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用政策决策问题研究
2013-09-30李云
李 云
(河南省教育厅机关服务中心,河南郑州 450018)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维系交易各方经济关系的纽带,是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的前提。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实物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信用经济阶段对公司来说,不正确的信用政策可能会积累严重的财务风险,所以对企业信用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司信用政策的构成
公司对客户授信的目的主要是促进销售的增长。然而,与之相应的成本也随之而来。一是公司可能无法收回客户的货款,导致坏账损失。二是应收账款的增加会导致相应的管理成本。因此,公司的信用决策是在授信导致的销售增长和与之而来的授信成本增加之间进行比较权衡。
一般来说,公司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销售条款。销售条款通过规定信用期限、现金折扣、折扣期限以及信用工具等,决定公司如何销售其商品或者服务。二是信用分析。信用分析是信用政策的重要内容,信用分析通过一系列评分模型和流程计算出不同客户的信誉(即偿付货款的概率),从而确定是否把该客户列为授信对象。这将直接决定公司应收账款回收的难易程度。三是收账政策。收账政策是信用政策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对客户的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监控,以及对逾期未付款客户的催收,确保及时收回货款。
二、公司信用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信用政策的影响作用分析
公司的信用政策会对公司的收入、成本带来不同的影响,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方面:一是收入效应。如果公司对客户授予信用,那么公司可以利用信用政策收取客户较高的费用,同时赊销也会为公司提高销量,增加收入。二是成本效应。公司在对客户授信后会导致收入收到的延迟,但是它的销售成本确实是实际发生的,公司必须为购买或生产商品付款,相应增加了成本。三是债务成本效应。公司对客户授予信用后,必须为应收账款导致的资金短缺融资,从而增加了短期借款成本。四是违约概率效应。有一部分赊销客户有可能最终不会付款,导致坏账损失的发生,而在现金销售方式下不会出现此类问题。五是现金折扣效应。如果公司把现金折扣列入其销售条款的一部分,一些客户为了获得现金折扣,就会选择提前支付。
(二)基于NPV的信用政策评估
以上对信用政策的影响分析主要是从理论方面进行阐述。面对具体的公司信用政策,需要通过计算进行说明,这里笔者使用净现金流量概念(NPV),把公司采用新的信用政策前后的NPV进行比较,对公司的信用政策进行评估。例如,A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一直以来采用现金销售。假设该企业正在评估一个客户的请求,该客户希望将现有的现金销售政策改为N30(即允许客户从开票日开始,用30天的时间付清全款,而且提前付款没有折扣)。现对A公司相关资料定义如下:
产品单位价格为P=490元,单位可变成本为v=200元,当前每月销量为Q=100,预计新政策实施后每月销量增加为Q'=110,要求的最低月收益率为R=2%。则A公司是否应当实施新的信用政策?本例中忽略折扣、违约概率和税收对公司的影响。
转换信用政策的净现值计算过程如下①本例中计算的并不是A公司的全部现金流量,笔者只关注新信用政策实施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因为不管是否实施新政策,固定成本和现金流的其他组成部分都是相同的。:
1.计算实施新信用政策后,与新政策有关的新的月度现金流
与旧政策有关的现金流=(P-v)Q=(490-200)*100=29000
与新政策有关的现金流=(P-v)Q'=(490-200)*110=31900
则新旧现金流之间的差异即增量现金流为:(P-v)(Q'-Q)=(490-200)*(110-100)=2900
2.计算未来现金流增量的现值
因为在新政策下每个月都能获得同样的现金收入,所以我们可以把月度现金流看作永续年金,则未来增量现金流的现值为:
3.计算新信用政策实施后的转换成本
它包括两部分:
第一,销量上升导致的A公司增加(Q'-Q)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二,本应在当月收回的销售额(P*Q)将不能在本月收回,新政策下,该销售额要在30天后才能收回。新政策实施成本就是这两部分的总和:
转换成本=PQ+v(Q'-Q)=490*100+2000=51000
综上所述,新的信用政策的净现值为:
代入相关数值,则新的信用政策转换的净现金流量为:
因此,A公司应当实施新的信用政策。
三、最优信用政策的确定
理论上说,信用政策存在一个最优点。在该点,增加销售所实现的增量现金流正好等于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增加所带来的增量成本。最优信用决策的目标就是分析并找到这个最优点。
(一)总信用成本分析
与授信有关的成本主要由置存成本和机会成本组成,它们共同组成总信用成本。
1.信用置存成本
与授信有关的公司置存成本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应收账款的必要最低收益率、坏账损失和信用管理成本。随着信用条件的放宽,这三种成本都会上升。以往文献中关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成本已经有了很多讨论,本部分主要关注第三种成本:信用管理成本。
信用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与信贷部门运行相关的成本费用。不提供信用的公司没有此类部门,也就没有该成本。
2.信用机会成本
信用机会成本是由于信用政策太严格导致授信被拒绝而没有完成销售时产生的额外的潜在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将会产生“信用短缺”。这个机会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销售数量的增长和可能的更高价格。随着信用条件的放宽,机会成本会下降。
