
命题3:企业基于洼地效应所形成的特定优势的可转移性越强,民营企业越倾向于搬迁总部。
六、结 论
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的绝对区位优势导致民营企业倾向于搬迁总部,洼地效应的局部比较优势导致民营企业倾向于将总部留在小城市。这表明,尽管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对民营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但作为区位劣势地区的特殊优势,洼地效应仍然对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已经习惯于依赖洼地效应获取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仍然希望在洼地效应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决定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关键在于企业特定优势与区位要素的匹配性。区位优势本身仅仅提供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外在条件,它需要借助企业的一定能力才能内化为企业的特定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还发现,企业基于洼地效应所形成的特定优势的可转移性越强,民营企业越倾向于搬迁总部。为了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企业规模发展的内在需求,具备可转移性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更可能会选择搬迁总部。
[1]叶广宇,欧燕芬.洼地效应与民营企业成长[J].经济体制改革,2009(6):57-61.
[2]曾 明.中国政治资源的空间分布:一个描述性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7(5):8-11.
[3]田志龙,高勇强,卫 武.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月刊),2003(12):98-106.
[4]Peng M W,Luo Y.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86-501.
[5]Luo Y.Industrial Dynamics and Managerial Networking in an Emergingmarket:The Case of Chin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315-1327.
[6]文 艳,赵奉军.企业“迁都”中的经济学[J].决策咨询,2003(6):32-33.
[7]徐金发,江青虎,张 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
[8]赵 宏.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6-89.
[9]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58-65.
[10]Yeung H,Poon J,Perry M.Towards a Regional Strategy:the Role of Regional Headquarters of Foreign Firms in Singapore[J].Urban Studies,2001,38:157-183.
[11]Ho C.Corporate Regional Functions in Asia Pacific[J].Asia Pacific Viewpoint,1998,39:179-191.
[12]Klier T,Testa W.Location Trends of Large Company Headquarters during the 1990s[J].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2):12-26.
[13]王 静.我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区位优势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9):44-47.
[14]张宇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和引资对策[J].中国市场,2008(48):55-57.
[15]戴德胜,姚 迪.总部办公区位分布与选址规律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6):33-39.
[16]贺灿飞.公司总部地理集聚及其空间演变[J].中国软科学,2007(3):59-68.
[17]Holloway R,Wheeler O.Corporate Headquarters Relocation and Changes in Metropolitan Corporate Dominance,1980-1987[J].Economic Geography,1991,67:54-74.
[18]Hortst T,Koropeckyi S.Headquarters Effect[J].Regional Financial Review,2000(2):6-9.
[19]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Aldine,1967.
[20]Peng M,Heath P.A Multilevel Model of Group Social Capit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3):239-258.
[21]Xin K R,Pearce J L.Guanxi: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6):164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