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土工织物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

2013-10-16赵东宾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土工车道织物

赵东宾

(石家庄鼎盛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1 概述

公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好的公路网能保证货物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和运输成本的降低,提高它在现代化交通体系中的竞争力。

自上世纪开始,沥青混凝土路面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沥青混凝土成为建造公路路面最普及的材料。然而,在目前大交通量和重型车量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面已不堪重负。在保证路面强度、平整度、粘着力等基本功能上,令人堪忧。

用土工织物材料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国内外已广泛采用。所采用的加强材料应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功能:(1)能够承受和重分布拉应力。在车轮返复碾压下它会产生弯曲,但应避免下层结构的残余变形;(2)同样,在温度长期作用下,它也能承受并分布拉应力,避免产生残余变形。

采用土工织物加强的沥青混凝土,还可以抵抗弯拉应力引起的疲劳,提高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观察指出,采用合理的设计、施工,土工布的采用可大大降低车辙的出现,增长裂缝步距2~3倍;即使在严寒天气也可以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期1.5~2倍。

2 对土工织物的要求

(1)土工织物的弹性模量必须大大的高于(6~8倍)沥青混凝土,否则在它承受和分布拉应力之前,沥青混凝土早已产生了残余变形。

(2)它的强度应大大的高于沥青混凝土。这是考虑到在车轮返复作用下会产生疲劳现象,降低抗拉能力。

(3)加筋材料与沥青混凝土之间,应具有极高的粘结力,以保证它对拉应力的充分布。

(4)应把加筋材料设置在最大拉应力部位,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5)土工织物不应有过大的徐变,以便很好的承受长期的温度应力。否则,它将不能承受低温引起的应力,甚至由于松弛而丧失了承载能力。

(6)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在其强度和变形性能上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7)未完成上述任务,它和沥青混凝土间,应具有变形协调性,它们的温度线胀系数应接近。

(8)土工织物在水中应不溶解、不氧化、不降低强度。

(9)在建造和运营期间,加筋材料不应该在生态学方面惹出麻烦。

3 土工织物在平面上的布置

在新建或大修路面时,应在平面上合理布置土工织物材料。在行车道宽度方面的布设,首先要考虑车辆荷载的不均匀性;其次要考虑路面以下各层(包括路基)的强度差异。

在具有多车道的干线公路上,不同车道路面的工作状态是很不相同的。由于重型车辆都靠右边车道行驶,因此这个车道的承载能力应比其它车道高些。

汇集在路面上的雨水,大部分都会渗透到路基土中,从而降低了路面的承载力。路面边缘下方的路基土,受浸润后弹性模量下降,使得靠外侧的路面工作状态复杂化,在路面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4 土工织物在深度上的布置

设置加筋层深度时,主要原则是能承受温度作用和运输车辆荷载。当考虑温度作用时,应使加筋层尽量靠近路面表层,以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抗拉力;当考虑车辆荷载时,应把它放置在沥青路面底层。根据这一原则,在决定加筋层放置深度时,可参照图1进行。加筋层布置分为抗温度型和抗荷载型。如图所示,抗温度型路面应为h1≤h2;抗荷载型应为h1≥h2;h∑/h0值可根据气候区域不同取0.8~1.0。当同时承受温度和车辆荷载作用时,可同时采用两种类型的布置。

把加筋材料直接铺在原有旧路面上,尤其是水泥路面效果很差,应铺在新摊铺的沥青混凝土层或热再生材料上。这是因为,要使加筋材料进行拉力重分布,需要它和被加强材料之间具有强大的粘结力。

当路面强度不满足要求时,用土工织物加强沥青混凝土是无效的。此时,应首先对路面进行加强,必要时还应对路基才去有效措施。

图1 加筋层在深度上的布置

5 土工织物铺设的技术作用

(1)使用土工格栅铺设可减少沥青层内的应力集中,增强该结构抗变形能力。

(2)土工织物对沥青路面的作用,其机理非常复杂,它由以下几项来确定:土工织物、沥青混凝土、沥青浸注、表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6 结论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设置土工织物加强层,可以实现亮相目标:(1)减缓或消除裂缝和车辙的形成,降低养护费用,延长路面使用年限;(2)通过减薄路面厚度以降低新建路面的造价。技术—经济比较和实验结果表明,土工织物加强路面能达到第一项目标是最重要的,尽管在某些条件下应考虑第二项目标。

总之,近十几年来用土工织物增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做法,已从理论、实践和材料产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期望从设计、施工上逐步改进使这一工艺日臻完善。

猜你喜欢

土工车道织物
复合土工薄膜在防渗中的应用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北斗+手机实现车道级导航应用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避免跟车闯红灯的地面车道线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浅谈MTC车道改造
低速ETC/MTC混合式收费车道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