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居油田牛12块东营组小层对比研究
2013-09-26许晓宏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舒 曼,许晓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地层划分与对比是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石油开发地质工作者探索的陆相储层对比方法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也是目前小层对比的基本技术。小层对比是在大分层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层精细对比,开展沉积微相、储层特征、油层特征研究和储量计算,进行开发动态分析,落实剩余油分布规律。
牛居油田东营组油层非均质性强,断块水淹严重,油水关系复杂,且含油井段长,虽然已处于特高含水期但仍存在一定潜力。由于断块开发初期多数油水井采用大井段合采,没有单层认识,加之受后期注水及边水影响,平面及纵向上水淹方向及水淹层系认识模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难度大。因此要利用已有井的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找准小层位置及预测其延伸范围,开展全区砂层组和小层的对比,为剩余油开发工作奠定基础[1-2]。
1 区域地质概况
牛居油田位于辽宁省辽中县和灯塔县境内,其构造位置处于辽河断陷东部凹陷北部的牛居-青龙台断裂背斜构造带,西以茨东断层为界,东至营口-佟二堡断层,南到龙40井,北临牛91井,工区面积约200km2。牛12断块位于该油田中部,处于牛居断裂背斜构造高部位,构造顶面比较平缓,东西两翼较陡,南北两翼较缓,构造倾角大致2~5°[3-4]。断层均为东营组活动的正断层,断层面较陡,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2组断裂为主。
2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地层对比要遵循等时、统一、实用原则,利用地震反射同相轴代表的等时性特点,综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同时考虑生产中的实用性,建立合理的地层格架。针对牛12块东营组东部凹陷湖盆窄、块断活动强烈、断层多、岩性粗、相变快、地层复杂的特点,研究采用 “旋回控制、分级对比”的方法。首先在单井剖面中识别较大规模的沉积旋回和相应标志层,划分地层界面并标定地震层位;其次通过地质-地震联合对比建立油组级别的地层框架;然后在油组规模的地层格架中,识别砂组、划分小层并进行井间旋回对比;最终建立了牛12块东营组的地层格架。
3 地层划分与对比依据
牛12块东营组油层的确定主要是依据沉积旋回及其岩性-电性组合特征、区域性标志层和地震反射层的综合对比。油组和砂组则是在含油层系的基础上,识别更高级次旋回的细分层。
3.1 沉积旋回特征
东营组油层属洪积平原相辫状河沉积体系,物源方向为北东东到南西西,平面上河宽不过100m,条带状砂体彼此分隔,河道间沉积较薄的砂坝和席状砂。
东营组主要是灰绿色、灰色、棕色泥岩和砂砾岩、含砾砂岩不等厚互层,纵向上表现为上粗下细的反旋回特征,厚度1400~1600m。电性特征表现为箱型、钟形、漏斗形和指形,视电阻率曲线表现为幅度很大的高阻特征。
3.2 标志层特征
钻井揭露该区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及新近系馆陶组。其中东营组为研究的主要目的层。选择稳定可靠且易于识别的对比标志层,是提高油层细分层对比精度的必要条件。标志层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准确划分油层的基础。通过全区测井曲线的分析对比,结合油气水分布资料,牛12块东营组油层主要发育了5个标志层,其中3个为辅助标志层,电性特征明显且横向分布稳定。
1)东营组油层顶部泥岩标志层 该套泥岩发育在东营组油层顶部,岩性为灰绿色泥岩,厚度约为8~10m,在0.45m视电阻率R045曲线上呈 “U”字型,是东营组与馆陶组的分界标志,钻遇率达90%以上。
2)东营组Ⅰ油层组内部泥岩标志层 (辅助标志层) 该套泥岩发育在于楼油层Ⅰ油层组 (于Ⅰ)内部,为低电阻泥岩,在该块分布相对比较稳定,用以于Ⅰ1和于Ⅰ2砂岩组的划分界限。
3)东营组油层中部泥岩标志层 (辅助标志层) 该套泥岩发育在东营组油层中部,岩性为浅灰色泥岩,厚度约为8~10m,在2.5m视电阻率曲线上呈斜坡状,是于Ⅰ和于Ⅱ这2个油层组的分界标志,钻遇率近90%以上。
3.3 地层划分结果
根据该块对比标志和沉积旋回特征,在层组划分时采取以沉积旋回为基础,对比标志层作控制的原则,由大到小逐级控制,将东营组油层纵向上划分了4个油层组,13个砂岩组,35个小层 (见表1)。
表1 牛12块东营组油层层组划分结果
4 地层分布特征
通过对牛12块东营组钻、测井资料的系统普查和分析,确定了东营组油层的沉积旋回、岩电组合及标志层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井→剖面→平面、油层→油组→砂组→小层的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区目标层段的层组划分和对比。共进行了7条剖面的对比研究,其中垂直物源方向的北东-南西向联络剖面4条 (Z1、Z2、Z3、Z4),顺物源方向的西北-南东向主剖面3条 (L1、L2、L3),连井剖面位置 (见图1)。
图1 牛12块东营组油层连井剖面平面分布图
根据标志层和地层电性响应特征开展油组的划分与对比,搭建7条骨架剖面可全面反映研究区地层及砂体展布,牛12块东营组油层埋深1700.0~2050.0m,以条带状砂体彼此分隔,河道间沉积较薄的砂坝和席状砂为主,砂体叠加厚度比较大,夹层较多,变化快。东营组油层为本区主力含油层系,各小层基本全区发育。其中,以东营组Ⅲ油层组最为发育,砂体厚度大,分布较广;Ⅳ油层组砂体厚度相对较小,分布局限,多分布在构造高部位。
5 结 论
(1)牛12东营组是辫状河河床亚相发育的主要时期,是辽河盆地第三次大规模扩张期,早期水进,中期迅速转为水退,陆上环境占绝对优势,沉积作用以河流冲击沉积为主。
(2)根据70口井的 “四性”特征,对研究区进行精细分层工作,从而充分摸清了研究区目的层段地层分布的模式。
(3)根据标志层和沉积旋回特征,将东营组油层纵向上划分了4个油层组,13个砂岩组,35个小层。其中Ⅰ油层组含4个砂岩组共10个小层,Ⅱ油层组含3个砂岩组共6个小层,Ⅲ油层组含3个砂岩组共13个小层,Ⅳ油层组含3个砂岩组共6个小层。
[1]贾爱林,郭建林,何东博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发展方向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691-695.
[2]宋荣彩,李仲东,张哨楠,等 .八屋气田早白垩系登娄库组小层对比研究 [J].矿物岩石,2003(6):98-102.
[3]翟光明 .中国石油地质志 [卷三][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347-354.
[4]马玉龙 .辽河油区勘探与开发 (勘探 .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47-354.
[5]郑爱玲,张君子,黎铖 .高升油田雷64块低渗油藏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2012,9(11):74-76.
[6]穆龙新 .精细油藏描述及一体化技术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7]刘满仓,杨威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及特征 [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5):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