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专业化

2013-09-25孙晓华郭玉娇周玲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保护主义专业化系数

孙晓华 郭玉娇 周玲玲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一、问题的提出

地区专业化是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是生产专业化的地域表现形式。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全球市场的分工体系中,对外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促使了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使得地区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相对缓慢,广泛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地区分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专业化的推进。那么,经济一体化和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专业化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不仅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有关区域产业专业化成因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马歇尔(Marshall)提出的外部性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对于某一行业的众多企业而言,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或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可能会由于本地区内某个同行业企业的溢出效应而降低(或增加),因此某些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愿意将生产集中在个别地区[1](P65—68);二是俄林(Ohlin)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他认为地区资源禀赋之间的差异能够导致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在某一地区集聚[2](P102—114);三是克鲁格曼(Krugman)提出的规模报酬理论,他认为规模报酬递增是某些行业将生产集中在少数地方而不是分散在各地的原因[3]。上述三种理论是以完备的市场机制和资源自由流动为前提的,而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与理论假设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带来的一国各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严重抑制了资源自由流动,从而阻碍了地区生产专业化的深入推进,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早已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并制定了禁止地方保护的规章,其对内一体化程度很高,地方保护的现象并不严重,因此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多是探讨对外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我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受到行政性分权、传统体制遗留的工业布局和地方官员业绩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各地区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较低。随着我国招商引资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很多地区的对外一体化程度要远远高于区域一体化程度。赵伟认为,在改革初期以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几乎不存在区际贸易,只有人为计划安排下的区际分工;1978年以后,各级政府强调对外开放甚于对内开放,导致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迅速确立,而国内区际贸易的局限使得地方普遍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4]。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国内经济一体化的状况开始改善,部分区域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促进了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和全区域的经济高速增长。黄新飞等以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制造业为例,通过衡量行业空间集中度和地区专业化水平,发现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进入集聚与扩散并存的发展新阶段,各城市之间制造业结构的差异性增强,地区专业化水平提高,当然在珠三角地区东岸、西岸内部各城市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同构性[5]。

关于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基于中国各省区的经济数据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Naughton对各省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考察,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省际贸易,特别是“行业内”贸易有所增长,1992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比1987年的明显提高,说明地方保护程度在减弱[6](P117—126)。与Naughton的研究结论不同,Young分析了各地区国民收入的5个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设业、运输业和商业)以及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相对比重的演变进程,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保护倾向呈上升趋势,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壁垒,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地区专业化水平在不断下降[7]。Poncet指出在1987~1997年间,中国省际的贸易障碍以等价关税来看由37%上升至51%,地方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在加剧[8]。Poncet进一步研究发现,至少在1992~1997年间中国国内市场分割日趋严重,市场一体化程度很低且水平不断下降[9]。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地方保护与专业化问题进行探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范剑勇的研究结论与Young和Poncet类似,认为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发展状态,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较低,且滞后于对外经济一体化水平[10]。而蔡昉等则对Young的论断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已逐渐减弱了地方政府进行地区封锁和区际贸易保护的动机,各地区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11]。何雄浪基于区域分工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之间的联系,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趋于加快,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有所上升[12]。魏博通等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分析了1990~2004年我国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的变动趋势,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专业化水平和制造业集聚程度均有较大幅度上升[13]。此外,胡向婷等的研究表明地区间贸易成本的增加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抑制地区专业化的形成[14]。马光荣等着重考察了分权式改革后,财政分权驱动下的地方保护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能够激励地方政府采取一定的保护政策,从而导致地区产业多样化,但是对外开放会逐步弱化财政分权的激励效应,推动地区专业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5]。

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针对中国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地区专业化的趋势进行了深入探索,部分文献分析了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专业化的阻碍作用,但是全面考察经济一体化和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专业化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将通过地区专业化衡量方法的选择,对我国30个省区的专业化水平加以测算和比较,进而以2001~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就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专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及调整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地区专业化的衡量及测算

