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北林区公益林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9-25李江华白剑波

陕西林业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公益林造林苗木

李江华,白剑波

延安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长期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桥北林业局实施公益林造林,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经过10年的努力,完成公益林造林3 250hm2,为当地社会、经济、生态安全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造林面积虽逐年增加,但保存面积、林木增长率却增长不显著,年年要补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作为一线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参与了全局造林质量检查及效果调查,现就当前影响公益林造林质量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 基本情况

桥北林业局位于延安市西南部,富县西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沟壑与丘陵沟壑区交错过渡地带,因长期的水蚀、风蚀及重力剥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现在的塬、梁、川、沟、峁等沟壑纵横的黄土区特有地貌特征。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 100~1 600m。地表保肥、保水、蓄水能力差。植被属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植被为天然次生林。年平均气温7.4-9.3℃,极端最高温度38.7℃,极端最低温度-25.1℃,≥10℃的积温3 085.4℃,平均无霜期143d,平均日照2 478.4 h,平均降水量6 14.2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其特点为雨季短、旱季长、降水集中。

2 公益林造林现状

2.1 造林情况

从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桥北林业局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总计完成新造林3 460hm2。完成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6%。桥北林业局的林业生态建设和公益林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2 造林质量

根据桥北林业局组织每年一度造林质量检查结果。近十年来造林质量情况详见下表:

表1 桥北林业局公益林造林质量情况表

2.3 影响造林质量的原因

2.3.1 认识不足,科技意识差 当前,虽然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科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在造林工程实施中,因林业资金、投资、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指导、试验示范和督察不到位,特别是造林中用工主要来自农村,工人文化水平偏低,科学技术匮乏,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狭窄,或根本不重视科技,所以对植树造林质量要求不科学、不严谨。

2.3.2 造林地条件差 现在造林地点往往都是些荒山荒坡、阳山梁峁、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丘岭、荒山、沟、路渠等土地瘠薄、环境恶劣的地方,造林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土壤贫瘠造林后难以成活。

2.3.3 不能严格执行造林技术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是造林计划下达太迟,设计滞后,造林时间有限;二是多数造林任务要求当年完成;三是苗木质量有时也不符合规定,等级以下苗木用于造林,苗木没经过处理。四是起苗、运苗、假植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五是树种选择没有完全体现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六是监管不到位。

2.3.4 鼠兔危害致苗木死亡较为严重 造林后,当年调查成活率还可以,但经过2~3年后,就有相当一部分苗木被鼠兔危害而致死,经防治效果也不明显,导致保存率下降。

3 巩固和发展公益林造林对策

3.1 分类经营,合理布局造林

该区地形千变万化,沟壑纵横交错。应根据影响水分集存与流失的坡度将其划分为川塬区、梁峁坡区和沟谷区,分类设计,分别对待造林。

3.1.1 川塬区造林 川塬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分较为充足,自然条件较好。应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结合“四旁”绿化、果园、小片速生丰产林以及其他工程,形成网、片、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发挥调节气候、防风固土、减少沙尘等作用,充分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

3.1.2 梁峁区造林 一是梁峁坡区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土壤贫瘠,水分紧缺,自然条件差。根据林水平衡原则,密度不宜太大,以建立稀树草地为主体。首先应进行水平沟、水平阶等带状整地,林木应沿等高线带状布设,带间距离加大(一般为5米以上),在带间布设禾本科、豆科等牧草植物,既为解决“林牧矛盾”创造了条件,又起到了拦截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二是梁峁坡区坡度小于25°的缓坡,土壤较为贫瘠,水分较为紧缺,自然条件较差。15°以下地段可以建设水平梯田,发展混农生态林业;15°~25°地段应在带状整地的基础上,选择条件较好地段发展果园或其他经济林,条件较差地段营造以灌木为主、乔木为辅的生态林。

3.1.3 沟谷区造林 沟谷区沟坡坡度大,土壤极为贫瘠,沟底较为平缓,水分尚可,自然条件较好。应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生物措施,再加工程措施,以达到保持水土、防冲挂淤的效果。

3.2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在林种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根据生物气候条件、地带性土壤、植被等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确定不同类型区、不同立地条件类型以及不同树种的区位适宜性,综合考虑不同地域的环境和人文特征,进行地与树对位。

