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歌曲《葬花吟》的艺术魅力:以言、象、意为论

2013-10-13庄泽峰63607部队

名作欣赏 2013年2期
关键词:葬花花落黛玉

⊙庄泽峰[63607部队]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黛玉吟诵了一首古体诗,即《葬花吟》。《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双璧。

1987年中央电视台投资拍摄了电视剧版的《红楼梦》,一上映即获众好评,其中电视剧中的歌曲均出自作曲家王扶林之手,他将曹雪芹在书中的数首诗词谱曲,插入电视剧中,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巨著在荧屏下更显其艺术张力。其中《葬花吟》一曲在电视剧中的使用进行了一些改编。下面本文将就此曲进行简要的艺术分析。

一、葬花——言词曲美

原著中的《葬花吟》经过改编后的词如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 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

曲词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香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漫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一年三百六十日,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飘零了就再也无处寻觅。花开的时候容易看到,一旦飘落了就很难找到,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个葬花的人。手里握着花锄,暗暗洒下眼泪,那空枝上似乎也倾染着斑斑血迹。但愿我从今啊,能长出一对翅膀,随着那飞逝的花儿一同飞到那天际的尽头。但是即使飞到了天际的尽头,哪儿会有埋葬花儿的坟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起花儿娇艳的尸骨,再用一抔洁净的泥土,掩埋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材洁净的生来又洁净地死去,不让你沾染一点污淖,被抛弃到坑脏的河沟。花儿呀!你今天死了有我来把你埋葬,谁知道我这个苦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间死去,我今天把落到地上的花埋掉,人们都笑我傻,但是等到我死了的时候,掩埋我的人又是谁呢?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从枝上往下落,那也是闺中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候。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变成老太太,花儿落了,人也死了,花儿人儿两者从此不再相知。

《葬花吟》是一首歌行体长诗,在唐代已经算作是“古体”。歌词选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全曲的基调低沉、悲伤、哀痛,落花、香丘、死亡、埋葬,一系列的词汇营造出了浓烈的悲凉气氛,百转千回间颇有荡气回肠之势。作曲家根据诗的内容,将全曲分为三段,音乐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发展形势将情绪一步步推向高潮。演唱形式上包括女生独唱,男女齐唱、合唱,再加上声部的不断增多,旋律的层层辗转,更突出了林黛玉凄凉悲伤的心境,使本来优美的旋律显得更富有悲痛的感染力。

首先,歌曲开篇使用的是整部电视剧当中的音乐都共用的一个音乐主题:(谱例1:)

歌曲的第一段,作者采用女生齐唱的形式徐徐唱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样舒缓优美的主题。(谱例2:)

像词中这般落寞与孤寂,又怎能不让人感叹自己命运的孤苦,寄人篱下的辛酸呢?再加上后面“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秀帘”两句,由此拉开了这首悲曲的序幕。这四句的音域从低音6到中音6一个八度间辗转反侧,似诉说似哀叹。

第二段完全重复第一段曲调,由女声独唱徐徐道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两句,表面看来是在叹息花朵惨遭风霜蹂躏,实则是黛玉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声声控诉(曲调同谱例2)。紧接着便是男女齐唱出“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这一句比前一句高出一个八度,听来字字皆是泪,声声皆是血。千百年来,有哪一个女子能够如林黛玉般心思细腻,懂得落花呢?昔日红颜,一朝逝去,命运又将何去何从?(谱例3:)

随后音域急转直下,似一声无奈的控诉。“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两句选用的旋律完全相同,但前一句由男生齐唱,后一句女生齐唱,这两句的音调缓慢而低沉。(谱例 4:)

第三段是全曲高潮,它的情绪比前两段更上一层楼,旋律是前文所提到的共同主题的完全再现(同谱例1),歌词“天尽头,处有香丘”以强烈的情感连续两次悲叹感慨:问苍天,苍天无语。随后男生的齐唱将歌曲基调引入惆怅的悲吟声中。这一情绪起伏模式在后面三段中反复重复。(谱例5:)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四句的旋律与第二段中“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旋律一样,只是把其中顿挫的空拍填实,由上文中一诉一泣的情感变成一声长长的叹息。从本质上讲,这两段的四句为每段起到过渡作用。之后全曲是二三段的完全再现,然后旋律第三次出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句歌词,声声发自肺腑,字字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最后,全曲以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结尾,这句歌词连续由不同的演唱形式重复三遍,可见它的深刻哲理性。作者以“花落”比黛玉,“人亡”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故事的结局。全曲听罢,其中消极颓伤的情绪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纵观这部作品,作者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同时他又突破传统,大量使用了古典不常用的“7”这个半音,使乐曲更加委婉、哀怨。这套作品的音乐全部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语言,不仅使音乐的线条更富有歌唱性,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民族乐器优雅古朴、委婉细腻的艺术特色。

