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退市”风险问题的研究
------基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商业银行对策的分析

2013-10-11陆岷峰

关键词:利差市场化利率

○陆岷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74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水平一直较高,远高于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以一年期为例,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为3.46%,而国外银行业的平均利差水平为1.5%~2%,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平均利差则超过2.5%,台湾的商业银行利差平均水平为1.38%[1]68-70。高利差水平不但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亦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且稳定的利润来源: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5家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80.56%[2]。中国高水平的存贷利差一方面使中国的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状况强行分开,二者之间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又基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此以往亦将限制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中国的商业银行过多地追求贷款规模的扩张,而缺乏对自身盈利能力和抗风险水平的考虑,一旦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将会冲击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能力,甚至破产倒闭。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于短期内进行了两次“不对称”降息:2012年6月8日,在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则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①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EB/OL].http:∥www.pbc.gov.cn/.;7月5日,央行再次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同时贷款利率下浮区间从0.8倍调整到0.7倍②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EB/OL].http:∥www.pbc.gov.cn/.。本轮降息中存款利率上限与贷款利率下限浮动幅度的加大,实则缩小了存贷利差,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过去的均衡利差政策实质是国家对商业银行所采取的隐性担保,在给商业银行提供保护屏障的同时缩减了经营风险。本轮的两次“不对称降息”在直接减少利润收入的同时,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带来了严峻挑战,至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越加清晰,根据国际经验,商业银行的破产与重组危机亦逐渐显现。本文以两次“不对称降息”为背景,引入分析存贷利差缩小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退市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业银行应对该风险的相关策略,对保持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自由化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多年来,关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是否存在退市风险和破产危机这一问题争议较大,存在着相互对立的观点,因此统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十分重要,这对于商业银行当前是否有必要采取应对退市危机及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理论上主要有两种观点所述如下:

否定论者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地方银行或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没有退市风险,其依据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从未出现过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状况,广大存款人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和盈利状况充分信任。我国商业银行在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暴后,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运营状况,从未出现挤兑现象。这种观点是长期根生于多数存款人的主导观念——国家的银行不会破产倒闭,它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对金融部门提供了无限的隐性担保,即政府对企业的竞争失败和经营损失提供不言自明的担保。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政府确实对金融部门提供了多种形式甚至多次的隐性担保③MBA 百科.隐性担保 [EB/OL].http:∥wiki.mbalib.com/.。如为提高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8%资本充足率,政府通过债券或直接注入财政资金的方式补充,于1998年财政部通过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来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以强化其抗风险能力;为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来收购处置,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于承接不良债务造成的损失则由中央财政承担;为完成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向其注资,如2009年国家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900亿美元。此外,还规定中小商业银行发生风险由地方政府买单,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在从城市信用社改制过程中,甚至成为商业银行后其巨额的不良资产均由各级政府资产注入或资金注入来改善其经营状态,对于众多的已经是资不抵债的农村金融机构也照样生存。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化进程起步较晚,完整的存款保险制度正逐步完善中[3],而存款保险制度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社会条件,这项制度不出台,无法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退市必然引发社会动荡,这与党的执政理念绝对冲突。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地方银行或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没有退市风险。

