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台湾政局回顾

2013-10-17刘红

统一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英九民进党国民党

■ 刘红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过去的一年,台湾政局不平静。马英九连任成功,国民党掌握了岛内政局发展的主导权,但亦面临批评之声不断、执政成绩不明显、改革措施不力等诸多困境。民进党逐步走出败选阴霾,展现了最大在野党的雄厚实力,但重返执政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岛内政党格局仍然呈现国、民两党对决状态,第三势力发展不易。

一、马英九连任成功,政治声望屡创新低

迈进2012年,已经延续已久、处于白热化状态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和民意代表选举进入最后决战。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喊出了“走完上台执政的最后一里路”的口号,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志在连任成功,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在搅乱蓝营选举大局之余也有希望侥幸成功之意。由于受欧债危机冲击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马英九和国民党的选情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一是台湾社会的中下层受民进党宣传的影响,对台湾的经济复苏“没有感受”,因而对生活质量没有提高不满意。二是由于马英九当局在严重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处理不力,被民进党扣上了“无能”的标签。三是同为泛蓝阵营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执意参选,对马英九形成了一定的抢票威胁。三招之下,马英九和国民党的选战异常艰辛。选情虽然紧绷,但是台湾民众从两岸“三通”、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和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两岸交流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和平红利”,对于坚持“台独党纲”和否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蔡英文能否处理好两岸关系不放心,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决定选举成败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临近选举的最后时刻,岛内工商界纷纷表态,表达了明确的“挺马”意向,对社会大众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改变了一直较为艰困的选情。在1月14日的选举中,马英九以超过80万票打败蔡英文,国民党赢得113席立法机构中的64席,终于艰难地拿下至关重要的这一仗,为推动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轨道上继续向前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发展也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

马英九连任

马英九连任成功,尽管其大陆政策和“活路外交”获得大多数民众肯定,但执政成绩不彰,在民进党的刻意操弄下,频频陷入执政困境,政治声望亦迭创新低。应该说,马英九在第一任期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振、刺激岛内经济景气,尤其是与祖国大陆一起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10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2011年台湾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6、亚洲第3。问题是在国际经济景气复苏乏力以及欧债危机持续蔓延情况下,台湾经济一直欲振乏力,贫富差距扩大、薪资下降、物价与房价居高不下以及结构性失业问题愈趋严重等,造成民众财富大幅缩水、生活品质下降,民众不满情绪增加。在台湾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台湾指标民调公司2012年9月上旬公布的民调显示,高达89.9%的民众认为经济情况不好。在这一背景下,马英九接连推出“开放美国牛肉进口”、“油电价双涨”以及复征“证所税”等三大极富争议性政策。这些政策虽然都是基于提振岛内经济景气以及拓展台湾“国际经贸空间”不得不推动的,但是,因为触动了岛内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加之国民党当局在推出这些政策前,未能提前加强与朝野政党的沟通以及加大社会宣传,因而在民进党、“台联党”的联手炒作与攻击下,引发了岛内民怨不断,国民党当局再度陷入严重的执政危机。特别是马英九刻意栽培的国民党本土新生代政治明星、前行政部门秘书长林益世因收贿、索贿被检方收押,重创马英九团队的清廉形象,进一步加剧了执政困境。台湾TVBS电视台7月2日所做民调显示,马英九的施政满意度只剩下不到15%,创下历年新低,不满意度则达到七成左右,创下历年新高,这种状况到年底也没有改变。与此相关的是,马英九的用人风格及决策方式始终备受外界争议。马英九行政团队以学者居多,大多政治敏感度低,施政注重专业考量,不擅与外界沟通。他们推出的政策,常因与岛内民意脱节而遭到强力反弹,之后又让步妥协而导致决策反复多变。同时,马英九在重大施政决策过程中,过度依赖亲信人马与核心幕僚,因而被外界抨击为“用人同质性高”、“小圈圈决策”等。马英九团队的施政虽陷困境,但也要看到,过去一年来,马英九已利空出尽,“油电双涨、物价通膨、证所税、健保补充保费”等争议都已过去,剩下的“军公教劳保改革问题”对马英九团队的冲击,早在预期中,但不致造成大的威胁。

二、国民党主导政局,连任开局挑战重重

选举结果表明,国民党主导政局局面没有改变,拥有立法机构过半以上席次。尽管如此,国民党要想实现长期执政仍面临重重挑战。

一是政绩得分有限,保持经济继续增长问题没有解决。在“欧债危机”冲击下,2012年无法沿续过去4年的经济趋势,增长率由预估的2.41%下修到1.16%。除经济问题外,在推动永续发展问题、建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失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问题、改革赋税和司法问题、减少南北对立实现族群融合问题等诸多方面,均多见口号,少有实绩。

