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医家防治温疫特色研究概述*

2013-10-10张茂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医家瘟疫正气

张茂云,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我国明清时期为温疫学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吴又可编撰了第一部疫病学专著《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此后在《温疫论》的影响下,继之而起研究温疫者层出不穷。如戴天章所著的《广瘟疫论》。晚清杨栗山全面继承吴又可温疫学说并加以阐发,著有《伤寒温疫条辨》。力主火毒致疫说的余师愚著有论治疫疹的重要专著《疫疹一得》。刘松峰《松峰说疫》、陈耕道的《疫痧草》、熊立品的《治疫全书》、李炳的《辨疫琐言》、王士雄的《重订霍乱论》等大量有关温疫的专著问世,标志着明清这一历史时期成为中医辨治温疫病证的鼎盛时期,其间熠熠生辉的各家防疫治疫之经验实为我们效法及发扬之瑰宝,为现今防治各类传染性疫病提供切实可靠的临床依据。

本文以明清十六部治疫专辑防治温疫经验为研究内容,归纳总结其中切实可行有效的防治经验,提炼其特色,即明·张凤逵《增评伤暑全书》、明·吴又可《温疫论》、清·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清·戴天章《广瘟疫论》、清·杨睿《伤寒瘟疫条辨》、清·余霖《疫疹一得》、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清·王士雄《重订霍乱论》、清·李炳《辨疫琐言》、清·熊立品《治疫全书》、清·雷丰《时病论》、清·陈耕道《疫痧草》、清·刘奎《松峰说疫》、清·林之翰《温疫萃言》、清·萧霆《痧疹一得》、清·陈虬《瘟疫霍乱答问》。

1 温疫相关性因素分析

1.1 温疫发生与环境、气候相关性因素分析

1.1.1 客观环境、气候与温疫相关性 明清时期的医家十分重视环境对疫病发生的决定性作用,即现代所称“传染源”。多数医家认为外在环境如山岚瘴气、黄沙毒雾弥漫、聚集污秽之沟渠、土壤藏污过甚等;另外天气寒凉萧肃则疫邪收敛闭藏,待到气候温暖干燥之时,疫邪郁蒸而飞腾发越传之于人,此种情况也不容忽视。

吴又可提出温疫病是由“戾气”引起[1],即温疫病因学上的伟大创见——“戾气”学说。不同于明以前的医家对温疫病因所持的时气说、伏气说、瘴气说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论点。“戾气”病因说更加符合温疫病传染的特点,特别是在细菌和其他致病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的200年,吴氏对传染病的特点能有如此科学的创见确实是十分宝贵的。此外,吴又可还对戾气的性质、传播途径、侵犯部位、传变特点等进行了细致而精确的分析和阐述。

1.1.2 自然因素与温疫相关性 气候异常变化乃至自然灾害与疫病的发生、流行密切相关。如大旱、久雨、虫灾、地震等,均可引起疫病的流行。吴又可(《温疫论》)所处的崇祯年间,自然灾害不断,许多地方都流行鼠疫,尤其是崇祯末年各地的瘟疫更是接连不断。如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南部普遍出现旱灾,而疫情主要是在山西东南地区流行;崇祯七年、八年,山西西部靠近黄河的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万历《山西通志》);崇祯十三年黄河两岸“风大作,麦死无遗,有家无人。食糠榆皮,受饥者面黄身肿,生瘟疫,死者过半”(河南内黄县《荒年志碑》);崇祯十四年(1644年),阌乡县春天饥荒大疫(顺治《商水县志》);大名府当年春天无雨,“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顺德府由于连年荒旱,“瘟疫盛行,死者无数”(康熙《通州志》)。

1.1.3 社会因素与温疫相关性 在古代,战争是引发温疫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吴又可(《温疫论》)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当时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瘟疫肆虐。正如吴氏《温疫论·原序》所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阖门传染。[1]”

1.2 温疫发生与人体正气相关性因素分析

温疫发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邪正力量的对比。疠气虽是疫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受,且感受疠气之人并不一定都会发病,这说明温疫发生与否与人体正气关系密切。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亦曰:“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吴又可《温疫论》亦云:“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1]”如吴又可举例:有三个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说明在同样条件下,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饱食者得谷气充养,则脾胃之气充足,气血旺盛,故不感邪。

清·李炳(著《辨疫琐言》)[2]十分重视正气在温疫发病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宗仲景之说认为,战汗乃正虚之候,战而汗出,何以能汗,必是正气来复,与邪气相争,争则战,正气胜而后驱邪外出。故李氏提出,行疫之时需察证按脉定为疫病,且脉见微弱无力,便应当培补正气,助其与疫邪相搏而战,使得疫邪之郁得通,疫病通过战汗而解。相反,此时绝不能加消导清凉之剂戕伐患者之正气,如此不但不能战汗,恐怕会发生战而内脱之险。

张凤逵(《增评伤暑全书》)[2]强调暑病的发病与人体阴虚、元气不足有关。若人体元气不足,暑邪伤人最易耗伤人体阴液和元气,相互影响致使暑病发生。如张氏所说:“夏属阴虚,元气不足,湿热蒸人,暴伤元气,人初感之,即骨乏腿软,精神倦怠,嗜睡懒语,其形如醉梦间,或无汗或微寒不断,或大汗不止,烦渴饮水,胸膈痞闷,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呕或泻或结,或霍乱不止,此等证与伤寒大异,按时而施治,据证而急疗,无不应手者。语曰无伐天和,正因时之道也”,明确强调了暑病发生人体正气的决定作用。