肯定论者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正面临严重的退市风险。认为无退市场风险的观点是基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认为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隐性担保体系为中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所传达的信息背离了市场规则,破坏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之所以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正面临严重的退市风险依据:首先,在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下,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效益,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有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强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外资银行逐渐进入中国市场,银行业内部的竞争已演变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在世界竞争规则下,行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依照优胜劣汰生存法则,对于行业内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信用危机的商业银行就有遭遇因为挤兑现象而引发退市的可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唐双宁认为,发展不平衡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些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甚至跨区域经营,正向精品银行方向积极发展,但部分商业银行仍面临消化和处置不良资产、改善经营状况等问题,因此,实在难以救助的高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好市场退出的准备。[4]其次,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一切应当以法律为依据。随着法制化程度的提高,政府行为必须归位,商业银行也必须按市场规律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同所有企业一样,在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情况下应当承担破产的责任。第三,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发展历史来看,商业银行合并与倒闭如同工商企业一样,十分正常。自上世纪20年代末大萧条至最近一次的次贷危机,美国总共出现过三次银行倒闭潮:第一次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1930-1933年,美国银行倒闭三分之一,银行数量由危机前25000家骤减到不足15000家,促成了1934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成立;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由于大量发放住房按揭贷款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1980-1995年共有2943家金融机构倒闭;第三次是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共有402家银行倒闭[5]。数据显示,仅2009年美国共有140家银行破产,花费联邦储蓄保险基金360亿美元;2010年银行破产数目增至157家,为18年来最高水平,自2008年至2010年,接管破产银行已累计花费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基金768亿美元[6]。由此看来,商业银行的破产与重组在国际上早已司空见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幻莫测,那些无法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宣告破产已是十分普遍,因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利差缩小、利率市场化加快的情况下,如若经营不善、无法承担债务走向退市存在客观必然性。

肯定论与否定论的对立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商业银行是否存在退市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判别其是否正确必须从世界经济环境、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与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来进行分析。首先,中国目前没有出现大规模商业银行退市不代表就不存在退市本身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所决定,这个特殊时期特定条件一旦不存在,退市问题就会推到前台;其次,中国既然是个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的结果企业必然优胜劣汰,退市不可避免;第三,商业银行是否有破产风险及破产的范围与速度,往往与其相对应的金融环境下的经济运行质量、资金价格体制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要素之一,必然要按照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的要求来经营管理。从当前的情况看,随着两轮不对称降息的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所加快,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缩小,依靠息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增长模式将会不复存在,商业银行将会面临一定的财务危机,这样那些经营管理不善、无法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即会面临一定的生存危机。第四,退市机制与现实形成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商业银行退市一天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优越性就不会体现出来,不公平的竞争仍然存在。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目前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合并与倒闭,则是由于破产所应具备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还未达到,而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如若不采取相应策略,商业银行的“被退市”将只是时间的问题。

三 利差趋小影响商业银行生存因素的分析

(一)存贷利差缩小是带有趋势性的经济行为

2012年6月8日以来两次“不对称”降息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越加清晰。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财务约束、经营稳健、风险管理能力都有所提升,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央行利率调整体系正逐步完善,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管理与引导市场利率走势并重的调控模式已形成,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有所提升,加之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认可度加强,企业和居民对利率的敏感度提高。此外,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债券市场的逐步完善、理财和信托产品的逐步发展,都表现出市场化定价的金融资产领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理财产品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试水。理财产品具有存期短、收益高、风险低的特点,因而商业银行将理财产品看作是一种揽存工具,各银行为留住客户发行了大量理财产品,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迎来爆发性的增长,仅2012年4月份,江苏省的金融机构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达400多亿元,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替代效应表现明显。导致理财产品热销的根本原因是通胀预期走高形势下的利率管制,利率管制导致存款定价的不合理,而理财产品在定价方面则更贴近市场,因此,可以说理财产品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新兴载体。同时,在国内信贷资源紧张的宏观调控下,民间借贷市场需求旺盛,亟待通过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流向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行业或企业。

可以看出,市场的力量正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之利差缩小已付诸行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正快速提升,存贷款利差缩小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无法再依靠规模扩张来获取主要利润,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其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则更加明显,只有加速改变盈利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提升自主定价能力,才能避免将会面临的财务危机或是倒闭和重组风险,才能在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利差缩小对商业银行的财务连续性影响

1.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

长期以来,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息差收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据2011年上市银行年报统计分析: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均值达到15.2%,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为19.2%,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占比为14.3%,而发达国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却高达39.8%,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①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EB/OL].http:∥www.pbc.gov.cn/.。由此,目前的存贷利差趋小将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从而使利润总额大幅下降,据央行的最新规定,若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调至基准利率的0.7倍,这样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为1.473个百分点②数据来源: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与原先保持的大于3个百分点相比较,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将缩小50%。并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利差继续缩小将会是必然趋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无法继续依靠息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必须加速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获取长远发展。

