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3-10-19刘碧强卓燕芳
刘碧强 卓燕芳
(福州大学,福州 350108)
党的十八大报告部署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实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创业教育也在全球呈上升趋势,受到世界各国高校重视。在经济发展中,创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产业效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随着社会创业现象的持续增长,创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及就业带动等多方面作用凸显,国内外大学更加清楚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选项,创业过程并不容易,创业者面对着极大的压力与困难,必须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创业者在决策时,往往更依赖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创业素质决定创业成败。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和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创业人格,每个人的创业素质各有差异。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符合创业教育的实际需要,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创业,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还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必要性
1.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概念、模型
(1)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概念
关于素质的研究最早由Taylor在 “时间——动作研究”中提出。McClelland认为,素质是一个人或个体的基本特征,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1]。Stuart认为,素质是一种明显的、能使个体胜任的完成某项工作的行为。仲理峰和时勘认为,素质是指把某些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综上所述,素质是指在生活和工作中个人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出个体的知识、技能、动机、自我形象、个性品质等。创业素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它会引领人们识别和发现创业机遇[2]。大学生创业素质是大学生所具备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等综合素养。
(2)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素质冰山模型,他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冰山之上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冰山之下是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简言之,素质模型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3]。根据冰山模型理论及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参照国内外有关素质模型的研究成果,可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将大学生创业素质分解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知识四大模块(见图1)。
2.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概念、必要性
(1)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概念
图1 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
传统教育模式常常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而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是“第三本教育护照”,被赋予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创业教育”概念。会议认为,创业教育是进行创业生涯设计、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育,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艾伯蒂教授认为,创业教育是有组织地、正规地传递创业能力的过程,这些创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创业时需要的观念、技能以及自我意识[4]。创业教育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大力支持和积极倡导,从而推动了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是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知识为要求,以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核心,以创业能力为关键的全方位的创业综合素质教育。
(2)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创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劳动,需要创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创新力和实践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创业型人才。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必然要求。200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此后屡破新高,2012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680万人。然而,社会提供的空缺的就业岗位有限,加之尚存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应届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被教育者的创业意识,改变就业观念[5]。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教导大学生如何创业,让大学生在毕业后寻找机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拥有其他主体无可比拟的知识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创新优势,将知识与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转化成巨大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创新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高校产学研结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创业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培养创业型人才迫在眉睫。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灵活性、适应性的创业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拥有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从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创业型人才。通过对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带动其他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国际模式
1.美国创业素质教育模式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肇始于美国,美国高校创业素质教育是典型的“市场主导模式”。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经验。在大学将教学和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一种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6]。创业型大学以“强有力的驾驭中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体化创业文化”为特征[7],为美国高校创业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筹资渠道。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校创业素质教育,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史蒂夫·乔布斯、戴尔等优秀的创业成功榜样独领风骚,为高校创业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美国高校在市场的驱动下拥有开放、自由、宽容、实用的创业文化,兼容并包的创业课程体系,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师资队伍,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活动,以问题为中心、以创业机会为导向的创业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灵活、宽松的创业教学管理政策,坚实的创业保障机制,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2.欧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
欧盟在21世纪初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结构转型对创业型人才需求激增,高等教育经费改革、技术创新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欧盟及其成员国积极出台支持政策,通过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年轻人的创新力和行动力,激活欧洲经济。为加快经济改革,促进就业,欧盟在2000年通过《里斯本战略》,并相继推出《欧洲创业绿皮书》(2003年)、《帮助营造创业型文化》(2004年)、《实施创业行动计划》(2006年)、《欧洲奥斯陆创业教育议程》(2006年)、《迈向更大合作和一致性的创业教育》(2010)等报告,并在 2010年通过《欧盟 2020战略》,提出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造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欧盟成员国积极响应号召,建立健全本国高校的创业素质教育体系。荷兰成立“创业与教育特别委员会”,促进及协调创业与教育发展;法国设立 《国家创业观察报告》和“CREA项目”,促进项目间交流和学生与企业互动;苏格兰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从小学到大学整个教育体系中;西班牙将学校创业培训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接轨;意大利设立“马可波罗项目”,增进创业教师与企业、企业家的交往;英国设立“科技型创业激励项目”,将科技类专业学生导入创业教育;奥地利设立“维也纳市商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组成跨学科的团队等多方面鼓励措施。总体而言,欧盟各国重视创业素质教育,已形成官方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3.日本创业素质教育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进入大萧条时期。