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同:人才和品牌是茶业发展的两大要素
2013-09-25
蒋同先生是卓越的“战略营销”专家,拥有多年的消费品营销经验,擅长以动态的品牌与营销策略组合驱动业绩高增长,出于民族情怀和使命感,蒋同先生在中国最早专注于茶的商业化研究和咨询实践,在“品牌营销、产业整合”方面对中国茶产业形成了深入而持久的影响,长期担任茶企和地方政府的顾问。
资本加咨询 出谋又出策
和君咨询集团成立于 2000年,是一家综合性的管理咨询与投资银行公司。蒋同主要负责茶市、茶产业的咨询与投行。目前国内一些主流的茶企业,如八马、大益、下关沱茶、湘茶集团、川红集团等都是其咨询客户,同时和君咨询旗下有个茶产业的整合资金,主要做一些优秀成长型茶企业的投资。
资本加咨询,是和君咨询特有的一种商业模式,而这个模式的根本,就是一个为茶企出谋划策的智囊团。据蒋同介绍,所谓咨询主要有两大功能,第一个功能,帮助企业提升业绩增长,因为中国目前的茶企规模都比较不成熟,需要快速通过市场业绩提升它的竞争力,进而再抬高名气。第二个是加速管理效益的提高。企业大了需要充足的内部人力资源,再组织优化,从而提高效益。资本主要作为帮助企业做强做大的工具,起到推手作用。
人才是力量 人才是根本
蒋同作为一个资深的品牌咨询专家,辅导过诸多茶企之后,也总结出来一些关于这些茶企较为稚嫩的原因。他讲道,中国商业化运营到目前为止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所有的茶企还都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和君咨询队伍每年都行走在中国茶企的一线,根据反馈的信息,总结出整个茶产业目前共同的弊端主要有:
其一,中国茶叶因为原始作业的粗放,导致优秀的人才没有加入茶行业。“一流人才涌入的产业一定是一流的产业,一流人才涌入的企业一定是一流的企业”是个不争的真理,与这条真理相违的中国茶企现状,正是中国茶企整体没有快速发展的本质原因——没有优秀的人才引入。所以,蒋同特别强调,一定要着重培养商学人才。
其二,中国茶企的员工或领导大都是从茶园、茶厂走出来的,他们都是从技术层面做起来的。然而现代化的商业运营是他们的弱项,由于理念的落后与封闭,故而导致企业管理也相对薄弱。所以要开拓思路对企业的发展也很重要。
第三,则是缺乏强大的资本实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当企业打算把想法付之于实际行动时,就被这种无奈的现实搞得捉襟见肘了。总而言之,人才是关键,人才是一切企业的成功之本。
围绕着以上三个弊端,蒋同也同样提出三个建议:首先,尽一切努力,吸引高端人才。尤其是企业领导,在聘请优秀人才方面需要多下功夫。第二,善于跨行业学习,多行业互动。不要仅限于行业内的交流,要跟其他行业如 IT、家电、汽车、饮料等的各种企业进行交流,目的就是为了打开茶企业的思路,因为思路决定一切。第三,引入商业化的资本。茶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借贷,相对而言是有限的。而且银行借贷不是一个商业化的基本功能,所以可以更多地考虑其他的资本提供公司,包括像和君咨询这样的产业资本。
品牌的打造 气氛的营造
蒋同对茶行业的发展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每一个行业运行到一定程度都需要突破,对于茶行业而言,有两大突破,同时也是两大命题。
第一大命题,要成为各自品类的第一,比如君山银针一定要成为黄茶的第一品牌,八马一定要成为铁观音的第一品牌。同理,西湖龙井、普洱茶、白茶等茶类的第一品牌同样需要打造。
然而光做第一品牌是不够的,还要在第一品牌产业内要有产业地位,这就是第二大命题。比如,如果君山银针决心要在黄茶产业内占有产业地位,那么势必要让位于产业地位上游的茶农,到中间的渠道商,再到下游的消费者——让产业地位流动的三个阶段,都能享受到这个产业的价值。产业价值为何物?就是利益!如果茶农发现种君山银针比种普通绿茶收入多,那茶农就愿意种君山银针,愿意种更好的君山银针,自然干得起劲。如果消费者知道君山银针是黄茶类的大品牌,送人或者自己喝都觉得很有面子,肯定就愿意购买。这些美好的前景是产业位置决定的,更需要龙头企业去触动它。当大家在君山银针上都能获取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时,这就意味着产业地位的确定。
大品牌背后一定还会有企业文化的支撑。品牌对的是市场,为的是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企业文化针对是企业内部,但是它的更多作用是反射到品牌的打造过程上,坦言之,即是让员工形成一种企业的凝聚力,更好地维护品牌。蒋同认为企业文化有三大要素: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可以说是企业的员工价值观、目标和共同理想,和谁同行要比去哪里更重要;组织建设,即是权利分配的合理、岗位划定的规范、利益分配的公平;队伍建设,就是干部建设,如何让一小部分人带动更多的人,这就需要对干部的培养。这一切的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支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