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四个门外汉入侵电影圈
2013-09-26杨振宇
文/杨振宇
1982年对于台湾电影来说是一个几近划时代的年份,因为在资深电影人明骥及小野的努力之下,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张毅4位新生代导演执导的4段式集锦电影《光阴的故事》上映。影片不仅为台湾新电影运动揭开序幕,而4位第一次拍电影的年轻人也成为台湾电影的新生力量。
《光阴的故事》需从当时的“台湾电影之父”明骥说起,当年正是在他的慧眼与胆识之下,才让这部电影成为台湾影史的分水岭。
明骥是当时“中央电影公司”的总经理,那时候的台湾电影全部交由中央电影公司全权包办。作为一个党营单位,中央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都是假大空的烂片,死气沉沉,毫无新意。一时间在台湾,几乎没有人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明骥在听说自己手下的导演光买咖啡,就花掉了一部电影预算中的十万块后,他意识到,守旧的电影人和颓废的制作方式已经愈发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明骥打破按资排辈的旧片场制,起用年轻作家小野、吴念真组成“二人小组”负责创作。他和小野、吴念真都意识到现时,需要一批年轻的,怀揣着梦想的电影人,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血液。而杨德昌,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1981年,在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并已在美国电脑公司工作八年之久的杨德昌,于而立之年重回故乡台湾,期望开始他梦想已久的电影事业。在小野和吴念真的力荐下,明骥拨出了十五万美金,让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张毅四位新人导演合作拍摄一部短片合集,名字叫《光阴的故事》。
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是从美国留学归来,张毅从事小说创作,这四个人都是从未拍过商业剧情片的新手。按照中影过去的偏见,那些从海外念完电影硕士回国的人只有理念,没有实战经验,拍起电影连故事都讲不清楚。因此他们想当导演是不可能的事,顶多只能从副导演做起,何况当时中影还有一批资深导演没戏可拍。无可否认,小野和吴念真这两位从文学领域转入电影产业的理想主义者,是《光阴的故事》最有力的推动者,而明骥尽管对这批新导演闻所未闻,但出于对小野、吴念真的信任,也乐意一试。
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为这些满脑子幻想的年轻人工作。“我们在这里干了二十年了,这帮小子也敢称自己为导演!”开机第一天,老资格的摄影师就给了这些年轻导演们一个下马威。因为摄影师摆架子,拍每个镜头都要经过一番斗争。“有经验的导演一天能拍三十五个镜头,”摄影师说,“我就看看你能拍几个。”
一天下来,杨德昌已经拍了三十二个,那个摄影师却说:“我不拍了!”杨德昌忍无可忍,差一点就要上去与他大打出手。那段时间中影公司内部,包括制片制度及观念都遭到空前的挑战及刺激。据说告状信满天飞,四个不经过制片厂制度上来的小伙子令许多人不服气。一直到片子完成,许多人都抱着看笑话的心情说:“这哪里是一部电影?只是四段实验电影而已。”
似乎是老天刻意安排好的,让怀揣梦想的人在成功之前受尽挫折。在与摄影师争执的第二天,杨德昌把其他三个导演叫到一起,对他们说:“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联合在一起。要是我被开除了,你们这些人也将被辞。”年轻导演们“抱团儿”之后,进展就颇为顺利了。
不过,《光阴的故事》在审查的时候差点被禁掉。就在杨德昌他们四位导演束手无策的时候,又是明骥挺身而出,他面对十多位对电影有生杀大权的官员据理力争,甚至不惧掉乌纱帽的威胁。审查通过后,他只是对新人们说了一句话:“好电影慢慢拍,责任我来扛”。
1982年8月20日,这部电影终于上映,票房好得破了纪录,每天可以看见大排长龙的观影人潮。《光阴的故事》的成功,壮大了新电影运动的气势。新电影运动以这样的合作问世,实在是精神可嘉。相似的我们还可以在大陆第五代《黄土地》里找到和台湾那时侯相似的团结合作与努力进步。
导演: 杨德昌、柯一正、
陶德辰、张毅
编剧: 杨德昌、柯一正、
陶德辰、张毅
主演: 张艾嘉、石安妮、李立群、张盈真、李国修、欧阳莎菲、蔡灿得、孙亚东制作人:明骥、徐国良、聂仰贤、吴钟灵
摄影:陈嘉谟 剪辑:廖庆松
语言:汉语普通话
拍摄时间:1982年
片长: 106分钟
摄制公司:中央电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