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研究

2013-01-31刘雁红朱素萍

中国轻工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高校教师校企

王 琳 刘雁红 胡 煜 朱素萍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期现代化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迅速延伸和拓展,高校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也成为带动地方高新技术进步的基地,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主体,是实际的组织者和完成人,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本课题组针对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天津市高校教师和企业都进行了调研。在对天津市高校教师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天津市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针对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为了充分掌握天津市高校教师与企业的合作程度,进一步了解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26份,有效问卷426份,调查对象来自天津市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滨海职业学院6所高校的20个学院。在被调查的426名教师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9.6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5.91%,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92.49%,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占90.62%,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占40.61%。

二、天津市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1.天津市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较好

(1)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合作情况良好

调研结果显示,有47.89%的教师和企业有合作研发的经历,这表明天津市高校中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能够和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校企合作有序开展;有77.46%的教师认为本校与企业合作紧密,成绩显著,这表明已经开展的校企合作情况良好。校企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顺利开展有了制度保障。

(2)校企合作内容丰富,合作潜力巨大

调研结果表明,天津市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设计与实施,高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委托高校进行员工培训等,合作内容丰富,这也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合作效果明显

调研结果显示,有49.77%的教师认为本校聘请企业教师定期到学校讲授课程或者指导学生实训,使企业能够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同时,学生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这样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学生与员工“零过渡”,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校企合作效果明显。

(4)校企共同研发项目,合作成果显著

调研结果显示,有72.06%的教师的科研成果是与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师能够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研发科技成果。校企共同研发项目,可以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同时引导高校教师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用科研成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天津市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够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天津市也出台了 《关于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等文件,为高校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有57.98%的教师认为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是由于缺少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鼓励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不够,难以满足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

(2)部分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不强

在被调查的人中,有35.92%的教师认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科研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科研成果无法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分析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第二,部分教师做的是基础研究工作,科研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第三,教师确实没有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因此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开展校企合作。

(3)少数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被调查的人中,有24.41%的教师认为高校的考核制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缺乏激励作用,科研导向和评价体系不健全。高校的这种科研管理体制使得高校教师进行科研选题时只求获准立项,不太关注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造成教师的科技潜力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脱节,进而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成效。

(4)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发展滞后

在被调查的人中,有48.83%的教师认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缺乏校企合作交流平台,高校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在企业进行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发挥。校企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整合区域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或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广泛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三、增强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

1.地方政府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涉及到金融、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政策,近年天津市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政策法规,但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地方政府应该在诸如校企合作专项的立项、税收优惠、利益分配、科技信息共享等问题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协调管理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向社会,特别是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积极组织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共性技术中心等公共科技资源和创新基地向中小企业开放,把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支撑服务平台的作用。

2.高校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过去那种认为高校工作仅仅是教学和科研的观念,要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坚持实际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以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一方面,高校教师应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逐步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视野,积极为地方政府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决策提供理论论证、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3.高校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深化校企合作

高校应根据地方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方向,结合高校的专业特色,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主要的合作模式有:技术转移、转让;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教师以知识产权入股和企业共同创建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等,努力在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及时做出调整。高校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条件,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主动把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把学科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上来,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5.高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为关键一点是高校教师应该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科研的主要导向,注重创新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注重成果转化的实际应用效果,努力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村、企业和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扎扎实实的服务。此外,高校要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孵化基地建设,构筑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切实提高高校教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6.高校制定评价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高校中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往往侧重对教师承担国家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数量的要求,忽视了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工作,影响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和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高校的评价激励机制。首先,高校应将校企合作纳入到高校的总体规划,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构,协调校企合作工作的全面开展和顺利进行。其次,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高校应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高校教师工作考核的一部分,并将合作效果作为其评优、评先、晋职的重要评价指标,充分调动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形成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

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地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最根本的任务是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除了地方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外,高校应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制定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持续的人才保障。

[1]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2):389-390.

[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4-7.

[3]韩宝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10(11):3-7.

[4]殷惠光,宋思运,朱炯,等.地方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江苏高教,2011(4):57-58.

[5]彭仲生,陈海利,罗筑华.地方普通高校服务社会能力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54-55.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高校教师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