2 明清医家预防温疫的方法及特点启示

2.1 环境预防为要

2.1.1 熊立品“伤寒无鬼,气候相传” 清·熊立品在《治疫全书》[3]中提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提示疫病的预防要与病家隔离为首务,所谓切忌“不识向避”,要做到“凡遇此等,尚其慎重而谨防之”。并详细论述了疫病的传播途径,一是与病患密切接触而传播。患者感染疫邪后痛苦莫名,卧病在床,父母、妻小侍奉左右,端茶送水,洗衣梳洗,日复一日,受疫气之熏蒸,难保疫邪之气不相互传染;二是长期失治,延误病情而亡,对于尸体的处理如果不得当,殓骨焚棺,而没有掩埋封闭尸气,故疫邪之秽气萦绕于空气中扩散;三是感染疫毒之人,受当时社会人们世界观的影响,很多人会认为是鬼神作怪,于是求符请咒,通宵达旦摆设巫术,进行迷信活动,此间锣鼓喧闹、灯火辉煌,于是患者更加劳神费力,神疲体倦,使病情加重。而参与的其他人等在席间贪恋荤食酒肉而致伤食冒寒,因而几日后,参与求神之家人邻里难免不受疫邪传染。因此,“鬼怪迷信论”不仅不会治愈温疫,更有使其加重的可能。

2.1.2 陈虬强调环境卫生 陈虬在《瘟疫霍乱答问》[4]中提出,预防温疫要从环境及自身做起。提出环境预防要“沟渠宜打扫清洁,衣服宜浆洗干净”,“房屋大者宜多开窗牖,小者须急放气孔,而尤要者,则厕桶积秽之处,日施细炭屑其上,以解秽毒”。同时还提出在接触病患时,不仅要保持精神饱满,而且还要避开风口,“切不可使病人之气,顺风吹入吾口,又须闭口不言”。可见,居住环境卫生、心理卫生及接触感染对于预防疫病至关重要。

2.1.3 王孟英强调空气流通 认为[4]“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时行,以地气既热秽气亦盛也。”所以,对于居住的环境不可小视,他提倡平时就要留心周围环境,“或疏濬河道,毋须积污,或广凿井泉,毋须饮浊”。而对个人居住的房屋,王孟英更是提出:“卜居最宜审慎,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保持室内空气畅通,不要居住潮湿、秽浊之地,以及远离人群密集之处对于预防疫病也是不可忽视的。

2.2 精神调摄为基

林之翰(《温疫萃言》)[4]、陈虬(《瘟疫霍乱答问》)[4]认为人的精神对于预防温疫亦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陈虬提出:“一切耗神之事,总宜戒断”,“戒多饮猛酒,戒多吸干烟,戒远视,戒久立,戒远行,戒多言,戒多用心思,致令彻夜不寐”。这与《内经》中“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养生防病思想相统一。

2.3 顾护正气为本

陈耕道(《疫痧草》)[4]强调通过慎起居,注重养生保健而顾护正气是预防疫病的有效方式:“人之气禀厚,正气旺,精神强固,气血充和,呼吸之间,疫毒无自而干”。强调人体正气充盛对于防治疫病的重要性。然若“即或气禀薄,正气弱,而能寡嗜欲,节饮食,调寒暖以慎起居,使脏气和谐,精神清畅,疫毒虽厉,究亦邪不胜干”。指出虽然正气弱,但若注重摄生也可以达到保养正气、防治邪气的目的。

2.4 衣食日常调护为辅

有的温疫是因过暖而造成的,也有因病后畏寒而加衣被致热郁于内导致病情加重的。但王孟英同时说明“勿过于贪凉迎风淋浴,夜深露坐,雨至开窗”,也就是说无论冬夏衣被要以适宜为主,不可过暖,亦不可过凉,否则皆亦感邪致病:“冬夏衣被过暖,皆能致病,而夏月为尤甚。”

如果饮食过饱,可致“胃气壅塞,脾运艰迟”,偶尔感染外邪,但邪无出路,故而“为痧胀,成霍乱者最多”。过凉过热之物亦应慎食,“瓜果冰凉等物,虽能涤热,过食骤食,既遏伏热邪,不能泄越,又虑过度而反为所伤,并宜撙节为妙(王孟英)。”因此,平素饮食以清淡为主较好,饮酒以草汁和米蘖而成者为佳。王孟英提出:“饥饱劳逸,皆能致疾,以饱暖为酿病之媒。”陈虬(《瘟疫霍乱答问》)对于饮食方面的预防要“水泉宜早汲,用沙沥过,鱼蔬忌久顿,用冰更佳”。

2.5 药物预防措施为根

在明清16位疫病治疗大家的论疫专著中,应用药物预防温疫的方法,对当今传染性疫病的预防有深远的影响,众医家应用中药采取不同的给药途径,如嗅鼻、内服、焚香、外涂、佩带、纳鼻等,以期达到避疫防病的目的。笔者现就明清16位医家提出的药物预防措施总结举例如下。

通过对明清时期温疫学派医家论及温疫相关性因素的分析,以及众医家预防温疫诸方面的分析,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明清温疫学家们对于防治温疫的基本思路是防治并举、防重于治。蕴含于中医学宝库中丰富的防治温疫的有效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有效地运用于新的传染病,为提高临床治疗传染性疾病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宋乃光,李瑞,赵自强.温病八大名著·温疫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2]裘庆元.珍本医书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63,417.

[3]曹洪欣.温病大成[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3.

[4]李顺保.温病学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医家瘟疫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绘画中的瘟疫 下
绘画中的瘟疫(上)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