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2013-09-27宋万明王清泉
■宋万明 王清泉
“十二五”以来,当阳市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全面规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积极推进”的方针,以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建设运行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即“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
1 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运行保障机制,全面夯实“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010年7月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规划》都明确指出“要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支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信息化教学科研环境,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按照国家要求,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文件精神,从“十二五”开始,当阳市确立了“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到位”的总体思路,以“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实物展台+中控”为主要建设模式,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2011年,除将“普九化债”返还的50%款项用于中小学实验室成套设备、计算机教室新建改造、图书配备和“班班通”建设外,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争取省及中央补贴1000万,共计2000万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子项目“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实施,2012年又投入约1000万元用于补充学校“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活动。同时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建设、管理与应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信息化设施设备维护和更新、管理和应用、技术服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教科研等所需经费开支,满足教学需要。
从2011年开始,全市要求各学校必须把“三通两平台”建设、管理与应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抓手纳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确保“三通两平台”建设、管理与应用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开展对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管理与应用工作的督导检查评估,形成激励机制和刚性约束机制,其评估结果作为市教育局对学校教育目标年度考核和奖励的依据。特别是经费投入运行保障机制建设纳入学校教育目标、校长的年终考核,促使学校决策者自我加压,在实际工作中去探索、实践有关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思路,从而为“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到2012年年底,全市建成当阳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51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实现互联网宽带网络校校通;639个教学班全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24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实验室成套设备、网络电子图书等设备配备达标率均达到100%,全市信息化教学设备总值达到6000万元。
2 健全和完善信息化设备管理与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信息化设备的教学效益
2011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在“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管理上,强调突出以教育行政管理为主,统筹整合电教、教研、进校和教育督导等部门的技术服务、教研指导、教师培训和考核评价职能,共同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资源应用工作。管理的重点是要求领导多关注、多参与、多支持,在制度上有硬措施,在评价考核上有硬指标,把“三通两平台”项目工程建设作为打造数字化特色校园的重要抓手来落实。做到领导有人分管,部门有专人负责,落实有制度考核。
第一,全市成立以局长为组长、职能科室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三通两平台”设备建设、管理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和指导全市“三通两平台”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
第二,整合部门职能,明确规定市电教仪器站具体负责全市“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做好“三通两平台”设备的维护与故障的及时排除;市教研室重点加强“三通两平台”设备和资源教学应用研究和指导,将“三通两平台”应用研究纳入学校校本教研计划,经常深入学校和班级听课和评课,并对教师运用“三通两平台”设备和资源上课的效果和质量进行等级评估,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市教师进修学校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把“三通两平台”设备操作和教学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全面提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第三,全市统一印发和制作“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系列管理应用制度,统一安装上墙,规范过程管理。
第四,要求全市各学校成立“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将班主任定为“班班通”设备管理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以“班班通”设备为主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管理工作,做到有专题会议、有管理制度、有具体要求、有保障措施、有目标考核,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好”。规定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每周不得少于15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科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优势,积累、筛选、整理远程教育资源并形成资源库,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保障。
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了“三通两平台”环境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区域性教学管理体系,即管理层面:市电教主管部门——镇处中心学校——中小学;资源应用层面:农远资源专网——市教育网站——学校网管下载——学科教学应用;教研指导层面:市电教员——学校网管员——学科教师。实践证明,这种“班班通”建设、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全市中小学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管理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力,有利于“三通两平台”项目学校针对建设、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整改,创新工作思路。
3 健全和完善督导考核激励机制,认真落实“三通两平台”教学资源课堂应用工作
实践证明,立足课堂,落实应用,加强督导考核,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是做好“三通两平台”应用工作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手抓建设管理,一手抓教学应用,双管齐下,既“督”又“导”。在教师“三通两平台”应用能力培训方面,我们不仅在培训内容、人员的安排上做到了有计划、有重点、循序渐进,而且在培训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和实效性。“班班通”设备安装到位后,多次聘请白板厂家培训讲师以学校为单位到项目学校进行教师全员培训,之后全市又多次举办骨干教师培训提高班通过现场操作咨询答疑,解决设备管理和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先后举办全市中小学校园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班、校园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培训班和“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操作培训班;同时要求学校通过集中培训、骨干带动、个别辅导、教师自学、同伴互助等方法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三通两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在“三通两平台”资源与课堂整合教学应用方面,我们要求每个教师“个个会”“堂堂用”,学科覆盖率必须是100%,运用优质教育资源与学科进行合理整合,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教学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始终坚持“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学科”的原则,发挥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引领、指导等手段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整合平台资源,大胆探索交互式白板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基于“班班通”环境下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阅读——课堂小结”教学模式和基于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竞争、协作”阅读教学模式;空中课堂环境下的“导看——导学——导练——导评”四导模式等,都要求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运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竞争、协作式学习,或围绕问题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通过课堂教学视导、白板教学优质课竞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质课竞赛、“农远工程管理应用绩效”应用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科教师教学应用水平。同时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检查评估和考核,将结果纳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目前,全市已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的学校100%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设备和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达到了“能用”的标准,超过70%的教师能够应用白板操作平台制作教学课件,达到了“会用”的标准。
“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而且产生了极大的教学效益,取得了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