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汉族指纹纹型研究
2013-10-16徐国昌侯俊然席焕久温有锋
范 迎, 徐国昌, 侯俊然, 席焕久, 温有锋
(1.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人类学研究所,河南南阳473004;2.辽宁医学院生物人类学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0)
肤纹学是人类学、遗传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肤纹是人类外在的生物学性状,被称为“暴露的遗传因子”[1].肤纹主要包括掌纹、指纹、足纹.通过肤纹观察,建立民族正常肤纹参数(数据库),对于准确区分种族和民族,探求人种起源以及进化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2].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目前国内学者对汉族肤纹研究显示,汉族的肤纹特征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杂合性,是华夏民族的集合的后代.汉族在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繁衍生息,由于汉族历史成因以及我国地域辽阔,需要对汉族各个主要族群均开展人类肤纹学调查,才能最终得到汉族肤纹学特征的全貌[3].河南汉族肤纹学资料鲜见报道,本研究将报道河南汉族指纹各参数的分布特征,建立肤纹的模式样本.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8月至11月在河南省某高校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400例(男200,女200)汉族正常成人,在知情同意伦理原则[2]下,现场调查其肤纹特征.入选标准:被调查者祖籍河南省,身体健康,祖上3代均为汉族.
1.2 调查方法
肤纹捺印图是记录人类生物性状的实物,捺印研究对象的左、右手3面指纹与整体掌纹,每人捺印两次以上,选用符合分析要求的肤纹图,经扫描仪输入电脑,使用ACD图像分析软件局部放大后观察.
肤纹图像的判断标准依照《ADA标准-CDA版本》和《CDAB 标准》[2,4].
1.3 资料分析
调查数据使用Excel、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别进行性别间和群体间的差异性检验.
指纹强度指数(pattern intensity index,P‖)的计算公式为:(2W+L)/N[5],式中W是斗形纹的百分率,L是箕型纹的百分率,N是常数(10个手指).
2 结果
指纹分为三型六亚型[2,6],三型为弓形纹(arch,A)、箕型纹(loop,L)和斗形纹(whorl,W);又分为简单弓形(simple arch,As)和帐幕弓(tented arch,At);尺箕纹(ulnar loop,Lu)和桡箕纹(radial loop,Lr);简单斗形纹(simple whorl,Ws)和双箕斗(double loop whorl,Wd).
河南汉族指纹类型出现频率及强度指数、河南汉族与国内外其他族群指纹出现频率的比较、左右手同名指的组合格局频率、男女同名指同型组合分布、各指别指纹嵴线数、河南汉族与国内少数民族及其他地区汉族TFRC的比较、一手五指指端花样类型的分布、一手五指组合格局见表1~8.
表1 河南汉族指纹类型出现频率1)Table 1 The frequency of fingerprint patterns of Han nationality in Henan
表2 河南汉族与国内外其他族群指纹出现频率比较的χ2检验1)Table 2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fingerprint patterns of Han of Henan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χ2-test)
(续上表)
表3 河南汉族左右手同名指的组合格局频率1)Table 3 The frequency of corresponding fingerprint patterns of Han in Henan
表4 河南汉族男女同名指同型组合分布1)Table 4 The homotype fingerprint combine frequency of Han in Henan (N,%)
表5 河南汉族各指别指纹嵴线数(FRC)的均值1)Table 5Central plains of Han of parameters of ridge counts on different fingers
表5 河南汉族各指别指纹嵴线数(FRC)的均值1)Table 5Central plains of Han of parameters of ridge counts on different fingers
1)#:与女性对应指FRC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与右手对应指FRC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
表6 河南汉族与国内少数民族及其他地区汉族TFRC的比较1)Table 6 Comparison of TFRC of Han of Henan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
河南汉族指纹类型中斗形纹最多占49.10%,其次为箕型纹,弓形纹最少见,各指纹类型的出现频率男女性别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左右手同名指各组合格局中,除A/L组合外,其他5种组合格局的观察频率与期望频率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右手同名指同型花纹组合共1 586个,占组合格局的79.30%.河南男性 TFRC为143.86±30.15,河南女性TFRC为135.58±28.7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400例调查对象的800只手中,一手五指同类花纹的有243只,占30.38%,其中同为W的有130只占16.25%,同为L的有113只占14.13%,未见五指全为A者.
表7 河南汉族一手五指指端花样类型的分布Table 7 The frequency of combined patterns for five fingers on one hand n(%)
表8 河南汉族一手五指组合格局Table 8 The combined pattern in 5 fingers of one hand of Han in Henan
3 讨论
3.1 河南汉族指纹类型出现频率分析
河南汉族A、Lu两类指纹类型女性出现率高于男性,其余两种指纹类型出现率男性高于女性,提示河南汉族指纹也存在着性别特征,与党洁等[10]的研究结果相同,和张红梅等[15]的研究结果相悖.
