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现状、原因及其改善对策

2013-10-15杨卉芷

关键词:中西部东北地区金融

杨卉芷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一、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现状

(一)银行业区域发展现状

首先,资产总量和机构网点分布不均。2011年年末,全国各区域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205万个,比10年增长0.5万个,从业人员为319万人,增加11.1万人,资产总额达88.8万亿元。东部地区银行业机构总数在全国占比为39.0%、中西和东北区域分别为24%、27%、9.7%。同时,东部地区银行业资产总额在全国占比为59.1%,中西和东北区域分别为15.6%,18.3%,7.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个数、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在全国占比最高。其中,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银行业资产总额合计在全国占比超过半数;整体而言机构网点东部均占有绝对优势。其次,外资银行明显集中于东部地区,外资银行资产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外资银行资产的94.2%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总量严重偏低。

2011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地区分布(单位:%)

(二)证券业区域发展现状

证券机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各区域发展不均。截至2011年年末,109家证券公司共有营业部5032个,比上年末增加388个,增幅7.71%;总资产近1.6万亿元,净资本4634亿元。67.7%总部设在东部地区,总部设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证券公司数分别占10.8%、16.2%和5.4%。年末,全国共有基金管理公司69家,比上年末增加6家;证券投资基金915只,比上年增加211只。分地区看,基金公司仍集中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60家,西部地区3家,与10年没有变化。

2011年年末各地区证券业分布(单位:%)

(三)保险业区域发展现状

2011年年末各地区保险业分布(单位:%)

各区域间保险业总体发展不平衡。由上图可知,总部设在东部的保险公司数占86.4%,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仅为2.9%、6.4%、4.3%。而保险公分支机构数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48.0%、18.3%、23.3%、10.4%,分支机构依旧集中在东部地区。2011年年末,我国共有保险法人公司140家,比上年减少6家;东部地区保险法人总部数量占全国的86.4%,集中度继续提高。同时,各区域保险密度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总体呈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北京、上海、天津仍然位居前三,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总体水平偏低。

二、区域金融发展不均衡原因

(一)金融发展理论视角

1.经济对金融具有决定性作用。金融部门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的固定运行成本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均收入还比较低,人们没有能力承受高额的交易费用,所以没有动力去充分利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而东部地区的经济较早发展到一定水平,有能力支付交易成本和参与成本的人慢慢增多,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才有一定的发展。首先,经济发展使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增加了人们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从而带动金融的发展。其次,经济的发展会促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的形成,这些大的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业为其提供服务。众多新生的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也需要金融业为他们提供相似的服务。这样金融体系的融资就会呈现规模大,效率高,承担风险的能力强,进而带动金融业的发展。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势必对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其金融业的发展必然优于其他地区。

2.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发达的金融市场能为众多的投资者提供丰富的投资工具及流通市场。在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定价接近合理,投资者利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和信息理性地投资于各种金融工具,将资本从经营不善的企业转移到经营良好的企业,这样就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相对于个人,发达的金融中介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面具有优势,金融中介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的方法来化解总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发达的金融系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再反作用于金融系统的发展,从而致使东部地区的金融成长远胜于中西部地区。

(二)金融地理学视角

1.地理位置与金融成长。一般而言,占据交通枢纽位置的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容易成为商品集散地,所以沿海地区商业会相对繁荣。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加速货币资金的周转与货币资金的流动,货币资金的流动带动了沿海地区的金融成长。东部地区都是沿海地区,商业的繁荣带动了货币的周转速度,促进了金融的发展。与沿海地区相对应的则是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就是典型,这些地区带有比较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容易形成稳定性最高、进化度最小的农业经济结构,因而不利于中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地域的区别导致了中西部金融业发展的不平衡。

2.信息流与金融成长。金融机构本质上是依靠经营信息来赚取利润,东部地区的信息量大并且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因此东部地区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样巨大的信息外部性使得金融机构受益于巨大的信息量,催生信息套利活动。其次,大多数的信息都是默示信息,要准确理解这些默示信息的实质就必须要接近信息源,最好的方式是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上面的两个原因,面对巨大的信息外部性或者为了更好的掌握信息和沟通,经营性的金融机构必然会集中到信息源,从而带动区域金融业的成长。而西部地区的信息信息量少,传播速度慢,传播成本高,从而不利于当地的区域金融成长。

3.金融人格与金融成长。“金融人格”指在金融行为上相对稳定的一种倾向性。金融人格与地理位置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东部沿海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较早地吸收了市场化经济思想,思想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在本国市场上运用西方市场经济理论,金融意识较高。同时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关注商业发展,重视商业和服务业,改变的传统官僚思想的思维模式,因而东部地区金融意识的发展程度高于其他地区。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的束缚,金融的发展程度远低于东部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整体金融意识较低形成的。

(三)制度经济学视角

1.路径依赖与金融成长。假如某一地区的经济金融制度变迁是一种国家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过程,那么它所付出的变迁成本就会因“路径依赖”的存在而加大,从而扩大区域间的金融成长差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全力支持,因此在长期的路径依赖上,扩大了中西部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2.制度落差与金融成长,中国长期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对于西部地区的投入相对较少。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如今政策则慢慢开始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关注,由于长期的制度落差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转变未能及时跟上,从而扩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金融成长差异。

三、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和完善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中西部地区培育和改善其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资源的吸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区域信用体系。这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形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东部地区的发展比较快,从而在信用建设、信用环境方面较中西部有较大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应当加快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用更好的担保机制和奖惩机制来推进地区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从而可以促进地区金融的发展,缩小区域金融的成长差距。

(二)完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加强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的支持

虽然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含金量较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同时我国的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完善,仅靠正常的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调节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为加快各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平稳和谐发展,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金融支持,才能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率,进而缩小区域金融成长差距。因此,在整个金融发展过程中,应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区域非正规金融发展,活跃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金融业

应积极发展区域性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实现各区域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互补协调发展,对当地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撑。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其融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非正规金融对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应积极完善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相适应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在经济和金融基础较发达的中部地区,积极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如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并完善该区域的金融管理制度。同时,中小企业和其他个体经营机构的资金需求为各区域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各区域的金融中心要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顺畅,提高中央货币政策作用和效率,同时加大民营资本进入区域金融体系中,实现区域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有力互补,从而活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业。

(四)深化区域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区域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协调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要积极推动金融业的深化改革,构建与区域金融相协调的新体制、新机制。首先我们应该优化融资体制,推进直接融资。要重点发展一级市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资金;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从而完善股票市场。其次应在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金融的改革,尤其是在东中西部农村地区,完善城乡金融布局,实现农村金融的完善与发展;最后应完善各区域金融调控机制,使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实现有差异的扶持发展。

[1]田霖.区域金融成长差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静,曹凝蓉,方爱国.金融生态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65-201.

[4]张企元.区域差距与区域金融调控[J].金融研究,2006,(3):28-31.

[5]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1979-1999[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60-72.

[6]王根索.转轨期区域金融成长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5):5-9.

[7]王宁郎.我国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与中西部区域金融成长[J].财会研究,2003,(12):58-60.

[8]孟庆华.区域金融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7,(9):84-86.

[9]刘云生.区域金融研究视角述评[J].南方金融,2007,(9):27-29.

[10]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问题[J].中国金融,2007,(21):65-66.

猜你喜欢

中西部东北地区金融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P2P金融解读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