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丝绸史话

2013-10-16罗永平

江苏丝绸 2013年1期
关键词:生丝太平军织机

文/罗永平

(续上期 第五章 第九节 丝绸贸易)

第六章 江苏丝绸业之嬗变(1840—1919)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古老沉重的中国大门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轰开。外国政治、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加速了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经济的剧变,两千多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丝绸生产历来是世界之最,但生产方式落后,一直处于手工状态。自从丝绸生产传入西方后,随着西方的工业革命,手工的丝绸生产开始尝试以机器代劳。1828年法国人发明了利用蒸汽为动力的缫丝车,意大利人又对缫丝车加以改进,使得蚕丝生产效率和质量大为提高,有了质的飞跃,现代机械缫丝生产迅速在西方发展。由此,刺激了中国的丝绸业,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丝绸生产方式。机器丝绸业明显的优势,令中国丝绸界刮目相看,有识之士呼吁丝绸生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培养技术人员,有远见的工商人士也积极创办机器缫丝厂、丝织厂。中国民族资本创办机器缫丝厂的滥觞,实为粤商陈启源与1872年在广东南海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继而又有黄佑卿于1881年在上海开办的“公和永缫丝厂”,此后,江、浙、沪、粤缫丝厂,丝织厂相继开办。

江苏为丝绸生产发达地区,现代机械缫丝的起步虽然比沪、粤稍晚,但发展迅猛。1894年镇江“永利丝厂”的建立,十九世纪60年代以来无锡现代蚕丝业的崛起,推动了江苏桑、蚕、丝、绸的生产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中国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政府的腐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扰掠夺,江苏丝绸工业发展艰难。

第一节 丝绸生产的曲折

一、 丝绸业的复苏

清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封建王朝岌岌可危。1851年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太平天国起义,它猛烈地震撼着清王朝的的统治基础。长久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很大破坏,江苏地区丝绸业损失严重,至1880年才有所好转,但大大不如以前。

以南京而言,咸丰三年(1853)以前,丝绸业是南京的巨业,南京城内用于织缎的织机共有35000台,附近乡村也有15000台。织缎的产量每年约有20万匹。其中织摹本缎的织机2500台,年产量10000匹;织妆花描金缎的织机1000台,年产量3000匹;织造建绒的织机有7000台,年产量800匹;织造茧绸的织机4000台,年产量20000 匹【1】。

咸丰三年以后,机户们为躲避战争,纷纷出逃。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率兵进入南京城,整饬秩序。但机户们心有余悸,不愿轻易返乡操业,曾氏知道,丝绸乃南京之巨业,恢复昔日丝绸,不但要号召,还得有优惠措施。同治三年十月,曾国藩下谕云:南京“缎业用人较多,使贫户有觅食工所,典铺挟资较厚,使贫户有通财之处,无非借商之力养农,借稍富之力,以养极贫之民”【2】。曾国藩为召回机户、典商还下令,江宁、苏州的丝绸贩运,各水路陆路的卡厘税一律免除,以示关怀体恤【3】。措施得力,道路打开,避居外地的机户陆续返回,与留城的机户一道重振南京丝织业。时集中之地为城东南、西南隅。至1880年,南京丝织机台数恢复到5000余台,虽不及以前的1/10,但产量颇高,其年产各种绸缎20万匹,总价值260万海关两,直接丝绸业的机工有7000余人【4】。

光绪三十年(1904),江宁织造局奉旨裁撤,清代宫廷所需要的锦缎,每年派人来南京向民间采办,民间织造的锦缎开始步入宫廷。又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也需要较多的锦缎,官办的织造局裁撤后,只有依赖民间织造供给,因而刺激了南京民间丝织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致使南京的丝织业呈现一段繁荣期。我们从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晚清锦缎丝织品种,可以看到许多南京民间作坊的产品,其尾端织有机房商号的字牌。现将这一时期南京丝绸业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1853与1880年南京丝织业情况比较表(一)(按织机种类)

1853与1880年南京丝织业情况比较表(二)

至于苏州,向来是全国丝绸业中心,不论是产量质量,还是品种色彩,一直闻名遐迩,极负盛誉。1860年6月太平天国攻占苏州,到1863年12月太平军失败退出苏州的三年时间,苏州丝织业有一特殊现象:苏州的生丝出口迅速增长与大量丝织机停机状态并存。这很有意思,并不像有的调研文章所说:“该地为被太平军破坏的许多城市之一,几乎所有桑树均已根除或被毁……,丝织业的普遍衰落就是这几年骚乱的结果。”【5】诚然,战争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生产力,但这还要看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太平天国是农民的起义战争,太平军在苏州时期对生产力的发展有过一定积极作用,这可从生丝出口贸易中看出,见下表:

