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路搭接问题处治案例
2013-09-28黄履环
黄履环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常州 213003)
0 前言
常州市区东西走向城市交通性主干道,汉江中路(原名长江西路)长新大桥,建成15年来已承担了大量交通流量,对常州新区建设发挥着较大作用。追溯建设当初路桥及管线搭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处治办法(包括变更、补救、补充、调整、改进等近20项次)现作一些简介,以期对同类新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有所启迪。
1 问题与处治
1.1 桥梁
长新大桥系跨越新藻港河,六级航道通行标准,刚架拱桥跨径为1孔45 m、宽40 m,分3座桥建设,间空2 m(对应道路绿化分隔带)。桥面人行道宽3.5 m,人行道板架空,预留两孔管线过河通道,预留孔宽128 cm,高17 cm。台后挡垟延长12 m。与桥同宽,同建。
1.1.1 台后挡墙
在建台后挡墙瞬间变形大,局部路面裂缝沉降快,搭接桥台的挡墙压顶外移量最大处已达8~10 cm。分析原因为软土基处理不到位及挡墙回填土不实,特别是靠台后和挡墙边,压实不够。补救办法:除了挡墙及路面局部修补外,在挡墙位移量较大的东西桥台两侧,各增加一座1.2 m宽的人行踏步墙体起支撑作用,既可为行人上下提供一点方便(见图1),又可掩盖掉由于台后挡墙与桥台因边坡不一致而出现剪刀差(见图2),桥北侧未设有踏步墙体而有碍景观的现状。
1.1.2 桥上过河管线通道调整
桥上过河管线有热力管Φ600 mm,给水管Φ800 mm,燃气管Φ500 mm,两侧供电管12—Φ100 mm。雨水管d1 200 mm,污水管d1 200 mm。
(1)桥与桥的间空处,补设桥梁连系杆设管位。
图1 踏步墙
图2 台后墙
(2)人行道板下预留孔的高度不够,调节人行道板来满足管线高度要求。
(3)由于台后挡墙占用人行道地下空间,遮挡了桥上人行道预留孔的部分进出通道,给管道爬坡和“S”弯进洞施工带来一定困难。针对台后挡墙占用人行道空间的布置不当,相关孔洞进出口,适当放大做成斜坡,便于管道穿越。人行道板也尽可能调高到20 cm的净空高度,必要时桥台上要有预留孔,通盘考虑方便管道过桥布设。
1.2 管线布设
过桥管位调整:
长江路管线有雨水、污水、给水、燃气、热力、通讯、电力、照明计8种13条,在道路上的位置详见图3所示。
图3 长江路道路横断面图(单位:m)
上述管线除雨水直接从桥台下出水口排入河道,污水设倒虹管过河外,其余管线均需通过桥面所能给出的管位过河。原设计给水和燃气管通过南侧绿化带对应桥间位置过桥。由于都是主干管,管径又较大,施工时再作调整:南侧绿化带桥上空间过给水管,北侧绿化带桥上空间过燃气管,热力管因桥上无管位被迫改道。
给水管过桥后原安排成45°角斜向挡墙压顶外侧边缘70 cm时再折转45°角沿着挡墙走,此时管位基本与挡墙和污水管位重叠,后改为给水管过桥后直接沿绿化带走(绿化带由2 m放宽到4 m)。
因污水主干管Φ1 200 mm倒虹管过河后位于人行道外边缘,与原设计挡墙大放脚位置又重叠,管道加固困难,导致人行道施工变更加宽3 m,同时挡墙外移(见图2引坡人行道加宽)。桥西北侧钢筋混凝土雨水主管(Φ1 200 mm)穿越挡墙大放脚下20~30 cm,需做管道加固设计,后在挡墙砌筑时,补足钢筋混凝土盖板,予以加固。
1.3 道路
原长江路属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原规划横断面布置如图3所示:总宽40 m三幅式断面,其中快车道14 m,两侧慢车道各7.5 m,人行道各宽3.5 m,绿化分隔带各2 m。根据管线整合需要作了调整。
桥头引坡的人行道进行加宽,宽度由3.5m调整到6.5 m,增加宽度3 m,即道路引坡的总宽由40 m调为46 m。引坡挡墙同时外移(紧接台后墙开始外移3 m)(见图2),并作如下改正:
