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连续梁桥人字形高桥墩分岔区横梁局部应力分析
2013-10-12张亮亮杨建新王永杰
张亮亮,杨建新,黄 瑜,王永杰
(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2.澧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湖南常德 415500;3.重庆中海投资有限公司,重庆 408400;4.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1)
为跨越沟壑、满足线路标高、节约墩身圬工量,某山区铁路桥采用高139 m的人字形超高桥墩(图1)。文献[1-4]已对异型桥墩进行了应力状况分析,但笔者研究的桥墩在下部岔区设有1根横梁连接左右墩柱,横梁为空心矩形混凝土梁,墩柱内部为实体,岔区横梁及其附近墩柱受力情况更为复杂[5-8],因此有必要对桥墩分岔区节点进行局部空间应力分析。为准确获取岔区横梁及其附近墩柱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了解该区域应力分布规律,确保这种超高墩结构安全、可靠,笔者采用ANSYS软件对此区域进行空间应力分析。
1 工程概况
某山区铁路桥主桥为刚构-连续组合梁,跨径为(80+3×144+80)m。梁体采用单箱单室、变高度、变截面箱梁,箱梁宽11 m,桥墩处梁高11 m,跨中合龙段箱梁高6 m,其余梁段梁底下缘按二次抛物线变化。12~14号桥墩为人字形墩,采用墩梁固结法连接;13号桥墩上部65m为变截面矩形空心墩,然后经过5m高实体桥墩进入岔区,在岔区设置一根高5m、宽8m、壁厚1m的空心横梁,在横梁高度范围墩柱内部采用实心。
2 有限元模型
图1 13号桥墩横断面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cross section of bridge pier No.13
2.1 模型建立
铁路桥全桥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主梁采用BEAM189单元模拟,桥墩采用三维20节点实体单元SOLID95模拟[9-10]。在墩梁节点连接处通过建立刚域来模拟主梁与桥墩的连接,球形支座处通过约束梁单元节点的横向和竖向位移来模拟,墩底承台设置为固结。
为准确反映岔区横梁及附近墩柱部分的应力情况,笔者采用ANSYS软件中的切割边界方法[11]进行岔区节点区子模型的提取。切割边界就是子模型从整个较粗糙的模型分割开的边界,整体模型切割边界的计算位移值即为子模型的边界条件,然后对子模型进行更密的网格划分得到合理的分析结果,岔区节点区有限元子模型如图3所示。
2.2 荷载工况
按照TB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的要求选取桥墩应力分析时外部荷载工况,如表1所示。
图2 全桥有限元模型Fig.2 FEM model of whole bridge
表1 桥梁应力分析荷载工况Table 1 Load conditions for stress analysis of bridge pier
图3 岔区节点区有限元子模型Fig.3 FEM sub-model of bifurcation region
3 岔区节点区及横梁应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岔区节点区应力计算结果
在工况3荷载下,岔区节点区主压、主拉应力云图如图4所示。图4(a)中最大主压应力为7.57 MPa,位于墩柱内实体与墩柱内壁交接处;横梁下部的主压应力最小,墩柱外侧主压应力较大,最大值出现在横梁和墩柱交界处。图4(b)中最大主拉应力为1.97 MPa,横梁下部主拉应力较大,墩柱主拉应力较小,在墩柱范围内拉应力值变化很小。其他3种工况下,横梁处的应力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只是最大值不同。
3.2 横梁应力计算结果
在工况3荷载作用下横梁受力情况最不利,其应力云图如图5所示。由于桥墩承受的自重和上部荷载主要通过墩柱传递,墩柱主压应力较大,而在墩柱内部的实体部分主压应力较小。在横梁与墩柱的交界处,由于构造上的突变,产生拉应力集中。横梁底部拉应力较大,在墩柱内部实体与内壁的交界处出现最大拉应力,数值为1.97 MPa。
图4 岔区节点区在工况3下的应力云图(单位:107 MPa)Fig.4 Stress distribution of bifurcation region in load case 3(units:107 MPa)
图5 横梁在工况3下的应力云图(单位:107MPa)Fig.5 Stress distribution of cross beam in load case 3(units:107 MPa)
通过分析4种工况下子模型的空间应力,可得:(a)总体来看,子模型2个分岔的空心墩从桥墩的中心轴向外侧受到的主压应力越来越大。(b)最大主压应力和最大主拉应力分别为7.57 MPa和1.97 MPa。主压应力基本不超过5.73MPa,其仅在横梁与墩柱壁内、外表面的交界处因为应力集中而比较大。(c)在空心墩内部的横梁混凝土的主压应力水平很低,范围为0.11~0.51MPa。最大主拉应力为1.97 MPa,位于该处混凝土下表面,靠近墩柱内壁处。结果表明,最大应力均满足规范规定,该铁路桥下部岔区横梁与墩柱的连接是安全、可靠的。
4 不同构造形式横梁下子模型的应力分布
为了得到合理的横梁构造形式,分别设置不同的横梁高度、宽度和壁厚,在工况3下分别计算子模型的应力分布,如图6所示。
图6 横梁构造变化对应力分布的影响Fig.6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on stress of cross beam
结果表明,在横梁宽度变化时,横梁区应力分布规律变化很小(图6(a))。改变横梁宽度对下部节点处的应力水平影响很小,但横梁宽度取为8.0 m时,最大主拉应力和节点中间截面底缘纵向主拉应力偏小,因此横梁宽度为8.0 m时最合理。图6(b)表明,随着横梁高度的增加应力呈增大趋势,且各种情况下的最大应力水平都是安全的;当横梁高度变化到4.5 m时,子模型的主压应力和主拉应力最大,主压应力达到9.50 MPa,主拉应力达到2.36 MPa。如果横梁在桥墩竖向的位置不变,适当减小横梁高度对横梁的受力是有利的。但横梁高度的设置还要综合考虑地震作用和桥墩的稳定性,其尺寸不能太小。为了确保节点不成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环节,建议采用横梁高度为5.0 m。横梁壁厚对于主应力的影响不显著,计算结果表明,壁厚1.0 m时最大主拉应力最小。