2.影响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

伴随“不对称”降息的政策开展,各大银行纷纷做出相应的利率调整,股份制银行都已将存款利率上调10%,几大国有银行则将存款利率浮动7.7%,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已经感受到了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和利差收入缩小带来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吸收存款资金而提升利率,而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推高存款利率,增加了存款的利息支出,相应的带来融资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银行间为了争夺市场客户,以价格竞争的方式形成了一种较低的贷款利率,相应的减少贷款利息收入。由此,随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直接被缩减,原先依靠存贷款规模扩张所得的利息收入大幅减少,这样,短时期内将会改变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以一年期存款为例,若上浮存款利率10%,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①数据来源:根据央行数据:2011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826701亿元。,金融机构仅仅存款的利息收入将减少1653亿元,那么根据2011年银监会公布的数据,利息收入的占比将提升至21.5%,直接减少利息收入的同时中间业务收入的作用明显突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商业银行依靠利息收入取得利润的形势已不复存在,基于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的大幅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显得愈加重要,若想维持原有的利润水平、在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在下一步经营中须加大对中间业务的投入。

3.影响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平均占比为2.5∶1,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对公、零售业务占比最高可达3.5∶1-4∶1②数据来源:根据央行、银监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这也与商业银行依靠信贷规模扩张获取主要利润收入的现状相符。若按照非对称降息政策,贷款利率下调至基准利率0.7倍,经测算,0.25个百分点的降息将减少1450亿元的贷款利息收入,存贷利差缩小在减少收入的同时也影响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给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带来挑战。

一方面,基于大型企业的较高议价能力,在息差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必须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不得不改变以大型国企、央企为主的单一信贷投放模式,扩大业务范围,更多地开发中小型客户和零售私人客户,利率弹性较大的中小型企业将会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来源。另一方面,自2011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担较重、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为了金融服务更好地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侧重选择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则更加体现承担社会责任、更加趋向于宏观政策的引导,只有实体经济长远、稳健地发展,金融才能有长远发展的可能,由此看来,存贷利差趋小不但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也在一定意义上给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带来“双赢”。

4.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由于存款价格的高度制约,商业银行一直依赖于央行的价格管制,自身定价能力并不足,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能力更是有所欠缺。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存贷款利差缩小,利率的灵活性使得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资金成本、竞争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和目标利润等进行自主定价,此时价格竞争在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导,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对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和品牌经营能力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同时,从资本补充渠道看,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来补充资本进行内源融资;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股权资本、债务类工具、混合型权益等各种外源资本工具进行资本金的外源补充。据相关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末,大型银行的平均利润留存率为63%,而中小银行却高达84.2%”;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净息差收窄必将影响商业银行留存收益,若维持内源融资规模不变,只有提高利润留存比率,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来说是一大考验,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开辟新的盈利途径。

5.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在过去的管制利率阶段,商业银行只要按照央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存贷利差缩小的新阶段,利率的高频率、大幅度波动,在加剧期限结构的复杂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有专家测算,如果按照2011年底银行业54.79万亿元贷款余额来计算,贷款损失率每上升一个点,银行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加5479亿元,这表明在贷款实际损失率达到4.1%时,银行的净利润就会降为零,如果超过此水平以上,将会出现亏损,并冲减资本金[1]。

同时,存贷款利差缩小的趋势导致利率波动频繁,经营风险加大,利率浮动区间的增大,一方面使得部分商业银行以高于平均存款利率吸收存款,以低于平均贷款利率扩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加大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贷款利率的上扬,但过高的利率会使得风险规避者选择退出信贷市场,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增加,这时商业银行提高的贷款收益率是以提高风险容忍度为代价的。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客观上要求银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由于低风险资产的收益较低,在上市后股东回报的压力下,资产风险度将上升,因此存贷款利差趋小还将带来风险偏好的变化。