日本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吸收美国和欧盟创业教育经验,提出了“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的创业教育模式。日本提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生存能力和思维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狭义技能和知识教育,更关乎大学生社会挑战能力和冒险精神的资质能力教育。日本创业素质教育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唤起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日本高校注重创业素质教育的衔接,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 《企业计划的制作练习》、《创办企业经验者经验谈》、《商务礼仪概论》等课程。日本将“官产学”合作视为提高日本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促进“官产学”合作,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理论,改革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提供创业实践平台,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可以得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国际模式是结合市场实际,依托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发挥高校作用,倡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发展概况及所面临的困境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1999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倡导和推行高校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开展创业素质教育试点。2000年,国内高校引入SIYB (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 创业培训项目;2003年,启动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China,YBC);2005 年在中国大学生 中开展 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等一系列项目,支持和引导年轻人创业。2012年,教育部密集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文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历史机遇。经过十余年探索,我国高校创业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越来越多高校开始重视创业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得到较大提升,接受创业素质教育、参与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人数与日倍增,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上扬。然而,与国际先进的创业素质教育理念、成熟的创业素质教育模型相比,我国高校创业素质教育起步晚、发展慢,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
1.创业素质教育认知存在误区
我国拥有深远流长的教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然而,高等教育则是在晚清时代才由西方引进。建国后,高校行政化,以行政手段来达到教学资源的高度集中,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等教育,在今天市场化的时代里,弊端逐渐浮出水面。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为社会提供知识、传递知识,培养有用之才,来获取最大化的学术声誉和教育资源。统一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的自由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与经验,培养独立人格,传承人类文明。陈寅恪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为人治学当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在现今的教育下,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强调个性服从全面,个性让步于共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明显不足。所有这些充分显示出我们的教育对个性的忽视,是缺乏素质教育的突出表现。创业的核心是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教师侧重于知识的输出,而忽略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几乎没有对创业素质进行培养。在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对自身认识不全面,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及自信,往往满足于完成分配的任务,缺少主动开拓,创业意识淡薄。对创业的困难和创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也阻碍了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同和支持。
2.创业素质教育资源匮乏
(1)创业素质教育师资匮乏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关于创业素质教育研究成果少,理论基础薄弱。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缺乏创业素质的系统教学培养。有些高校虽开设创业课程,却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创业教学师资严重匮乏。创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对教师自身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大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对创业素质的系统学习,也无创业实践经验。因此,“半路出家”的高校创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创业教学效果不佳。一些高校虽然从校外聘请了创业导师,但创业导师的规模、实力有限,学校与创业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不畅通。
(2)创业素质教育资金匮乏
我国高校创业素质教育资金主要源自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财政扶持以及高校预算支出,来自私人捐赠、企业、基金会、创投公司的资金较少。创业素质教育资金主要用来支付创业素质教学相关课程及其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花费,以及学生的创业前期投资。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大部分高校无力承担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与后续资金。
3.创业素质教育制度与政策不健全
创业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创业问题。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当前,我国政府虽然已出台一系列与大学生创业有关政策,但总体而言,创业政策合力尚未形成,财政、税收、信贷、工商管理等各方面的具体创业支持措施亟待完善;同时,高校传统的偏重教学与科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活动,校际大学生创业支持合作机制不健全。
4.创业素质教育氛围淡薄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市场化经济还未完全认同,对私营经济、中小企业的认同感不强,整个社会对创业的认可度偏低,创业意识与创业文化淡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受到家庭及社会影响,观念保守,偏向选择安稳的职业,高风险性创业不容易被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同。同时,高校自身并不重视创业素质教育,大学生对创业认识模糊。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创业文化亦是非主流文化,缺乏激励创业的文化氛围及对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文关怀,制约大学生的创业想法。
5.创业知识体系不合理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只凭简单的专业知识或满腔热血,很难取得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者不仅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正确的创业决策,还必须掌握广博的创业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创业知识结构。同时,创业者一旦进入某行业,就必须掌握更多的行业专门知识,以避免盲目性和投机性,争取最大的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在创业准备期,不熟悉相关政策和法律,也会提高创业风险。然而,我国高校尚未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知识体系,现有的创业课程主要以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等普适性课程为主;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课程较少;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创业素质教育类教材开发、精品课建设工作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
6.创业实践平台稀缺
国内高校虽然已经开设创业理论课程,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大部分高校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裹足不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的数量有限。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建立若干实践教学基地,但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创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校企缺乏定期、规范化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评估机制。由于缺乏创业实践平台的锤炼,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不能很好了解和把握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欠缺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理财能力,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难免力不从心。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1.强化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理念