二是“府、院、党”沟通不良,国民党形象受损。马英九确立的“以党辅政”关系在施政过程中效果不明显。马英九行政团队的部分施政经常遭到党籍民意代表掣肘,在“开放美国牛肉进口”、复征“证所税”等问题上与马英九唱反调。“林益世贪腐案”爆发后,党内人士更借机痛批马英九“识人不明”、“用人不察”等。由于“府、院、党”关系没有理顺,造成国民党在立法机构的多数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三是马英九党内地位弱化,党内各种矛盾丛生。马英九连任后,民调支持度低迷,在党内地位也不断弱化,不少党籍民意代表更公开挑战马英九的党主席权威。为稳固党内地位,马英九不得不公开宣示,将于2013年换届时继续参选党主席。与此同时,党内各种矛盾不断浮出台面。首先是马英九在重大人事安排与施政上,刻意弱化党内大佬的影响力,引起党内上层人士及支持者的不满。其次是马英九上台后,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问题上保守谨慎,对于“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未能及时有效地拨乱反正。第三是进入马英九第二任期后,党内中生代接班卡位问题开始浮现,党内围绕2014年的直辖市长、县市长等“七合一”选举的提名布局开始出现角力。加之,马英九当局在推动岛内政治改革时,一再拿军公教人员的退休金问题开刀,引起国民党内和深蓝选民的强烈不满。

四是党务改革推行不顺,面临诸多难题。马英九当局推行党务改革的目的是要确立“以党辅政”的党政关系,期望以更紧密的党政合作,达成更有效的政务运作,并通过党务改革端正选风,树立国民党的清廉形象。但是,在台湾的选举中,“不撒钱就没有票”则是一条铁律。要端正选风、杜绝黑金,只会使国民党在选举中自缚手脚,加大国民党的选举资金压力。国民党与地方派系的关系盘根错节,马英九当局在选举提名中刻意排斥地方派系人士,引来地方派系的强烈反弹,直接削弱了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的组织动员力。马英九推动的改革过于理想化,加之党务改革缺乏规划、处理手法粗糙,引发党内诸多不满,并加深了自身困境。

三、民进党走出阴影,面临结构层面挑战

两度成为在野党的民进党,借助马英九当局陷入执政困境之机,逐步走出败选阴霾,在选举中总得票率与得票数有所上升,政党实力增长,展现了未来可能重返执政的实力。

一是民进党走出败选的阴影,士气提升、实力增长。在2012年的两项选举中,民进党参选人蔡英文获得609万票及45.63%的得票率,较上届增长65万票、4个百分点,国、民两党的得票差距由2008年的220万票缩小至80万票;民进党在立法机构所占的席次也由27席快速增长为40席,在立法机构制衡马英九当局的能力得到增强。在监督执政中,民进党一方面在公共政策上与国民党死缠烂打,因苦于立法机构席位不足于否定执政党提案,则联合在野势力,多次使用非正常手段阻挠会议讨论和表决议案。另一方面在大陆政策上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口头上表示赞成两岸交流,行动上继续“逢中必反”,对于“两会”协商和签订新协议,总是从“亲中卖台”、“矮化台湾主权”的角度进行攻击。出于“为反对而反对”的极端心态和“台独”政治取向,民进党监督和评判马英九执政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台独”,是否有利于对泛绿军进行政治动员,是否有利于煽动两岸的对立情绪,这就成为影响和干扰马英九执政和出政绩的主要因素。

二是苏贞昌、蔡英文和谢长廷等党内新老“天王”间的竞合成为党内权力斗争的主线。进入2012年,蔡英文在败选后不得不辞去党主席职务,但强烈表示要代表民进党参选2016年大选,而一直受到蔡英文及其支持者排斥的苏贞昌开始出场竞争党主席职。在党主席选举过程中,苏贞昌遭到党内“拥蔡”及“反苏”势力的联合围剿,最后仅以50.47%的低得票率当选为民进党主席。为保持政治实力与声望,蔡英文亦积极成立“小英基金会”、深入基层,为自己搭建政治舞台。对此,党内部分人士指出“未来两年民进党会有‘两个太阳’”。与此同时,原来受制于“2008年败选就退出政坛”的承诺而不得不暂时远离政治中心的谢长廷也开始活跃起来,他抓住民进党内出现要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声音,从其较擅长的两岸政策论述着手,施展自己的影响力。2012年10月上旬,谢长廷主动出击,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身份参访厦门、北京等地,为自己搭建了舞台、提高了媒体能见度与曝光率。为继续扩大政治影响,谢、蔡二人出现连手现象,增加在党内的发言权和主导权。而苏贞昌考虑的重点则是如何巩固自身在党内的实力与地位,争取成为2016年大选的候选人。

