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媒体应用
2013-10-08周荣庭王宇
文|周荣庭 王宇
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媒体应用概述
“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articipa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是一种动员当地民众参与地图制作的地理信息收集模式,它通过民众和制图人员合作来绘制地理信息。与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相比,PGIS在数据的获取、使用上有所不同:在数据获取时运用当地民众的力量,以参与的形式进行地理数据的标注、核实;在数据使用上,可辅助解决与当地相关的问题,或作为当地居民决策的依据。
当前,PGIS的主要应用在以下5个领域:①资源保护。该类应用通过标注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来提高公众及决策者对资源的重视程度,进而尽量避免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②需求匹配。这类应用通过需求方在地图上标注对资源的需求(比如受灾地区对医疗物资或食品的需求),从而吸引提供资源一方的关注,进而使资源的供求得以匹配;③新闻报道。此类应用在地图上标注新闻事件(如暴力犯罪事件等),通过精确的时空定位和直观的分布显示,来引起公众和大众媒体的关注;④信息收集。此类应用通过发动民众来收集一定地区的信息,如人口统计数据等。这类应用也可以跟公民科研(Citizen Science)的形式联系起来,如发动公众在地图上记录一个地区的鸟类数目;⑤认知研究。用来反映参与者对于地理信息的认知情况,比如让儿童参与绘制地图,来了解儿童心目中的地理概念(用来进行健康、安全管理或城市规划)。
PGIS既有一般的地理信息的发布与查询,也有注册民众的信息标注和显示;既有熟悉的空间感知形式,也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PGIS是一种典型的Web 2.0媒体应用,参与过程形成的数据资源或使用的平台具有开放性,以在线的或是移动的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宏平台,以用户提供的信息为微内容,构建了集体智慧的形成、作用和影响,PGIS的媒体应用呈现明显的网状辐射的趋势。
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媒体应用的类型
根据使用的技术以及应用形式不同,PGIS的媒体应用可以分为地区性系统、3D建模系统、众包地图、维基式系统等类型,这些应用源自不同的需求,其发展的历程也不尽相同,考虑到PGIS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些不同的类型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1.地区性系统
地区性系统是相对传统的应用。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它就通过当地居民或志愿者进行地图绘制、软件使用的培训,再以协作的形式将当地的地理资料绘制在纸介地图上。当前对地区性系统的研究早已迁移到地区性的在线系统应用,其研究集中于PGIS如何能让和规划决策相关的当地民众参与决策,如何让决策者听到当地民众的声音。此外,地区性系统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工具,如提升对于土地的认同感。
地区性GIS的特点是工作在一定地理范围的社区内展开,须得到当地民众尤其是有威望的民间领袖的支持,需要大量面对面的沟通。
图1 PGIS信息流动机制
2.3D建模系统
参与式3D建模在地区性系统的基础上,把平面地图换成三维地图。参与者使用纸板、颜料和图钉等材料制作立体的地形图,此时参与者还将利用图像捕捉系统,构建出3D模型。比起平面地形图,3D模型能为制图过程中记忆的关联和索引提供更佳线索,同时也让对地区的改变(如地区开发、伐木等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更加直观。
3.众包地图
众包地图是一种网络平台,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打开网页、发手机信息等方式在地图上添加内容(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通过打电话等联系代理人的方式提供信息)。众包地图常常被用于灾害管理(如震后救灾),以提供急需的第一时间信息。这些在地理属性上精确的信息也为那些没有信息采集能力的小型公益组织和希望投入救灾工作的个人提供参与救灾的可能。
众包地图的出现与应用推广,与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迅猛发展密不可分。以谷歌地图为代表的在线地图的兴起,使得任何能接入互联网的人均可得到地图服务;而地图应用编程接口(API)的开放,则使拥有一个受众面广的地理信息平台不再难以实现。以Ushahidi为代表的开源技术以及以CrowdMap为代表的云服务平台,更使任何人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众包地图平台。
4.维基式系统
维基式系统就是将维基百科的理念引入地理信息系统中:任何人均可以添加或者修改地图上的地理元素。任何愿意为地图贡献内容的志愿者均可使用基于Web2.0技术的在线或者移动工具编辑地图信息。志愿者往往在情感回馈的驱动下,组成地图绘制小组进行制图活动。这使此类地图的信息详尽程度甚至能够媲美商业地图产品。因此,这种形式也叫做“志愿地理信息”(VGI)。
因为使用的媒体技术不同,不同的PGIS形式在应用范围、信息来源、产出和应用上均有不同。从地区性系统、3D建模系统,到众包地图及维基式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纳入更大范围的地理信息,接受更多参与者的内容注入,同时获得更多信息产出以及更大规模的社会影响。信息技术使地图媒介能够触及更大的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和社会空间,通过参与能不断为用户生成内容注入能量。
不过,随着参与用户数量的变大,用户参与的粘性可能会变弱,对于整个地图系统的贡献比重也会有所下降。就信息质量上而言,面向大范围地区的地理信息系统也难以做到社区性系统那样详尽,像3D建模系统所引发的隐性知识的表达,也是大型地图难以实现的。虽然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地理信息维基这种形式将能够整合更深层次的地理信息,但是对于使用并不热心的人、偏远社区成员和土著居民来讲,依然很难使用大型地图平台标注地理信息。另外,隐私和安全方面的关注也是阻碍众包地图和地理信息维基发展的重要因素。
PGIS的媒介特征
1.信息流动的机制
PGIS中的信息流动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信息获得、信息筛选、信息存储、信息展示和信息使用。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的参与者通过口述、通过计算机录入和手持设备(如GPS)等方式提供地理信息;之后会进入一个筛选过程,对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评估;符合要求的信息会被绘制到物理介质或输入、数字化到数据库中;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查看界面来查看、筛选和分析信息;这些数据可以被用于决策,也可能引出更多的信息(比如对同一地区的后续调查或查证)。
2.群体智慧属性
“群体智慧”指调动社区每个成员的智慧,分享、聚合和传播知识。它具有去中心化、反专家的特征。所有的PGIS均有群体智慧的属性,强调对群众智慧的需求和尊重,以及决策的权力从专家到群众的过渡。
但是,不同形式的PGIS实现群体智慧的方式不尽相同:地区性系统和3D建模系统,是通过在当地项目中建立群体智慧文化和群体智慧流程来实现的;诞生在web2.0时代的众包地图和地理信息维基,则是通过网络传播工具的内在机制和交互形态来实现群体智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传播工具对于群体智慧的促进作用。
PGIS的应用——以公益地图为例
公益地图(www.ngo20map.com)是由笔者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的,旨在搭建中国公益组织和企业之间桥梁的众包地图平台。该平台于2009年设计与开发,至今仍在使用中。任何中国公益组织均可将自己的组织以及项目标注在地图上,而企业社会责任资源和公益组织-企业对接案例则由管理员搜集完成。公益地图以管理人员审核作为筛选机制,也通过QQ群等方式希望已标注的组织邀请更多组织进行进一步的标注。
最初,公益地图使用的也是Ushahidi开源系统。但由于这种众包地图系统互动仅局限于信息的标注,缺乏参与粘性,并不适宜于公益项目的标注。因此,公益地图加入了用户系统,鼓励用户在自己的页面上分享更多项目;同时与线下活动结合,在推广地图的同时,通过对线下行为颁发“勋章”来向激励中加入“荣誉”基因。截至2013年3月,地图上共有965条公益组织相关记录、2842条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以及51项对接案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我们在教育新媒体、科普新媒体以及公益新媒体的研究和实践中,参与式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媒体应用价值日益显现,随着PGIS的功能也来越完善,随着民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会日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