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解毒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45例
2013-10-08赵金胜
施 伟 赵金胜 杨 梅
(1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医院,盘锦124000;2 辽河油田总医院检验科,辽河124010)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属于多基因遗传的疾病,可由创伤、感染、药物等多种激发因素诱发该病。典型的皮肤表现是境界清楚的具有银白色鳞屑的红色斑块。其病生理机制主要为表皮增生分化的异常和免疫系统的激活。中医称为 “白疙”、“松皮癣”等[1]。目前中医多认为本病是由于营血亏损,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引起。中医药在治疗银屑病方面采用辨证论治和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不但疗效肯定而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其治疗多按风热、血热、湿热、风寒、血虚、血瘀、火毒炽盛、肝肾不足等不同证型来辨证施治,但无法彻底根治。近年来,笔者以采用凉血解毒汤配合加味黄芩油膏外用治疗血热型银屑病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90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各45例。所有病例参照 《临床皮肤性病学》、《口腔、皮肤科疾病诊断标准》等诊断标准,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以丘疹、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为主的皮损,多在头皮、四肢伸侧发病,以肘关节面多见。中医诊断方面具有血热型诊断特征[2],如皮损发展较快,丘疹、斑丘疹皮损明显浸润,较多鳞屑,鲜红基底皮色;伴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瘙痒,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90例患者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6岁,平均年龄 (35.3±13.6)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5年,平均病程 (7.01±6.34)年;初发28例,复发62例。所有病例均已经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可能,并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两组在统计学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3 疗效评价 根据PASI平分法进行临床疗效判定[3]。
2 结果
2.1 治疗组 基本药方采用土茯苓30g,山豆根6g,威灵仙10g,蛇舌草15g,生槐花15g,丹参15g,白鲜皮10g,生甘草6g,忍冬藤30g,加减:风盛痒甚者加乌梢蛇15g,白蒺藜15g,咽喉痛者加板蓝根15g,玄参15g,大便燥结者加大黄10g,栀子15g,血分热盛,红斑面积较大者,加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水牛角30g。服药方法:中药每日一副,分两次服,每次200ml。煎服方法:将每副药用水1000ml,浸泡半小时,煎开后文火煎20分钟,取汁200ml,加水400ml,煎开后文火煎15分钟,取汁200ml,两煎混合,早晚空腹服用。
2.2 对照组 复方青黛胶囊,温开水送服,一次4粒,一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治疗期间两均外用加味黄芩油膏,早晚各1次,涂于患处。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PAS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 (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评分降低更为显著,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 (±S)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组别 n 45 13.23±6.35 3.23±2.38对照组45 13.36±5.95 8.24±1.52
3 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增生性皮肤病,银屑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不但治疗困难,而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银屑病的认识也经历了从表皮增生、免疫性病变到发现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4]之间的关系等。尽管西医在银屑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西药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的使用。
与西医相比,我国传统医学在毒副作用方面的优势得以凸显。从古至今,我国的医学家对银屑病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总体上还是认为血热、血瘀、血虚始终贯穿银屑病发病及病理演变的整个过程。因此中医上对银屑病的辨证论治主要是围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养血润燥来进行。我院研究人员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参照国内外相关报道,自创凉血解毒汤,并配合加味黄芩油膏外用治疗血热型银屑病。发现经治疗后,患者不但皮损颜色逐渐变淡,由鲜红、深红转为淡红,皮疹变薄,皮损面积缩小或完全消退,而且伴随症状如舌红、口干、咽痛、大便干等也已经基本消除,得到满意疗效。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普遍推广使用。
[1]邓丙戌,姜春燕,王萍,等.银屑病的中医证侯分布及演变规律[J].中医杂志,2006,47(10):770-772.
[2]王莒生,张苍,姜春燕,等.20世纪北京中医名家银屑病辨证思路演变文献初探[J].北京中医,2006,25(10):590-591.
[3]陈静,鲁建云.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与银屑病病情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6):936-939.
[4]茹雪莹,徐丽敏,吴泰相.白介素-2与银屑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