太平军占领苏州前后生丝输出总额表

表中所列,1853年以前的八年中,苏州的生丝输出在1.8万包至2.5万包之间。1853年生丝输出为25571包,1854年猛增至61984包,增长142.6%。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实际上已经掌控了主要产丝区域,包括吴县、吴江以及与浙江交界的产丝区。1861年生丝的输出为88754包,1863年为83264包。我们拿太平军占领的前一年1859年生丝输出69137包,与太平军最后一年1863年的83264包相比,1863年比1859年多输出生丝14127包,增长20.4%,速度不可谓不快。然而,1863年清军占领苏州后,生丝的输出降为46863包,下降44%,以致1864年减为41128包。由此可见,“这些数字,并没有证明太平军的统治使商业受到摧残,奇迹反而是太平军一面从事生死斗争,一面还能够如此拓展其商业”【6】,外国人卡希尔的话比较客观。英国人林利也说:“当太平军守住并治理着产丝地区时,生丝产量和输出量之大,前所未闻。但当英国使此一产区沦为战场并赶走太平军之后,丝的供应量立刻降至太平军统治时输出额的半数,至次一年则更少”【7】。当时,英国对华生丝出口依赖性很大,故而尤为关注苏州产丝区域。1863年,英商怡和洋行上海支行负责人惠特尔(Whittal)致香港的普希佛尔信中称:“关于丝产的消息,仍旧非常之好,已有大量蚕籽孵化出来,桑叶亦盛,所以大量产丝的可能性极大,叛党(指太平军)正在为一切努力鼓励蚕户……叛党是最急于鼓励商务的”【8】,关注之心及客观反映于信可见。

苏州地区丝绸业出现的生丝输出不断增加和丝织生产停滞的状况,很值得探讨。关于生丝输出的增加,大体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是农民运动,代表农民利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和农村蚕丝生产的积极性。1861年,太平军在苏州地区普遍建立收租局,办理地主收租事宜,并布告地主回家履行手续,领取田凭以收租完粮。但许多地主不愿领凭收租,太平军就把田凭发给佃农,佃农向太平军纳粮而不向地主交租,农民当然愿意。有太平军撑腰,许多地方的农民还自动进行抗租斗争,租额普遍下降,一般每亩交2斗至5斗,甚至颗粒不交,最高也只有8斗。而清政府统治时每亩交租在1石至1.5石,相比之下,当然是太平军好。另外,太平军又采取保护耕牛,整修水利措施,实行自由贸易的商业政策,缫丝者只要向太平军交纳生产税,即“丝车税”,就可以自由买卖,出入境自如,于官于民两利。

第二,国际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生丝需求较大,特别是英国认为:“中国丝在英国消费中代替大部分土耳其、意大利和法国丝的地位,大大有利于英国制造商。”【9】因此,怡和洋行以及各外国洋行多方搜求生丝出口。

关于苏州丝织业停滞问题,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太平天国虽然占领了苏州,但整个政权并没有巩固,主要任务还在应对战争,因而大批丝织工匠被征调参军,或编入诸匠营为军队和指挥机构的物资供应服役;其次,太平军采取“打先锋”、“抽大捐”的方式打击地主和丝商,这无疑损害了一些丝商和绸缎商的利益,许多商人选择逃往外埠,丝绸的正常贸易停止,自然影响丝织品的流通;再次,战争的破坏,造成交通阻塞,商旅不通。苏州交通要道万年桥战争中被毁,娄门外的倪桥、水泾桥、吴泾桥、北洋泾桥、丰港桥相继毁于战火,使通往昆山等地的要道被阻,严重影响了商品流通。正因为如此,苏州的丝织生产几乎停止,丝织品的输出自1861年后几乎停顿。

太平天国失败后,苏州遭受空前浩劫,社会生产力惨遭摧残,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平时产丝区域,亦桑枯蚕死,寂寞荒凉”【10】,城镇丝织工匠星散离去,“大量无辜农名被驱出家乡或遭受屠杀……经过战祸还活着的人正在渐渐回返他们的家园,但比起平时稠密的人口来,残留的人数是不多的。如果有更多的劳动力,则生丝生产比现在大得多。”【11】

十九世纪60—70年代,清朝政府恢复了统治秩序,招佃垦荒,苏州地区桑田面积逐渐扩大,民间的丝织生产也渐渐恢复,旧丝坊复业,新丝坊开业。据调查,1878年苏州拥有织机1816台,绸缎产量为65376匹;1879年织机增加到2127台,绸缎年产量为76572匹,比1878年多产11196匹。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p68