适生树种选择,可以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同时适当考虑针、阔树种搭配、乔灌混交、“生态型”与“经济型”树种比例、乔灌树种之间的比例、林种布局等,克服过去的树种单一问题,确定不同立地条件类型下的适生树种。同时,加选鼠兔厌食树种(沙棘、柠条等),以减轻其对新造林树种的危害。

3.3 强化种苗管理,提高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包括苗木的良种化程度以及苗木的外部形态指标。

3.3.1 良种壮苗是造林的物质基础,壮苗又来源于良种 所以应加大对目前现有母树林、种子园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使其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良种;此外应加强对种苗的检疫工作,严禁使用劣质种子、劣质苗木。

3.3.2 提高苗木的科技涵量 生态林追求的目标是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持久化。这就要求林木育种要从林木生长的多年性、林区、林地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考虑,更多地按生态育种原理实现“就地育种”。应大力提倡由生产单位选育本地的优良品种实现良种本土化。努力提高苗木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完善设施育苗、容器育苗的配套技术;积极推行全光雾育苗、组培等快繁育技术,加快苗木繁育速度,提高苗木质量。注重促进根系发育为主体的形态改良苗木生产技术,用光周期、激素、菌根处理等方法增强苗木的抗逆性。由传统的注重苗木产量、密度方式向降低苗木密度、提高苗木质量方向转变。苗木质量评价由传统的仅重视苗高、地径、根茎比等形态指标向形态指标与水分、营养物质、根生长潜力等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3.3 加强对现有苗木的管理 特别是从起苗到栽植的过程中要精心保护好苗木的根系,因根系细胞壁薄,失水快,失水后很快丧失生活力。此外还要求苗木木质化程度高、无病感。

3.3.4 大力推广抗旱集流保墒技术 尽管我们要求所用苗木不能失水过多,要有旺盛的生命力,但造林地多为干瘠,造林后远远达不到苗木对水分的要求,因此应大力推广抗旱集流保墒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

①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有药物浸蘸根技术及造林时的保水剂施用技术。常用的抗旱药物有ABT生根粉[3]、保水剂及具有促进苗木生根兼肥料作用的磷酸二氢钾、黄腐酸钠、腐殖酸钠等药物。试用时要求将苗木根系用低浓度药液浸泡数小时或用高浓度药液速蘸(30s之内)。使苗木蒸腾速率降低,细胞原生质粘滞性和弹性增强,抗旱力提高。

②集流技术

集流方式有水窖、涝池、旱井以及造林整地的各种集流工程。造林集流技术重点在于集水面的整修。在坡地上,首先可利用自然坡度对坡面上凸凹不平的地方进行处理,使坡面基本平整。在整平的坡面上,原则上以每株林木为对象,也可在坡面较为平整的地方以2~3株为对象,垂直等高线修建15~20cm高的集水区土埂;对于较为平坦的梁峁顶部、川滩地、塬面、水平梯田等立地条件类型,可以采用挖、填技术,修建具有一定高度(一般80cm以上)并经防渗处理的集水面。

③保墒技术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广保墒技术,如地膜、草纤维膜等。在应用保墒技术时,首先应平整地面,即在林木栽植后,及时清除植株下的杂草等杂物,将地面整平;第二是铺设地膜等覆盖物,注意铺展压平。

3.3.5 加强病、虫、鼠、免危害的防治和预防工作从林分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的各种因素,创造不利于病、虫、鼠、免等发生危害的条件。有机地运用林业、生物、化学、物理、遗传的综合防治措施,坚持“治早、治小、治了”,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控制的目的。

目前,鼠兔危害是造成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重要原因。在采用常规性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的同时,也要抓好:一个是在造林前整地时不要将灌木连根清除,原有灌木根系一旦破坏,地下鼠便会很快侵入造林地危害苗木。对地下鼠活动频繁的地块,要挖掘防鼠阻隔沟,沟壁应垂直地面,以破坏鼢鼠的洞道。另一个是在造林之前,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处理。三一个是在将要进行的森林抚育试点工作中,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同时,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促进幼龄林早日郁闭成林。

3.3.6 切实引入参与式林业管理模式 目前,要积极开展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理顺现行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经营。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流转,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林业要素配置。

猜你喜欢

公益林造林苗木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苗木供求信息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最新苗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