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预设”与“生成”
2013-10-16何成文
何成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
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
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浅谈几点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的案例。
一、引导感悟,生成知识之本
本人执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刚开始,我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要求。我说:“朗读课文,可以读出自己熟悉的生活或场景,可以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也可以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寥寥数语,却在学生内心掀起轩然大波,这种情感导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一学生说:“我觉得散文中的爸爸很木讷,但对我却充满深深的爱。”我问:“从文中的哪个段落以及哪些句子读到的,还能找出哪些词语体现父亲的这种情感?”于是,学生就根据文句加以精彩的分析,他们能自己感悟文章的情感,课堂迅速进入学习的
高潮。
二、以谬求真,利用“错误”资源
在教《伤仲永》这篇文章时,我问:“方仲永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上有了让我感到意外的答案,一学生突然说:“这故事是假的!‘未尝识书具,说明从小没有写过字,却能够突然间‘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真是奇怪。况且,‘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实在太荒谬了”。我继续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继续写下去呢?再说下文‘于舅家见之看来还真有其人啊!其实,通过查阅资料,王安石的家乡确有其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与后文“泯然众人”作对比,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也表明了本文借事说理这一目的。教师课前不能预设课堂中的学生错误信息,但课堂上可以以谬求真,灵活利用错误资源,在生成中完成预设。
三、多元解读,在对话互动中生成
以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例,在进行主题探究时,我采用对话的方式去进行。我说:“面对盲孩子、影子和萤火虫,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一名学生说:“盲孩子,你太幸福了,有那么多的在人帮助你,让你看见了光明。”另一名学生说:“影子,你太高尚了,你乐于助人,你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学生回答精彩纷呈,我继续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的说:“我要热爱生活,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永不放弃,追求光明。”还有的学生回答:“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由于不同的理解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多种信息在交流、冲击,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形成对话互动而共享的课堂。
四、比较阅读,在思维拓展中生成
文言文《狼》的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西方寓言故事《狼妈妈》,让学生比较阅读,用思辨的方法解读了文本不同的主题。我追问道:为什么同样的狼会给人以不同的形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是作者写作目的不同,文言文《狼》是为了讽刺现实,寓言《狼妈妈》是为了赞美人性。所以,导致写作的侧重点不同,文言文《狼》着重刻画了狼的兽性——贪婪、狡猾,甚至愚蠢,而寓言《狼妈妈》着重描绘了狼人性的一面——聪明、机智,具有母爱。”“我认为文章的作者生活的时代不相同,他们对狼的主观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所以,他们赋予狼的情感态度也就不同。”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通过“预设”与“生成”的互动,就能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上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