二、葬花——象吟断肠

在我们心中,林黛玉的形象常常与荷锄葬花、低吟暗泣的动人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葬花吟》这首歌曲又将这种感觉更淋漓地展现。全诗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联。

宝黛的爱情,是此词的诞生背景。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中,巧遇宝玉在沁芳闸桥边的石头上看《西厢》,黛玉瞧见也要看,于是上演了红楼经典场景宝黛共读《西厢》。读过后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但是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但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 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

写《葬花吟》的前一晚,为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担心的黛玉前去怡红院探望,却被丫鬟晴雯卤莽的使性子拒在门外;黛玉客居贾府,即使被丫鬟拒之门外,又能如何呢?再听怡红院里传来宝玉、宝钗二人的一阵笑语之声。寄居贾府,已是没趣,如今,白天刚刚表露爱意的宝玉,也不过如此,这个时候的黛玉,心中真百般滋味,说不出口。黛玉惟有以哭泣来释放心中的的压抑与悲伤,而宿鸟栖鸦听见秉绝代姿容、具希世芳华的黛玉哭泣,也是不忍听闻。所以在《葬花吟》中,有这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命运的叹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三、葬花——意味悠长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对大自然的殷切关怀;“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对自身的深切忧虑;“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生无尽的感伤;“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则近乎是呐喊的质询。这些,才是它的真正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首凄楚动人的歌唱,表达了黛玉内心的情感活动,贾宝玉作为她的知音,听过此曲后,认为乐能“入骨”,引发了他“恸倒山坡之上”而“心碎断肠”的强烈体验。这首曲词实际上是将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融为一体。黛玉虽然是富贵之家的千金小姐,却又是寄人篱下的孤女;虽然每日里锦衣玉食,却满足不了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虽然有大观园内众姊妹赏花斗草、吟诗作赋的热闹生活,却不能从根本上给她以感情上的慰藉;特别是虽有宝玉作为她志同道合的隐秘情人,却也对未来生活毫无把握和信心,时时感到迷茫,这就铸就了她多情多感、多嗔多怒、多愁多泪的个性。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又偏偏生活在荣国府这样一个“泥淖”、“沟渠”之中;她所热烈追求的,偏偏又是她所处的生活环境所不能容许的,这就铸成了她悲剧性的命运。古人说:春女悲,秋士悲。黛玉就是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拟就这首葬花词,借花喻己,来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她看着春天过去,想到自己青春易逝;看到落花,想到自己可能夭亡。斥榆柳、飞燕,实际是骂人情的冷酷;恨风刀、霜剑,实际是哀怜自己的际遇。泪水流尽,继之以血,这是多么深沉的哀痛!青灯照壁,冷雨敲窗,这是多么萧索落寞的时刻!春去春来,流年似水,前程茫茫,何处是归宿?百感交集,恰似万箭穿心,仿佛无知的花鸟也为之动情,同她一同唱起一首悲凉的挽歌。“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是难言的愤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绝望的抗议。

如果我们再把《葬花吟》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作者曹雪芹通过这首葬花词为黛玉悲哭,同时也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四、结语

其实,何止是贾宝玉会为《葬花吟》而断肠,天下有情之人莫不深刻理解了此词的写作背景和人物特点,并能准确把握主人公对悲凉命运和坎坷爱情的表达,这样有助于我们去更好地演唱这首作品。歌曲不应只是音符的传递,而应该成为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演绎媒介,以此让更优秀感人的音乐传扬在人们心中。

猜你喜欢

葬花花落黛玉
最终,菲尔兹奖二次花落女得主
11月,花落寒轻
品潇湘妃子
《红楼梦》“述古翻新”管窥——黛玉不喜义山诗、正邪两赋及意淫新论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黛玉为什么爱哭?
红楼戏的滥觞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花落不知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