上述影响,如果商业银行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都可能导致其利润水平大幅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财务能力的下降,最终形成财务连续性的断裂,从而形成退市风险。

四 中小商业银行应对“退市”风险的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大多受困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和收入渠道窄等因素,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远小于大型商业银行。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存贷利差趋小已是大势所趋,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其处境日益严峻,若如继续依赖规模增长获取利润,将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而在这场商业银行生存游戏中,由于大型商业银行规模的超级庞大,利率市场化对其影响或形成的风险要远远小于中小商业银行,因此,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中小商业银行应对“被退市”危机对策。

(一)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实行错位经营策略

市场定位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①MBA 百科.市场定位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77980.htm.。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传统的市场定位战略是跟随型战略,即无视与国有大商业银行在制度结构、资金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业务产品同质化,缺乏各自的经营特色。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继续实行跟随型市场定位无异于饮鸩止渴、慢性自杀。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实行正确的市场定位,立足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工具,采取差异性兼市场补缺的战略,抓住市场中的先机,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建树奠定基础。其次,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还需遵循市场化、安全性、实事求是和适时调整四大原则,努力做到支撑市场定位战略的核心业务多元化,寻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定位战略,将独特的服务与技术优势融入与竞争对手相似的业务中。第三,为实现差异性兼市场补缺的战略目标,中小商业银行还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在其顾客的选择、经营领域、业务产品以及服务质量上努力完善,重视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网络银行,铸造自身的金融品牌,通过不断开展金融创新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区和个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树立区域性银行的形象。

(二)保持业务适度发展速度,实行薄利多销策略

如果从危机处理阶段来看,目前存贷款利差缩小造成的利润大幅缩水的情况,对中小商业银行无异于雪上加霜。因而面临目前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财务危机,最直接的危机处理即是不断扩大业务发展规模,改变以往单一注重规模增长带来的粗放式发展,向既重视规模又重视机构调整转变。由下表看出产生100万元不良贷款的损失情况:

表1 产生100万不良贷款的损失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发放一笔100万元正常贷款,按现行人行一年基础利率6%测算,年收入6万元,要连续放近8年才收入48万元;或者放800万元贷款一年收入48万元①此处仅考虑本年的影响以及次年有可能收回的情况。。而如果考虑此笔贷款成为损失类贷款提取专项准备100%,损失100万元,加上利息收入损失的3万元,共103万元,则须发放1700万元贷款才能弥补损失。同时,若情况变为利润增加100万元:即发放一笔100万元正常贷款,按现行人行一年基础利率6%测算,年收入6万元,如果利润要增加100万,加上计提的贷款一般准备20万元,要发放2000万元一年期贷款才行。

由此看来,在当前的危机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若想维持原有利润水平,并且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当其冲就必须是不断扩大规模,以规模的扩张来增加收入来源。此外,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而有效的信贷投入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盘活存量、用足增量亦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要持续做好个人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拓展,争取更快的增长,提升个人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要争取做大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微企业贷款的定价优势。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加快转型升级策略

中间业务具有不占用资本、风险小、成本低等优点,在当前存贷款利差缩小的情形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并且与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可以实现交叉销售。中间业务可以依附在商业银行原有客户网络基础上快速发展,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新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从国际经验看,也必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核心业务。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发达国家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值为40% ~60%,大银行可达60% ~70%[7]。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在保持基本业务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向更加重视中间业务发展转变。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国内外结算、担保、代理保险等附加值高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从以赚取利差为主逐步向以赚取服务费为主的方向转移。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商业银行更应提早布局,抢占先手,以少量短期利益为代价实现长期竞争力的提升。

