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案报告
2013-10-13吴学伟
吴学伟 ,吴 昊
(1.红河学院理学院;2.红河学院工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随着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在原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于2010年12月启动了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的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其中,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是该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经过进一步改革实验,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该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实验的相关内容作以简要报告,意与同仁进行交流与探讨,努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1 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主体思想
1.1 我 校《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依据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和当今大学生学习实际进行设计和操作
相关的教育评价理念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突出真实性评价”.[1]
教学中发现,不少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与他们上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有关,也与上大学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关系[2].因此,依据现代教育和学生学习评价思想,培养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也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1.2 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的目的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学会学习,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1.3 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
在《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让喜欢或愿意在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能够得到较好的学习和训练,使他们能有更大的发展,以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主体
鉴于学校性质和该课程教学客观情况,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主体为:
2.1 参与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
在我校《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种方法
(1)根据教师布置或学生自己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训练;
(2)在学生小组学习或训练中,按相关学习评价要求,为自己或被评价同学做出成绩评价(评分);
(3)由小组长组织,做出小组评价(平均分);
第二种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适当组织一些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自我学习活动,由班长或同学主持,并组成学生评价小组对参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评价小组成员由每个学习小组推举一人参加(每期更换,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一般都在7人以上.
2.2 任课教师
在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教师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其在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所起的作用:
(1)负责平时学生学习和评价的组织或指导,以及学生评价成绩的收集;
(2)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某些相关评价、或其它与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相关的评价或记录;
(3)给出学生学习成绩的最终综合(经过客观评定)成绩评价.
3 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方法
3.1 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
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是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二是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将需要评价的内容、项目等,做出较为恰当的分值比例,然后将其做成《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表》发给学生学习小组,再发给每位同学.学生在小组或班级学生自我学习活动中,按表中项目及要求做出对同学(包括自己在内)的学习评价.例如“物理教学研究”课程中《学生讲演训练评分表》,如图1所示.
表1 《物理教学研究》课程学生讲演训练评分表
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评价的步骤:
(1)在每次具体学习活动和评价前,教师先说明活动及评价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2)学习和评价活动中,每位同学(包括被评价同学自己)均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4]各位同学根据评分项目要求和自己的判断,对被评价同学做出相应的评分.最后,小组根据每位同学评分,计算出小组每位同学的平均分上交教师,此分就作为该同学参与全班评分的基本依据.学生的评分表和小组计算的平均分表,交给教师作为成绩评价的基本材料.在小组学习和评价活动中,每位同学都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另外,有些学生自己组织的学习活动,评价项目、内容和评分标准,也由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研究决定,以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3.2 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平时学习活动的评价
学生个人平时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表现(包括作业互评、考勤、课堂内外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及效果等).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评价,就是为每位学生每次学习活动均进行评价并给予记分,以作为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之一,使“评价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发展”[3]转变.
(2)教师对学生自己学习成绩评价的评价
根据我们教学评价改革的内容,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在学生学习小组活动中进行,包括:① 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评分);②组内同学的相互评价;③小组对参与学习同学的成绩评价——小组综合评价.由于学生个人、各学习小组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与掌握不同,同样存在评价等级标准不一的差异,有的偏高,有的偏低.因此,在登记学生成绩时,为了尽量消除这种差异,教师需要、也必须按一定的原则,对学生自己的评价给出一个较为公平的评判,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尽量统一在一个标准尺度内,以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另方面,这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4]
例如,对一次学生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的成绩评价,我们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评分及对各小组评分的检查对比(如抽查),给各小组评分评定等级,再按等级确定相应的成绩,我们就把这个成绩作为标准分(成绩基数).这个成绩可以较好地减小由于各小组评价标准不一、或因掌握不当而带来的评价差异.然后,再根据各小组所得标准分和小组内学生学习成绩得分(小组平均分),确定小组内同学本次学习的最终得分.
3.3 学生自我成绩评价流程
在《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评价改革实验中,学生自我成绩评价及成绩登记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自我成绩评价及成绩登记流程
4 学生综合学习成绩评价及评价公式
在我们进行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的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中,为了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总成绩的计算,一是充分考虑其参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有:课堂(包括其它集体学习活动)考勤,平时作业,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已计算在内),课堂学习发言、创见、学习中的突出表现和态度,期末考试(或考查);二是根据客观情况,对参与成绩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权衡,制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占分比例,最后按比例计算出每位学生的课程学习总成绩.
根据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体系的占分比例,可得出学生课程学习总成绩N的计算公式:
说明:Nj—— 某次作业成绩;Np —— 某次小组评价成绩(经教师最终确定的标准分);Nq——一次考勤得分;k1—— 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分比率;—— 作业在平时成绩中的占分比率;—— 小组评价在平时成绩中的占分比率;——考勤评价在平时成绩中的占分比率;k2—— 期末考查(考试)在总成绩中的占分比率;j —— 作业次数;p —— 小组评价次数;q —— 考勤次数;Q—— 期末考查(考试)成绩;R —— 课堂学习发言、创见、学习中的突出表现和态度等方面的成绩.
式中R所代表的成绩,为给学习积极、有创见和学习中有突出表现等方面的同学的奖励,这种奖励用加分表示,即在成绩中予以体现.但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在我们进行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的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内,其加分幅度一般在10分以内.
在该教学评价方案中,既考查了学生学习结果,又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有教师教的评价,又有学生主体自己学的评价.通过对课程学生学习成绩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学习精神,促进了学生思考、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能较好地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5],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的提高,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潜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
5 结语
通过实施上述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能较好地激发、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从一定层面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我们进行的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的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积极、主动地修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断提高了教学质量.我校曾参加该系列课程改革实验的03、04级物理和08级科教专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改革,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物理03级学生约90%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04级物理有学生在教师招聘中战胜了与之竞争的多名在职教师,08级科教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教师素质均有很大提高.
几年来,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激发、促进了课程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反过来又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课程教学和教学评价改革的实施,不断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5.
[2]刘强.浅谈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27(1):76-77.
[3]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58~59.
[4]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4.
[5]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