信用置存成本和信用机会成本共同构成了公司信用成本,可以使用信用成本曲线来描述公司信用成本随着信用放宽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公司信用总成本曲线
在图1中,总是存在某一点A,使得总的公司信用成本最低,这一点对应着最优的授信规模或者说最优的应收账款占用金额。
如果公司放宽其信用条件,则公司从新客户所获得的增量现金流将不能弥补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置存成本,公司信用成本上升。如果公司收紧信用条件,则应收账款的水平过低,公司的信用机会成本随之增加,最终导致公司信用成本上升。
(二)信用管理成本的管控
信用管理成本主要指公司授信部门的运营成本。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公司安排一个独立部门负责信用管理的成本较高。在实践中,公司通常会选择将信用管理职能外包,承包人可能是保理商、保险公司或者是下属的金融公司。
而大公司通常通过其全资或者控股的金融公司进行信用管理。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美国的福特汽车信用公司(FMC)将其汽车销售给经销商,而后由汽车经销商将其卖给消费者,FMC为经销商的汽车存货进行融资,同时也为购买汽车的消费者进行融资。国内的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宝马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都和福特汽车信用公司类似,都在为其母公司提供信用管理服务。
公司之所以选择一家独立公司运行授信职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点是为了将公司的生产销售和公司产品的融资业务分开,以便于管理、融资和报告。例如,金融公司可以以其自有名义借款,运用其自身的应收账款作为递延,而且其信用评级往往比母公司的更良好,这可以使公司获得比生产和融资混合时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
四、客户信用分析
客户信用分析是指是否对某一特定客户授予信用的过程。一旦公司决定向客户授予信用,公司就需要决定对哪类客户进行赊销。一般来说,客户信用分析过程包括客户信用资料分析和信用评分。
(一)客户信用资料分析
要做到客观、准确的判断,关键在于能及时掌握客户的各种信用资料。这些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财务报表。公司可以要求客户提供近期的财务报表,可据此对赊销对象的资产流动性、支付能力以及经营业绩等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二是银行证明。即由客户的开户行出具有关其信用状况的证明材料。公司据此可以了解客户的存款信息和信用等级等资料,作为公司评价赊销客户信用标准的参考。三是客户与其他公司间付款的信用报告。这些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企业间证明。公司可以通过与同一客户有关的各供货企业交换信用资料,也可以是专门的商业信息服务机构出具的公司信用报告。例如,著名的信用管理公司邓白氏(DUNSRight)会向订购者提供信用参考书和单个公司的信用报告。四是客户与本公司之间的付款历史。客户是否已付清了以前的货款是评估其信用好坏的最直接依据。
(二)信用评分
在信用信息收集完毕之后,公司可以采用“信用5C分析法”来对客户信用进行评分,由评分结果决定应该授予信用还是拒绝授信。如何对购买方的信用程度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呢?目前公司通常采用5C法进行评估。5C分别是:品德(Character)——代表客户履行债务的意愿,能力(Capacity)——表示客户以经营现金流量来偿还债务的能力,资本 (Capital)——客户拥有的财务资产储备,担保(Collateral)——客户违约时的保护性资产,条件(Conditions)——代表一般性的经营条件。
在按照5C法进行信用评分时,为了避免信用评价人员的主观意向性,有必要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其具体做法是:将客户按照5C的条件分别予以打分,分数范围从最低(1分)到最高(10分),然后汇总计算出各个客户的信用总分,最后再将各个客户的信用总分进行排序,分数越高表明信用质量越好,风险越低。公司可根据分数不同对客户提供不同的信用条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公司可以拒绝提供赊销。
此种方法虽然能为公司的信用政策决策提供直观的数字指标,但是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错综复杂,特点各异,远非信用评分本身能完全衡量。因此,信用管理人员应该在取得信用评分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经验及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判断,作出正确的赊销决策。
公司信用政策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公司综合考虑赊销带来的收入增加和成本增长的影响后作出决策。公司信用管理人员应当按照5C评分法的要求,在全面收集整理拟授信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客观地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分,确保公司信用政策的正确贯彻和实施。
[1]袁秀兰.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5(5):56-57.
[2]许雅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2011(12):72-73.
[3]张涛,郑小三.基于信用风险与ABC分类方法分析的应收账款研究[J].财会通讯,2011(1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