(四)抓牢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扩大利率弹性空间策略

长期以来,传统对公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国际同业普遍就偏向议价能力更强的零售业务作为业务核心,使其定价水平显著提高。如美国花旗、香港恒生等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对全行的利润贡献都在50%左右。因此,存贷款利差趋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客户结构和服务中心,由重视大客户向既重视大客户又重视中小客户转变,加快业务的转型升级。因此应大力增加零售业务比重,开展汽车消费信贷、资信、按揭等个人金融业务,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利润增长空间。另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市场脱媒的加快将使得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的贡献度降低,要维持较高的利差水平,商业银行应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其风险特点出发,采取差别营销、差别管理策略[2],尝试帮扶有行业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只因为经济周期下行而暂时出现一定困难的中小企业,并通过有效的担保和贷款定价能力管控风险。在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价格谈判过程中,商业银行始终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议价能力较高,利率一般都执行的是上限。同时,各类商业银行都应致力于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造风险管理工具,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品,不断改进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五)实行多元化经营,实现精细化管理策略

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同业的重要利润来源,以资本市场业务为代表的综合经营成为国际同业的战略重点。[8]29-31在存贷利差缩小、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中的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因此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和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必须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及投行业务,拓宽收入来源,将资本市场业务作为多元化收入来源的新增长点,扩展经纪业务、上市融资、债券承销、资产管理、兼并收购等资本市场业务空间。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借鉴国际同业经验,大力推进综合经营发展战略,实现精细化管理,努力打造领先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银行。此外,各类商业银行都要积极构建集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严格的风险管理体制为一体的新型运营机制,加快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向精细化管理推进。

(六)持续推进业务创新,提升集约经营水平策略

业务创新意味着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实现同样的经营目的,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除了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外,更主要的要通过业务创新来实现。在渠道建设创新方面,要实现有型网点与无型网点的同步建设,打破时间和空间业务竞争的劣势。在资产业务创新方面,重点推进企业投融资体制及全方位配套的投融资方式、投融资工具创新,有方向、有目标、有重点、有效率的支持自主创新及新兴企业和产业风险投资,积极拓展同业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通过创新合力以新型投融资形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要;在存款业务创新方面,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存款工具和业务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以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在表外业务创新方面,在通过大力提高汇兑、结算业务服务效率以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还要积极创新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增加利润增长点。

五 结束语

高风险、低质量的商业银行“被退市”实质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充分的市场经济的一种表现,但是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犹如一个自然人都有生存的欲望本能,不希望“被退市”,而从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看,商业银行“被退市”压力日益加大,但“退市”不会是明天的事,因为中国商业银行“退市”的一些基本条件还不具备,如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推出还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或经营状态较差的商业银行面临“被退市”的危机概率正不断增大。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这个时间差,要不断提升危机管理水平,通过正确市场定位、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等相关策略来进行应对,从而保持市场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避免“被退市”风险。

[1] 谭德波.银行业的高利润伤害了谁 [J].南风窗,2012,(2).

[2] 中国金融网.有利于银行转型平衡多方利益[EB/OL].(2012-06-21)[2012-08-25].http://www.zgjrw.com/News/2012621/home/194060240200.shtml.

[3] 搜狐财经.人民银行: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 [EB/OL].(2012-7-16)[2012-08-25].http://stock.sohu.com/20120713/n348123069.shtml.

[4] 新华网.唐双宁表示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要做好退市准备 [EB/OL].(2005-12-14)[2012-08-25].http://finance.sina.com.cn.

[5] 网易财经.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倒闭与回顾 [EB/OL].(2012-01-12)[2012-08-25].http://money.163.com/12/0112/11/7NIJ8T8R0025335L.html.

[6] 杨 博.今年以来68家美国银行破产 [EB/OL]. (2011-08-22)[2012-08-25].http://www.cs.com.cn/yh/03/201108/t20110822_3020459.html.

[7] 中国银行业协会.2011-2012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EB/OL]. (2012-07-03)[2012-08-25].http://bank.hexun.com/2012 -07 -03/143149904.html.

[8] 李杨勇,龚 青.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J].新经济,2011,(06).

猜你喜欢

利差市场化利率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外利差与汇率的变动关系分析
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外利差与汇率的变动关系分析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期限利差如何修复
信用利差驱动力转变行业利差分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