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确定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观念,通过对高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提高对创业素质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全面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增进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认同。在传统专业教学中,贯彻创业素质教育的理念,更新大学生创业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观。政府主管部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牢固确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科学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的创业素质。
2.创新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资源
(1)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创业导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创业管理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准,也要具备卓越的创业实践技能、实业从业或实践经历。高校应培养和造就专业化、技能化创业导师队伍。从职务聘任、考核、薪酬、奖励、职称评定、培训等角度入手,完善校内专职创业导师管理制度,提升创业导师的创业教学与创业管理能力。定期选派优秀大学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兼职;吸收、引进创业成功人士到高校担任兼职创业导师。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双导师制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以创业项目为支撑,构建创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共同体。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创业计划、职业生涯等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创业锻炼。
(2)拓宽创业素质教育筹资渠道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素质教育资金筹集主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高校运营”的管理模式。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市场化力量,拓宽大学生创业资金筹资渠道,构建公立与私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和二级教学单位相结合的多元化创业资金体系。鼓励企业、基金会、非政府组织、校友、社会爱心人士等通过捐赠、项目委托、科研合作、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推进创业教育基金市场化管理,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作用,促进创业教育基金保值、增值。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社会化、市场化,促进大学生创业科技成果转让。
3.健全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制度、政策
(1)完善高校创业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要从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深化创业素质教育改革,构建弹性、宽容、活跃、人性化的高校创业素质教育管理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创业。在课程设置、排课管理、专业设置、双学位与双专业管理、创业拔尖人才班级、学分认定、实践教学、弹性休学、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同时,高校可成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管理的专门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及创业咨询中心,组织协调解决在创业素质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合理配置高校资源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对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协助。建立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推动高校创业素质教育制度走向制度化、科学化。
(2)健全创业支持政策
创业活动总处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之下,政府对于创业的扶持态度、政策及法律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在积极倡导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应在公司注册、税收、小额贷款、工商管理等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者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专家咨询、配套公共设施等多方面支持。开展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如工商、法律、税收、项目管理、企业融资等多方面的创业咨询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服务平台,集中创业信息和国家优惠政策,让广大大学生创业者知晓政策,把握时机。
4.丰富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培育创业文化
商业和社会学上的条件已经使得商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创业者时代[8]。要在宣传上积极倡导大学生创业,在社会、高校中树立先进典型和学习榜样,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如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等,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不断加强和改进创业宣传工作,通过高校网站、电台、校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大学生创业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塑造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创业形象,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舆论氛围,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国家可以通过电视台、报社等全方位强化宣传,发挥主流媒体的信息主渠道作用和舆论引领作用,形成全社会对创业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共识,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参与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5.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凸显创业素质教育
以培养创新思维模式为突破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需要,结合创业素质模型,认真修订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创业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设计、学分设置等方面,融入创业型人才培养要素,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注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我国大部分高校创业课程数量较少且结构不合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继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国内高校可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根据高等学校学院设置、学科与专业特点、师资结构、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等因素,优化创业类课程设置,突出创业管理、创业财务、创业营销、创业法律、创业计划书撰写、知识产权保护与转让、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课程,鼓励开设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类课程。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培育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6.搭建创业素质教育平台
创业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创业实践环节。高校应当积极开阔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学校与企业互通渠道,帮助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在干中学”。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搭建创业平台,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与比赛,实现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业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与创业教学基地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健全创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机制,健全创业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多元主体责任机制。健全创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改革校外创业实践教育模式,建设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开放共享机制,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不断加大创业素质教育平台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温州大学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聘请红蜻蜓集团、奥康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创始人担任“创业导师”,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举办“草根创业模式”;北京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新疆中泰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共青团长沙市委等单位合作签署“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协议,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葛玉辉,李肖鸣,申舒萌.大学生创业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4.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大学生创业素质通论教师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3]彭剑峰,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6](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7](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8](美)罗伯特D·赫里斯,迈克尔 P·彼得斯,迪安A·谢泼德,等.创业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