十九世纪80—90年代,苏州的丝织生产有了新发展,1880年时已有织机5500余台,但“其中许多不是全年开机的”【12】,表明当时的生产还不稳定。以后,“纱缎业营业兴盛,年销六百余万元,其销路远至俄国、高丽、缅甸、印度等处。”最盛时,“共有木机就千余架之多,织工三万人”【13】。可见,苏州丝绸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速度之快。

南京、苏州丝绸业有所恢复、发展,江苏各地的丝绸生产也同样如此。

镇江丝绸业在咸丰初年(1851)时,地方政府曾免费发给桑苗,以示人民植桑育蚕。1871年,地方政府再度提倡,并从湖州运来嫩桑,免费发放蚕农育蚕,镇江丝织生产才渐渐恢复,几近1851年的水平。1880年时,镇江生丝产量约重六万两,价值7500海关两。绸缎生产每年八万匹,价值70万海关两。各种绸缎共计96300匹,价值近80万海关两。此外,丝线、丝绒的产量也很高,详见下表:

镇江当时的织机台数并不多,只有1300余台,但到了光绪年间的1894年,增加到3000余台,为镇江丝绸业的鼎盛期。

丹阳在历史上产丝不多,同治时(1862—1874)开始育蚕,此后年年增长,至1880年产丝量为11万至12万两,价值15000海关两。丹阳的丝织手艺,相传是在光绪初年,北乡的农民为谋生而到浙江湖州学习丝织技艺而得,其后赴湖州人数渐多。时丹阳人聪慧,学习丝织技艺很快,湖州的机匠因厉害关系,排外日甚,丹阳人遂返回故里,自备织机丝织,至此,丹阳的丝织生产兴起。光绪时有织机200台,所产绸称为“阳绸”。丹阳每年绉的产量为14000—15000匹,价值11万海关两。

再说吴江盛泽镇,自明代中叶以来就是全国丝织重镇,有“衣被天下”之美誉。由于盛泽镇偏于苏州城100里,处江浙交界地,地缘环境特殊,长期以来较少战争破坏,即便太平天国时,受损也很小,所以,丝绸业的发展一直很平稳。清咸丰同治年间,盛泽已有各种织机8000余台,机户全部在方圆二十五里内。据海关资料,1880年时,盛泽“每天的正常产量为三千匹,次数当然包括各种绸缎在内。一年有三百个工作日,年产九十万匹。每匹平均重量以九两计,共重五十万六千二百五十斤,即三十万三千七百五十斤。在准备工作中,生丝的损耗,苏州为35%。而盛泽已减至15%,因此,再加上15%的重量,则全年用去生丝月总数为五十八万二千一百八十七斤,即三十四万九千三百一十二公斤”【14】年产量相当高。盛泽镇内绸庄林立,交易发达,为招揽生意,盛泽许多绸庄都在苏州、上海设立分庄或分店,把盛泽丝织品打入外地,使客商不必亲自到盛泽也能采办盛泽丝织品。同时,绸庄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及时调整产品,以利适销对路,这是有点现代商品经济头脑的。

除此而外,江苏南面的溧阳、常州、宜兴、无锡,北面的六合、江浦、扬州、高邮、如皋、通州等地,丝绸生产渐渐恢复与发展,尤其无锡的蚕丝业自60年代后期异军突起,推动了江苏丝绸业的发展。据调查,江苏各地缫丝场所至1880年时,有75000处以上,织机总数在10000台以上,丝的产量约重1750万两,各种绸缎35万匹,全部总价值约1000万海关两【15】。

江苏丝绸业自十九世纪50—60年代的衰弱,经70—80年代的发展,又呈上升趋势。

第五章(第一节) 参考文献

【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P67.

【2】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卷六.

【3】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卷六.

【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P67.

【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P68.

【6】H·Cachill: Ayankee Adventuer, P280.(《阳基的冒险》H·Cachill ).

【7】Lin-Le: The History of tai-ping revolution.(2Vols.London 1866)Vol 2 P838-839.Lin-Le:(《太平天国运动史》2卷 伦敦 1866 卷2 P838-839)

【8】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P96

【9】B.P.P.:Reurrns of the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in China,for the years 1847 .1848, P67(《1847-1848中国各港口贸易收益》 B.P.P)P67

【10】Lin-Le: The History of tai-ping revolution(2Vols.London 1866)Vol 2 P838-839(《太平天国运动史》2卷 伦敦 1866 卷2 P838-839)

【11】Trade Repor,1868, shanghai P9(《贸易报告》1868 P9)

【1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P68

【13】《工商半月刊》7卷12期“江苏丝绸业近况”

【1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P72

【1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P72

猜你喜欢

生丝太平军织机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神机妙算 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由甲纺机:两款织机高速高效稳定节能
古织机与丝绸文化
“水改气”究竟靠不靠谱?金斯达有话说
鲜茧前处理工艺对缫丝及生丝性能的影响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