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改良Park's法矫正内眦赘皮87例

2013-10-16廖洪跃黄大江赵艳平

转化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重睑眼轮成形术

廖洪跃,黄大江,李 超,赵艳平,胡 谨

内眦赘皮又称蒙古皱襞,指通过内眦不垂直向下的皮肤皱襞,是东方人常见的眼睑类型,占单睑人群的70%以上,其特点是正常内眦角被赘皮掩盖。治疗内眦赘皮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如单“Z”成形术、Y-V成形术、Mustarde法、V-W成形术等,各手术方法均有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从2009年起,我们采用改良Park's法矫正内眦赘皮,通过3年多的临床实践并与同期进行的反向“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进行比较,体会到该法具有眼睛形态好、瘢痕隐蔽,且效果好,患者容易满意,适用于大多数内眦赘皮的矫正,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行矫正内眦赘皮术145例,女性136例、男性9例,年龄16~42岁;其中87例运用改良Park's法治疗内眦赘皮(A组),58例采用反向“Z”成形术(B组);内眦赘皮分型参照文献[1]。A、B两组病例资料和分型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资料和分型(n)

1.2 方法

1.2.1 手术设计

1.2.1.1 改良Park's法 患者站立位,睁眼平视,a点为泪湖最内侧端在内眦赘皮上的投影点,b点为内眦赘皮和下睑正常皮肤的交界点,d点为泪湖最内侧端点(术者用拇指将内眦部分皮肤推向鼻侧,可显露),e点位于与睑缘平行的重睑切口线上,c点为重睑切口线与a点向上45°延长线的交点,连接e、c、a、d 点,作为手术切口线,其中 bd=ac。e、c、a连线形成 B 瓣,a、b、d 连线形成 A 瓣[2]。

1.2.1.2 反向“Z”成形术 按参考文献[3]设计。

1.2.2 手术方法

1.2.2.1 改良Park's法 用2%的盐酸利多卡因10 ml+1∶20×104盐酸肾上腺素作局部浸润麻醉,按 a、b、c、d 点注射,每点注射约 0.1 ml局麻药。麻药奏效后,先切开重睑延长线ce,再切开ac线,形成B瓣,最后切开三角abd,形成A瓣,于眼轮匝肌表面分离,完全游离后整个皮瓣转移无明显张力,切断眶隔前眼轮匝肌浅头组织,暴露内眦韧带,沿内眦带表面锐性剥离,注意勿损伤泪小管及泪囊,用5-0丝线折叠缝合缩短内眦韧带,然后将A瓣(a、b、d连线),旋转覆盖B瓣(a、c、e连线),用7-0无损伤线缝合固定,A瓣创面拉拢直接缝合,根据重睑线流畅程度修剪B瓣多余的赘皮,修剪后缝合皮肤(图1)。

图1 手术设计图

1.2.2.2 反向“Z”成形术 按参照文献[3]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两组手术后相关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通过复诊的方式随访,记录内眦赘皮参数改变、瘢痕情况和受术者对手术的满意率。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术后内眦赘皮参数改变、瘢痕情况和受术者对手术的满意率见表2。A组共随访42例,B组随访39例,从表中可见改良Park's法在内眦间距缩短、泪阜显露和重睑线流畅方面有优势(P<0.05),在术后瘢痕方面与反向“Z”成形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ark's法术后满意率优于反向“Z”成形术(P<0.05)。A组典型病例照片见图2~4。

表2 两种手术方法术后随访结果[%(n)]