河南汉族指纹类型分布规律W>L>A,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相比,与四川羌族[14]、四川汉族[14]、上党汉族[16]、台湾汉族[17]、河北汉族[15]的研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与大理白族[11]、宁夏回族[10]、延边朝鲜族[12]、贵州水族[13]、贵州侗族[13]、宁夏汉族[10]、贵州汉族[13]、河南新乡汉族[18]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与世界其他国家6个族群进行比较,指纹类型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按照各族群弓形纹出现率由大到小排列,中国人、马来西亚人[5]、韩国人[7]等(属蒙古人种)弓形纹的出现率普遍较低,而美国黑人[5]、俄罗斯人[5](属高加索人种)则普遍较高,可见弓形纹的分布的群体性差异较显著,这与Reed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弓形纹的形成重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箕型纹在各族群中的分布变异不大.斗形纹的出现率与弓形纹呈相反的趋势分布.
3.2 河南汉族左右手同名指组合格局分析
河南汉族同名指各组合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为:W/W>L/L>L/W>A/L>A/A>A/W,其中同名指同型花纹组合共1 586个(79.30%),左右手同名指同型组合频率在小指上的分布男性高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指上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右手同名指同类花纹对应组合的理论频率应服从公式:(fA+fL+FW)2=1,本样本中左右手同名指同类花纹组合A/A、L/L、W/W的观察频率均高于期望频率,表现为同类花纹组合的亲和性,这与张红梅等[15]、聂晨霞等[16]、党洁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异型组合中A/W、L/W的观察频率显著低于期望频率,说明A/W具有不相容性[10].
3.3 河南汉族指嵴数(FRC)分析
各指别FRC值均存在性别差异(P值均小于0.05),男性均高于女性.左右别手FR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右手高于左手.各指别FRC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对五指间进行两两比较,拇指和环指的FRC值较高,而食指和小指的FRC值较低,调查结果与党洁等[10]对宁夏汉族的调查结果相似.说明指纹嵴线数的分布有着性别、手别、指别显著性差异.
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河南汉族指纹总嵴线数与贵州汉族[13]、上党地区汉族[16]、贵州水族[13]、侗族[13]、四川彝族[14]等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高于宁夏回族[10]、宁夏汉族[10],低于四川汉族[14]、台湾汉族[1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河南汉族TFRC处于中等水平.
3.4 一手五指指端花样类型排序分析
本次调查中,斗形纹在第4指出现率高,在第5指出现率低;箕型纹在第5指出现率高,在第4指出现率低;弓形纹在第2指的出现率高,在第5指的出现率低.不同人群中的递减顺序较为一致,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张子波等[12]对朝鲜族的研究结果一致.
3.5 一手五指花纹类型组合分析
一手五指花纹A、L、W组合的观察频率与期望频率的比较,男女在 0、0、5,0、5、0 组合中观察频率高于期望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 0、1、4,0、2、3,等组合中,观察频率低于期望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同型花纹组合观察频率增高,而异型组合观察频率降低,A与W不相容与党洁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1]马慰国,杨汉民.实用医学皮纹学[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张国海.人类肤纹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
[3]张庆忠,宋国琴,余跃生.贵州彝族白族8项群体遗传学性状的特征[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4):383-387.
[4]郭汉璧.人类皮纹学研究观察的标准项目[J].遗传,1991,13(1):38 -38.
[5]杜若甫.中国人群体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53-718.
[6]张国海.中国民族肤纹学[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2:11.
[7]HUGHES D R.Kensiu Negritos:Dermatoglyphic data with comparative notes[J].Man,1964,64:82 -85.
[8]NAGY A S,PAP M.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rmatoglyphic traits in hungarian and gypsy populations[J].Hum Biol,2004,76(3):383 -400.
[9]ARRIETA I,MARTINEZ B,CRIADO B,et al.Dermatoglyphic variation in Spanish Basque populations[J],Hum Biol,2003,75(2):265 -291.
[10]党 洁,霍正浩,彭 亮,等.宁夏回族、汉族皮纹学研究——指纹[J].解剖学报,2007,38(4):436 -441.
[11]张本斯,李 庄,洪 虹,等.中国大理市白族指纹纹型的分布[J].解剖学杂志,2006,29(6):787 -790.
[12]张子波,杨康娟,金艳花,等.延边地区朝鲜族大学生手皮纹研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5,28(4):275-277.
[13]吴立甫,谢企云,曹贵强.贵州省少数民族皮纹学研究[J].遗传,1983,5(6):33 -37.
[14]李忠孝,张济安,左志民.四川人手皮纹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1984(2):1-5.
[15]张红梅,王明艳,李 明,等.河北汉族青少年指纹纹型的分析[J].解剖学杂志,2010,33(1):116 -118.
[16]聂晨霞,张海国,车德才,等.山西上党地区汉族肤纹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1,30(1):91 -101.
[17]陈尧峰,张海国.台湾客家汉族手肤纹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7,38(5):606 -609.
[18]黄艳梅,王培培,孙 璐,等.河南新乡地区在校大学生汉族群体指纹调查[J].生物学通报,2012,47(3):12-14.
[19]REED T,VIKEN B J,RINEHART S A.High heritability of finger trip Arch patterns in Twin-Pairs[J].Am J Med Gent,2006,140A(3):263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