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救国“签名轴”

2013-10-11□文/朱

今日重庆 2013年5期
关键词:郭沫若抗战工会

□文/朱 骏

〉国家一级文物签名轴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抗战岁月”展厅,陈列着一幅珍贵的签名轴,它承载着一段激动人心的抗日救国往事—

1938年10月,中日双方经过100余天的激战,中国重要城市武汉失守。以郭沫若为厅长、主要负责抗战文化宣传工作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

在武汉的三厅工作人员大都是进步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因不满蒋介石为推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而强迫大家集体加入国民党的规定,大多数人都打算辞职而去,三厅也面临将被解散的局面。而对这一批文化人士的去留,国共双方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周恩来表示,国民党不要你们,共产党全要。这一来,蒋介石反倒慌了神,他召见了郭沫若、杜国痒等,对他们说“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们都不要走,我们另外成立一个部门,还是由你们这些人参加。”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就是后来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以郭沫若为主任,夏衍等为副主任,仍旧归政治部领导,按张治中的说法,这叫“离厅不离部”。

1940年11月1日,国民政府政治部所属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重庆通远门天官府正式成立,根据周恩来“要造一个声势,以显示我们的力量”的指示,以郭沫若为首的文工会领导层决定:于11月7日晚在纯阳洞中国电影制片厂新建的“抗战建国纪念堂”(抗建堂)举办一次盛大的招待会,籍以扩大抗日救国的宣传和影响。当时,“抗建堂”刚落成不久,除了四周刚安上了当时最先进的为拍电影专用的水银灯外,内部设施基本上没有,只有一间空荡荡的大厅。尽管如此,当天晚上还是来了许多宾客,受到邀请的来了,没受到邀请的也来了,空旷的大厅转眼就显得十分拥挤。

按以往的惯例,来宾们都要在门口设立的签名台上签名。当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一行步入会场时,整整一张宣纸已被客人的签名写满了,只剩下靠近纸边的几处空位。当工作人员准备重新换张新的宣纸,请周副主席将名字签到新的宣纸上时,被周恩来挥手阻止,只见他提笔凝神,就在这张宣纸的边上潇洒地签下“周恩来”这三个字。不料,后来的客人见到周恩来的签名后,更是积极提笔签名,很快就又将一张新的宣纸写满了。

后来,工作人员将这两张宣纸连接装裱,周恩来的名字就出现在正中了。

签名轴上,名字签得最大的是什么时候都乐观开朗的田汉、沙梅等,签名最小的是冰心、吴文藻夫妇等;特别是老舍,他的签名比微雕大不了多少;还有傅承谟,这个孩子剧团有名的小秀才,看来看去,觉得自己的签名不好看,居然想用纸片贴上重写,幸被郭沫若制止,其粘贴过的痕迹至今尤在;最有意思的是翁植耘,晚会当天他其实并没有时间签名,后来他利用自己保管签名轴的方便条件,自己补了一个签名。

那天的来宾涵盖了当时中国政治领域里的左、中、右方面的代表;科技界、文化界、漫画、诗歌文化界的代表以及各方人士。大家都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走到一起来了。经统计,当天曾在签名轴上签名的人有327人,签名无法辨认有9人,名字不完整有29人,总数共365人。

在这些签名中随便选取几个名字,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人物,如胡绳、翦伯赞、潘孑农、吴英、老舍、邓初民、胡风、林风眠、绿川英子、田汉、张西曼、艾青、李公朴、于右任、朱学范、周钦岳、彭子冈、茅盾、光末然、沈钧儒……当然,这些签名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晚会实到人数,因有的来晚了未签上,也有的来了未签,如张治中、邓颖超、董必武等……

晚会开始后,郭沫若代表新成立的文工会向来宾频频祝酒,周恩来、张治中、郭沫若分别向来宾寒暄问候。张

〉抗建堂 插图/欧阳桦治中称赞郭沫若的一只如椽大笔,足堪横扫千军,他领导下的文化战士在唤醒民众、争取国际支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日本帝国主义闻风丧胆。田汉听后深以为然,后来专门写下“敢说枪尖逊笔尖”的诗句。最后,郭沫若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今天还有人在文化上钳制压迫,害怕民众,甚至与日寇汉奸遥相呼应,真是令人难以容忍。在座的都是文化战线上的英勇战士,多年来一直用笔在和敌人战斗,今天我们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就是要组织起一支用笔做武器的队伍,以便更好地运用力量,同大家一起战斗!”郭老的讲话不时为掌声欢呼声打断。大家群情激昂,笑声满堂。人们还自告奋勇,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有救亡歌曲演唱、川江号子、民谣独唱、京韵大鼓、京剧清唱……平常老成持重的洪深、马彦祥等也先后登台表演,幽默的老舍还上台说了一个相声,更是博得满堂彩。自抗战以来,这种热闹的场面已很久不见了。直到夜阑人静,晚会才宣告结束。

〉周恩来、郭沫若、阳翰笙1942年在重庆

第二天,郭沫若在见到这幅签名轴时,意犹未尽,忍不住提笔在纸上写下七律一首“四百余宾聚一堂,水银灯柱竟辉煌。慰劳血战三杯酒,鼓舞心头万烛光。笔剑无分同敌忾,肝胆相对共筹量。酬余豪兴传歌曲,声浪如涛日绕梁。”以此提醒自己和大家,别忘了加强抗战宣传仍是文工会全体同仁们今后的主要工作。

这幅签名轴此后一直挂在文工会办公地天官府的客厅墙上,陪伴人们度过了近四年的艰难岁月。直到1945年文工会因发起参加了反独裁,要民主的民主签名运动,并起草和发表了《文化界对时局的进言》,惹怒了当局,而被迫解散。

在文工会的善后工作中,特支书记冯乃超决定将这幅珍贵的签名轴暂交郭老的秘书翁植耘保存。这期间,签名轴曾经历了两次失而复得的险情。一次是抗战胜利后,当时,翁植耘虽然离开了文工会,但他始终将这幅珍贵的签名轴精心地保存着。1946年,他由重庆乘船返回上海,航行中不幸遇到风浪,将他装有签名轴的行李卷入江中,所幸被水手们及时打捞上来,但签名轴上已留下难以去除的水渍。第二次是“文革”期间,这幅签名轴随同翁植耘的其他书画一起被抄走。直到1983年,经过有关方面的细心查找,这幅签名轴才重新回到翁植耘手中。

1985年,在重庆市博物馆举办的《重庆抗战资料文物展》上,这件珍贵的文物首次面世,即刻引起轰动。当年还健在的许多文工会的老同志,看到它时,不仅百感交集,倍增了对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缅怀和崇敬。

2005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这件珍贵的签名轴向世人展示。从此,这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签名轴也有了它永远的家。

猜你喜欢

郭沫若抗战工会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工会经纬
工会动态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郭沫若佚诗一首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反七步诗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