三是民进党大陆政策路线趋于理性、务实,但未能做出实质性调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的新形势下,面对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间等各项交流的迅猛发展,民进党面临务实调整大陆政策的强大压力。自2008年大选惨败后,民进党就不断浮现要求重新检讨“台独党纲”与调整两岸政策路线的声音。2012年民进党在大选中的再次失败,岛内外各界一致认为,落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政策论述过于空洞、模糊,岛内民众对民进党处理两岸问题的能力不放心。面对败选,党内主流意见认为,两岸政策应进行调整,要正视大陆崛起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岛内多数民众认同的现实,要加大与大陆的交流、接触。但因民进党内的“台独意识”根深蒂固,加之党主席苏贞昌在两岸政策方面的论述能力较弱,民进党在短期内并没有大幅调整两岸政策的意愿、动力,这从民进党宣布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而非“两岸事务委员会”即可见一斑。

四、政治格局难变化,第三势力难有发展

过去的一年,岛内蓝绿二元对立,国、民两大党对决的政党格局,以及“北蓝南绿”政治版图日趋稳固,泛蓝团结程度成为能否发挥国民党执政优势的关键。

一是政党格局继续呈现国、民两党对决态势,第三势力缺乏发展空间。鉴于马英九当局执政表现不尽如人意令岛内民众相当不满,而民进党难以在两岸政策路线做出实质性调整令大部分民众不放心,岛内不少政治人物试图乘此机会,在国、民两党之外走出第三条路线,但是这些政党因缺乏政治实力、基层支持基础以及具有吸引力的主张,一直未能成功。在2012年两项选举中,执政参选的宋楚瑜最后只获得2.7%、36万余张选票,以惨败收场。在立法机构选举中,“单一选区两票制”的选制也极大地限缩了小党及无党籍的生存空间,席次大都被国、民两党瓜分,“台联党”、亲民党各仅分得3席。国、民两党政治实力接近,竞争日趋激烈。国民党由马英九当选时的最高峰逐步下滑,民进党却一路攀升,双方差距逐步缩小、实力日趋接近,这势必将增大两者间的竞争,马英九在未来几年若不能交出拿得出手的成绩单,2016年再次发生政党轮替的可能性将增大。

二是政治版图继续呈现“北蓝南绿”分布和“蓝松绿固、北浅蓝、南深绿”的趋势。近年台湾的屡次选举均呈现“北蓝南绿”特点,国民党在北部较占优势,民进党在南部占绝对优势。目前,南部6县市,除嘉义市外,包括大高雄、大台南、屏东、云林、嘉义县均由民进党执政,而北部11县市除宜兰县外均由国民党执政。这种格局不仅日趋固化,也呈现“蓝松绿固、北浅蓝、南深绿”的趋势,即民进党在南台湾的势力不断壮大,基层坚实而稳固,国民党在南部的实力持续现衰。国民党在北部虽占据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牢固,且不断缩小。从内部结构看,“北蓝南绿”实为“蓝绿间隔”,在长期为蓝营执政的台北、新北和台中市,绿营支持者始终保持在45%左右。在长期绿营执政的高雄市,蓝营支持者也是如此。政治版图与执政信任、支持度有关系,但有例外。如现在马英九的民调支持度下跌不起,但是到2014年“七合一选举”时,又有可能是蓝略大于绿的基本盘起作用。

三是泛蓝阵营内部矛盾加剧。马英九成功连任和国民党继续执政,为泛蓝阵营在台湾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也为泛蓝阵营的团结和调整打下了基础。问题是随着马英九连任成功,泛蓝阵营内部矛盾重重。由于国民党在政治姿态和政治安排上,没有满足败选后的宋楚瑜、正在急于扩大政治影响的亲民党的需要,再加上马英九方面决策精准度不够,亲民党民意代表则是公开表示要和其他政党进行“议题合作”,在“进口美国牛肉”、“油电双涨”等公共政策议题上联手民进党、“台联党”,与国民党较量。年底,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表示,由于蓝绿恶斗、马英九在大陆政策上的消极作为,新党退出蓝军;只要马英九宣布恢复“国统纲领”和追求国家统一,新党则回到国民党。现在的问题是,国、亲、新三党如何减少不信任,为扩大基本盘这一大目标而协调、联合作战。显然,内部矛盾一再干扰泛蓝军的团结,给泛蓝阵营带来不小的伤害,不利于反“台独”力量的集结和增长,也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国民党执政的“多数优势”的发挥。

观察2012年的台湾政局,马英九执政的满意度最低时只有13%,低于“百万人反贪倒扁”时的陈水扁的满意度7个百分点以上。按照政治学理论和现实,如此低的满意度已经跌到无法执政、近乎于执政崩溃的程度。但是在海内外媒体、台湾社会舆论和包括民进党核心人物在内的各界人士中,认为马英九已经陷入执政危机的声音微乎其微,应该说这是分析台湾政局演变趋势的重要观察点。只要马英九能够充分发挥执政优势,减少执政失误,有利于国民党继续执政的态势就会继续,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的态势就会继续。

猜你喜欢

马英九民进党国民党
快过关了
卖水果
不够用
台湾“大选”与民进党务实派的演进
日本民进党成立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民进党大腕北京破冰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