图2 改良Park's法术前和内眦赘皮矫正术后1个月

图3 改良Park's法术前和内眦赘皮矫正术后6个月

图4 改良Park's法术前和内眦赘皮矫正术后1年

3 讨论

内眦赘皮是由于上下睑眼轮匝肌纤维于内眦韧带起始点错位、错构,并伴有皮下组织增厚所致。内眦赘皮的存在使重睑皱襞变短并靠外侧,内眦间距变长,眼裂变短,角膜内侧的巩膜暴露减少,整个眼裂外形变圆。内眦赘皮治疗的关键是矫正异常的眼轮匝肌和皮肤缩短,因此术中剪除部分或全部错位、错构、走向异常的眼轮匝肌和结缔组织纤维使眼轮匝肌恢复理想的位置及外形。最大限度地减轻局部切口瘢痕是充分矫正内眦赘皮、防止复发、获得良好眼睑外形的重要环节。理想的内眦赘皮矫正是在充分矫正内眦赘皮的同时不遗留明显的痕迹。

经典的内眦赘皮手术方式有单“Z”成形术、Y-V成形术、Mustarde法、V-W成形术等。上述手术方法存在术后瘢痕较明显,术后内眦角不自然等缺陷。近年出现了很多新的矫正内眦赘皮的方法,如鼻侧键膜固定法[3]、L形下睑延长切口矫正内眦赘皮[4]等,均有各自的适应证。1996年Park等报道了内眦开大和重睑同时实施的手术方法,2000年对Park's法进行了改进,改良的Park's法运用“Z”成形术,巧妙的将切口线隐藏在重睑线或者泪湖边缘,通过A、B皮瓣的旋转,充分矫正了内眦赘皮畸形,同时将术后切口瘢痕降到最低程度和避免了皮瓣的“猫耳朵”,从而满足了求美者的需求。本手术要点在于术前设计:一是新的内眦点的定位,定位的关键点是c、a、d点,c点是重睑线的延长线顶点,a点是新的泪湖边缘,d点是原泪湖边缘;二是眼轮匝肌的离断,术中要彻底剪断内眦部错乱分布的眼轮匝肌的蹼状肌束,解决内眦赘皮形成的原因,使得矫正后赘皮不至于复发;三是皮瓣的游离,要彻底松解皮瓣,必要时沿内眦韧带浅层适当游离皮肤,使皮瓣转移无张力,由于A、B皮瓣的交叉,使上睑内侧的皮肤得到充分的松解,术后赘皮得到完全的矫正,内眦韧带缩短后,皮肤切口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缝合,减少术后瘢痕增生的可能;最后是眼轮匝肌和赘皮的切除处理,术中适当修剪部分多余的赘皮皮肤和去除部分眶隔前眼轮匝肌浅头的眼轮匝肌,使新形成的重睑线看起来更流畅,更有立体感。

通过运用改良Park's法矫正内眦赘皮,我们体会到该法具有内眦角形态好(由于A、B皮瓣的旋转打开了内眦角,使泪湖彻底外露,眼裂在外观上得到明显的增大,重睑线和内眦角可以统一协调起来)、术后瘢痕不明显等优点。Park's法适合眉型、睑型和睑板型内眦赘皮的矫正,用于倒向型内眦赘皮还存在矫正不充分的缺陷。

[1]冯越蹇,张海明,胡守舵,等.内眦赘皮的分类及相应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4):512-514.

[2]Park JI.Modified Z-epicanthoplasty in the Asian eyelid[J].Arch Facial Plast Surg,2000,2(1):43-47.

[3]安可忍,庞建华,李风浩,等.重睑成形术联合反向Z字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0,21(2):100-101.

[4]付思祺,宋建星,陈江萍,等.鼻侧腱膜固定法在先天性小眼症内眦赘皮矫正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37-39.

[5]刘玲,李战强,杜太超,等.横向倒L形法内眦赘皮矫正结合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1,17(3):218-219.

猜你喜欢

重睑眼轮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重睑修复术后重睑凹陷过深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MTA和Vitapex用于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皮肤眼轮匝肌复合体在睑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切开联合埋线重睑法治疗中老年上睑皮肤松弛
浅析重睑术后护理常识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内眦“Z”形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分析
面部除皱术中颞浅筋膜瓣转移覆盖眼轮匝肌治疗鱼尾纹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