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前传 昙无竭取经
2013-10-08赵春阳
文/赵春阳
一说起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神话小说《西游记》,《西游记》是从唐代僧人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演化而来。其实,有一位僧人早于玄奘200多年就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伟业,这便是朝阳僧人昙无竭。
与玄奘一样,昙无竭也是自幼出家为僧。他出家的寺院是当时燕国龙山的龙翔佛寺。燕国龙山就是现在的朝阳凤凰山,清代时康熙到朝阳见到龙山说只有天子配称“龙”,龙山这才改名为凤凰山。昙无竭从小就开始阅读佛经,到了二十岁左右,几乎把所有他能找到的佛经都背了下来。见到越多,问题也越多,他渐渐发现不同佛经中对佛法的理解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戒律上,有的说和尚不能犯杀戒,所以只能吃素食,有的却说和尚化缘不能挑拣,所以可以吃肉;在修行上,有的说修行的目的是让自己圆满,有的却说修行的目的是让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圆满。究竟哪个对,昙无竭自己也不知道,他问师父,师父也是含含糊糊,说不清楚。
昙无竭见到的佛经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即“我是这样听(释迦牟尼)说的”。那么,释迦牟尼的原话是什么?有没有他亲自书写的经典?昙无竭想知道,但他在中国找不到答案,答案在遥远的天竺。昙无竭把自己想去天竺的想法和师兄弟说了,师兄弟都笑他,说,生逢乱世当个和尚不用参军打仗,平平安安的活着就不错了,要是战争结束了,再还俗成个家过日子,取的哪门子经,况且西天那么远,你也不会飞,没到就死了。昙无竭哑口无言,师兄弟前面说的话自己可以不顾,但后面说的则合情合理,西天多远自己也不知道,也许这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完成的路程。昙无竭暂时搁下了取经的念头,直到有一天他听说了法显。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僧人法显从天竺取经回到山东,并带回多部梵文佛经,法显于隆安三年(399年)出发,一共历时14年。法显取经的成功给了昙无竭信心,经过几年的准备,昙无竭于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从朝阳出发,开始了史上最远的取经历程。他还说服了25名同门师兄弟与他一起前往,其中就包括当年曾经嘲笑过他的那些人。
昙无竭的西行之路正是著名的广义丝绸之路,经过河北、山西、陕西到甘肃、青海、新疆。在翻越雪山的时候,遇到一处悬崖峭壁,昙无竭一行只能采用凿洞的办法:凿四个洞,插入木棍,两手抓住,两脚踩上,继续向上凿,然后抽出下面的木棍插到上面,如此轮换。等他们爬到山顶清点人数,只剩下13人,那12人都已经坠崖身亡。离开中国,昙无竭一行到了宾国(今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部),在这里他们见到了释迦牟尼当年化缘用的钵盂,他们决定在这里停留学习梵文。一年后,他们又到了月氏国(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在这里他们见到了释迦牟尼的头盖骨舍利。离开月氏国,他们进入了北印度,在北印度檀特山南石榴寺昙无竭受足戒,正式成为天竺禅门的大和尚。3个月后,昙无竭一行向舍卫国(今印度中部)进发,途中荒无人烟,无处化缘,8人因此饿死。到达舍卫国时,出发时的25人只剩下了5人。舍卫国是释迦牟尼说法之处,是昙无竭心中的圣地。
经过几年的修行,昙无竭在这里理解了真正的佛法,那是一种哲学、是科学,而不是一种宗教更不是迷信。释迦牟尼不是一位神,而是一位同样会生老病死的普通人,他的佛法并不能使人获得超自然的法力,只能让人接受并缓解内心的痛苦。他希望把自己理解的佛法带回故乡,于是他从南天竺搭乘商船,回到广州。回国后,昙无竭开始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直至去世。
昙无竭把自己辗转印度学习佛法的经历写成《历国传记》一书,可惜现在已经散失,否则将又是一本《大唐西域记》。幸运的是,由昙无竭翻译的《观世音菩萨受记经》被收入《大藏经》,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