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组合作学习“优质化”
2013-10-12陈祥云
陈祥云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可是很多课堂教学,只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注重小组学习的实效性。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应对的措施,以求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优化。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应对措施
一、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学习流于形式,问题讨论不深入。有些教师只关注小组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为课堂热闹,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體现了新理念,其实这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有的交流虽然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相当于走过场,没有什么效果。
2.学生参与情况不均衡。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很多时候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热情活动;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整堂课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有些教师,一遇课堂问题就让学生讨论,整堂课合作学习泛滥成灾。
4.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性格迥异,自我约束意识弱等本身的特点,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各人争功的现象。
5.合作中材料过多或缺乏。
6.过多的小组使教师不能很好分组与管理。尤其是大班额,教师巡回指导,往往力不从心。
二、应对问题的措施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1)了解学生。通过教师本人的课上观察、检查作业、了解班主任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情、智力、性格等情况,为划分学习小组提供依据。
(2)划分学习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构成上存在着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合理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副组长、记录员、资料员、观察员等,各司其职。一般而言,组内男女比例要适当
(3)不定期的组内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按照定期的阶段性检测成绩,定期调换组员,避免长期固定小组造成思维僵化的局面,保证小组的新鲜血液,促进组内成员的思维活跃。
(4)学习小组集中座位区域。任课教师经常和班主任做好沟通,保证各小组成员能坐在同一区域,便于课上的交流合作。
2.微观教学,培训小组
(1)选一名得力的组长。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至关重要。
(2)明确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要团结、帮助、组织同学,勇于担当起学习小组的领袖角色;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要组织小组成员利用好自习,完成训练学案,并及时收齐上交;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检查成长日记、学习档案等。
(3)培训小组长。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给小组长加餐,适时地肯定、表扬和激励。
(4)培训小组成员。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对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个人成绩不再凸显。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小组的成绩优秀才是自己的成绩,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
(5)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小组成员共同磋商、集思广益,为小组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如:雄鹰、鲲鹏、旭日等,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团结向上。
3.做个有心的教师
(1)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预设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课堂实际,设计必要的合作环节,争取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2)课堂上,随机应变。如若课堂上出现特殊情况,教师可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必拘泥于预设的问题。教师可随着学生的讨论,把问题深入化,引导学生生成新的能力。
(3)通观全局,注意学生合作的动向。教师应根据课堂上的实际观察或巡回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合作学习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
(5)小组讨论和大班讨论互为依托。当小组合作不能解决问题时,可采取大班讨论。
总之,教师要在平日教学中密切关注小组内的动向,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协调好组内学生的关系,逐步优化小组的组合,提高合作水平。让小组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