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
2013-10-09余慧君刘星星
余慧君 刘星星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压力日趋严峻。本文仅从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现况出发,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课程设计的构想,以求加强高职教育的改革,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高职英语;课程设计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第一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提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培养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而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陈蓓,2008:26)。本人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关于高职英语课程设计的想法。
二、当前国内就业状况分析
当前社会需要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运用流利的英语与外界交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人对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91个城市上报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用人单位看,96.6%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6%。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4.3%,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28.8%、22.7%和11.2%,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3.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7.2%;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8.8%;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7%。而在企业用人需求中,许多企业特别是外企,都将英语水平列入招聘的考虑因素。
而目前的高职英语基础课教学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设置高职英语课程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就业形势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对“以就业为导向”相关概念的理解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培养目标,以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以及课程,以就业的需要来组织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驱动的,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也就是高职教育中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是以技术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的获得为核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
1、教学目标
高职英语应根据围绕就业设置具体教学目标。由于学习者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更倾向于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强调语言的输出,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与其社会目的相关的终端行为能力(孟凡韶,2008:190)。所以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的工作岗位定位和职业能力的获得,使学生通过学习,最终达到就业的目的。
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突出先进性和有效性,强调实践性。比如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后,面对的是全英文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要适量增加和系统讲解基本的问候、问路、乘车等日常生活英语到办理签证、移民政策等相关方面,以帮助其日后更快的适应职业生涯。除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外,高职院校也应将学生自学能力,搜集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组织以及沟通能力的培养划入教学内容之中。在毕业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过程中,这些能力是很重要的。
3、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比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型教学法,小组讨论和听说法教学等。任务教学法是以学习者完成某些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设置为接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使用语言的情况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实现任务的目标,使学生为用而学、学以致用,达到学习语言为交际服务的目的(钱晓菩、马玉娟,2002:120)。
4、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份试卷定命运”的评价机制,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形成性评性评价50%由“课堂表现、出勤率、课后作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小组互评”等环节组成。终结性评价50%就是期未考试的表现。这种评价体系可以全面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增加平时考查、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评价因素的权重,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形成注重过程性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杜庆波,2008:61)。
五、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家庭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之际,高职院校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够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社会就业形势的高职英语课程,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就业素质的、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