5 人洞应力集中分析
横梁两端的墩柱内部为实体,其中心需要设置洞口并埋置检查梯。为了得到合理的开洞方式,笔者分别计算了6种开洞方案下的应力分布(方案1:80 cm×80 cm矩形洞口;方案2:80 cm×80 cm矩形洞口加10 cm×10 cm倒角;方案3:80 cm×80 cm矩形洞口加半径15 cm圆弧倒角;方案4:80 cm×80 cm矩形洞口加15 cm×15 cm倒角;方案5:80 cm×80 cm矩形洞口加20 cm×20 cm倒角;方案6:直径80 cm的圆形),计算中荷载采用桥墩顶轴力最大时的荷载组合(工况2)。
因为6种开洞方案洞口附近都没有出现主压应力集中现象[12],因此只需要考虑洞口附近的主拉应力分布情况。方案1~6的洞口附近混凝土的主拉应力最大值依次为2.45 MPa,3.14 MPa,2.67 MPa,2.36 MPa,2.05 MPa,1.60 MPa。矩形人洞角点处附近的应力集中相当严重,在角点处设置倒角后结构突变减弱,应力集中现象也相应减少;随着倒角的增大,角点处的应力分布更均匀,倒角的设置能有效减少应力集中。设置圆形人洞时应力分布更均匀,且应力集中现象最弱,洞口附近主拉应力值最小。
6 结 语
人字形桥梁岔区横梁与墩柱连接处的空间受力特性复杂,简化分析不能较详细地把握其受力状况,因此对其进行空间应力分析很必要。笔者通过分析某山区铁路桥在各种工况下该区域的应力分布状况,发现岔区节点区最大主压应力和最大主拉应力均小于规范限值;通过比较不同构造形式横梁下的空间应力,认为横梁宽8.0 m、高5.0 m、壁厚1.0 m时的应力分布比较合理;通过对比不同人洞开洞方案下的洞口角点应力集中现象,得出圆形人洞可以有效减小洞口的应力集中的结论。
[1]王慧东.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64-75.
[2]葛俊颖.桥梁工程(上)[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305-317.
[3]蔡德强.广珠城际轨道实体桥墩设计分析[J].桥梁建设,2010(2):49-51.(CAI Deqiang.Design and analysis of solid pier for bridge on Guangzhou-Zhuhai intercity railway transit[J].Bridge Construction,2010(2):49-51.(in Chinese))
[4]许智焰,马庭林.内昆铁路花土坡特大桥设计[J].桥梁建设,2004(1):31-33.(XU Zhiyan,MA Tinglin.Design of Huatupo Bridge on Neijiang-Kunming railway[J].Bridge Construction,2004(1):31-33.(in Chinese))
[5]葛素娟,李静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0号块空间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27(3):1-5.(GE Sujuan,LI Jingbin.Spatial analysis of segment No.0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ed rigid frame bridge[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2006,27(3):1-5.(in Chinese))
[6]夏勇,裴若娟.广珠准高速铁路东海西江大0号块空间分析[J].桥梁建设,1997(4):74-77.(XIA Yong,PEI Ruojuan.Spatial analysis of segment No.0 of Donghai Xijiang River bridge of Guangzhou-Zhuhai quasi-high-speed railway[J].Bridge Construction,1997(4):74-77.(in Chinese))
[7]王砺文.大跨连续刚构墩梁固接处的空间应力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3(8):36-38.(WANG Liwen.Analysis of spatial stress at the joint between piers and beams in a large-span continuous rigid-frame bridge[J].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03(8):36-38.(in Chinese))
[8]何海,王荣辉.混凝土连续梁桥空心墩墩顶局部应力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4):60-63.(HE Hai,WANG Ronghui.Analysis of partial stress at hollow pier top of concrete continuous beam bridge[J].Urban Roads & Flood Control,2004(4):60-63.(in Chinese))
[9]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5-127.
[10]谢肖礼,彭文立,秦荣.圣维南原理在钢管混凝土拱桥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公路学报,2001,14(2):33-35.(XIE Xiaoli,PENG Wenli,QIN Rong.Application of SAINT-VENANT principle in analysis of CFST arch bridge[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1,14(2):33-35.(in Chinese))
[11]王新敏.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275-280.
[12]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