(1)挡墙伸缩缝与栏杆分挡位不一致,挡墙伸缩缝间距由15 m按栏杆挡位调整到16.08 m。
(2)引坡挡墙距路中心距离1/2路宽表示方法不当,原图面示出由路中心至挡墙外胸墙坡脚的距离,这样随着挡墙的高度增加,挡墙压顶内移,墙顶距路中心距离就不是固定的,人行道实际净宽也在不断变窄,最多处内移差60 cm。按照保证人行道断面宽度和人行道下管线的正常铺设,特别是台后挡墙下管线在不干扰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桥面人行道预留管的有限空间。合理的表示方法宜为路中心至挡墙压顶的内侧距离不小于1/2路宽。挡墙不占人行道空间(见图4),则可省去上述管道铺设中的遗憾。
图4 挡墙不占人行道空间示意图
(3)引坡挡墙砌筑长度。根据当时地形现状建成的挡墙,2 m高度以下的部分挡墙,已为后来的建设用地调高而掩埋掉,说明挡墙起脚点不宜放得过低,2 m以下可用自然边坡过渡。
1.4 其他
(1)桥头路基工后沉降量大,跳车修补次数多,维修时间长。结合施工过程的路基沉降开裂,挡墙局部位移,提醒人们注意掌管好桥头土基处理。桥台后、挡墙边、井周等碾压困难地段要加压或薄层补夯。建议有条件推广应用桥头路基堆土预压工艺(堆土高不少于路堤填土高的1.4倍,时间不少于6个月),减少大部分工后沉降量。
(2)未设盲沟的绿化带间填土要有路拱横坡,填土高度不能太低(不低于侧石下10 cm),以免积水渗入地下影响路基。
(3)桥面与路面横坡不一致,宜作好顺坡处理,不宜由施工随机处理,以免使用效果和路面排水不畅。
(4)道路路面排水泉眼布置要与道路有无衔沟设计相结合。有衔沟设计时,泉眼必须设在坡脚(谷)处,现场须督促施工人员按衔沟要求完成施工;不设衔沟时,缓坡或平坡地段应根据路面的积水和滞水情况,不采用距离过长的泉眼布置(一般不超过30 m)。
2 思考与建议
该工程“桥与道路和管线搭接”案例中问题的出现,多数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可见事前预控的重要程度,不仅可以减少施工补救过程,且可以避免难以补救的损失和浪费。
2.1 道路红线宽度调整
道路红线宽度应结合竖向规划进行调整,如桥头路基高填土,无论是没挡墙或路基放坡都需要加宽,才不至于像该工程中出现的挡墙侵占人行道净宽,且与管道铺设矛盾不断,致使道路200多米长桥头引坡后来加宽3 m,而与桥同建的未得到加宽的长12 m台后挡墙却成为了人行道管道上无法改变的瓶颈段。
再则,长新桥西端道路绿化分隔带因管线铺设需要由2 m改为4 m,如果一开始分隔带(包括桥梁间隔)就按4 m规划,如今该路上的热力管因无过河管位而改道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可见事前多一份调研,全面规划,十分重要。
2.2 设计协调
设计本身首先要做好调查,不遗漏现场情况,完善设计及本身的工序管理,完善各专业管线间的整合与综合平衡。桥梁历来都是管线过河的要道,理应承担起管线过河的管位合理配置任务。
桥路搭接,还与红线宽度桥台挡墙顺接,线形顺坡,控制沉降等等因素有关。
总之,各个专业本身做好并不难,但桥头搭接段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协调并不容易。因此各专业间要多互提条件,相互间要多一份沟通、协调,必要时要变更调整,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是为上策。
2.3 重视施工过程
桥头搭接段是施工复杂地区,管线为了整合过桥,从地下进入桥面,对沟槽回填土密实、管线铺设质量、线形过度、缓坡调整,以及桥梁挡墙内在质量和外观等要求很高。特别是桥头填土为减少沉降跳车起到了预控效果。必须按规定有序地完善从基底处理到填土碾压工艺,确保碾压(夯)到底、到边(台后、墙边、井周),到难点(管腔、管道交叉等)处,务求均匀密实,减少工后沉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