地区专业化描述了某些产业在某一地区集聚,而另外一些产业在其他地区集聚的现象。下文将通过地区专业化衡量方法的选择,测算和比较我国省级地区的专业化水平。

(一)地区专业化的衡量方法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关于地区专业化指数测算的权威指标,代表性的衡量方法包括区位商、Krugman专业化指数和地方专业化系数。比较而言,区位商适用于识别某地区的专业化行业,Krugman专业化指数着重衡量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化程度,而地方专业化系数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我们选择地方专业化系数对我国各省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进行测算。

地方专业化系数由樊福卓提出,该方法认为在不考虑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当地区间的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就会导致地区间贸易的发生[16],由此得到地方专业化的计算公式:

式(1)中,FRIi为i地区的专业化系数,n表示一国工业体系所包含的行业个数,j为其中一个行业,j=1,2,…,n,Sij代表i地区j行业的产值占i地区其工业总产值的份额,Si为全国j行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Sij、Sj的计算方法为:

图1 全国各区域专业化系数的比较

(二)中国各省区专业化水平的测算与比较

本文以2001~2008年我国大陆各省区数据为样本测算地区专业化系数,由于西藏自治区的统计数据缺失,本文只考察其余的30个省区。根据自然条件和体制转轨的差异,将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区划分为6个区域[10],分别为:(1)三个沿海直辖市(未包括重庆,将重庆纳入到西南地区进行分析);(2)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3)东部沿海地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4)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5)西北地区: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6)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图1给出了2001~2008年各区域产业专业化系数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整体上各个区域专业化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西北地区、东北三省、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和沿海直辖市。从时间序列的变动趋势上看,2001~2007年间各地区专业化水平都较为平稳,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的急剧减少促使各区域调整产业结构政策,除了沿海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区域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均有所下降。

从各省份和区域平均的专业化系数比较来看,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直辖市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西南地区和东北三省的专业化水平反而较高,其原因在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很大,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赖以支撑的资源基础条件特征鲜明。其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集中在能源加工、食品加工等原材料依赖型产业,东北三省的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原有优势产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东部沿海区域是我国的多功能制造中心,独有的区位优势促使其制造业种类繁多、结构多样化,从而地区专业化的水平普遍较低。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拥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专业化程度较低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在测算出各省区的专业化系数之后,为检验经济一体化与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变量选择。

(一)模型构建

以现有研究的有益成果为基础,我们将地区专业化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经济一体化细分为对外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式(4)中,t表示时期,i指地区,FRIi为地区专业化系数,DWIi为各地区的对外经济一体化程度,DNIi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示变量,DBIi代表地方保护主义程度,这是本文重点考察的三个关键变量。另外,α0为常数项,α1、α2和α3分别表示上述三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Xit为其他控制变量,μ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择

1.对外经济一体化指标。对外经济一体化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对其他国家的开放程度,可用地区进出口额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计算公式为:

DWIi=IEi/GDPi(5)

式(5)中,DWIi表示一国i地区的对外经济一体化指标,反映其对外开放程度,IEi为i地区的进出口额,GDPi代表i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标。区域经济一体化反映了一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开放程度,可采用各地区的产品对其他地区市场的依赖程度来衡量[17]。一般地,全国最终消费率(支出法计算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除以本地区最终消费率能够体现本地区产品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6)中,YTIi是i地区产品对其他地区市场的依赖程度,S0表示支出法中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额,GDP0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Si表示i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额,GDPi为i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当YTIi>1时,表明本地产品对外部市场具有净依赖性;当YTIi<1时,表明外部产品对本地市场具有净依赖性。由于YTIi越接近于1,说明本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体化程度越低,因此为了精确地反映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需要作如下调整:

3.地方保护主义指标。政府对地方企业保护效应的一个主要体现是贸易壁垒。由于地方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特征,无法进行全面和直接度量,可以从政府设置壁垒的动机,即保护税基角度出发进行衡量[14]。在我国行政性分权改革以后,企业所得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保护地方企业所需的市场空间,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阻止外地企业或产品进入本地,为地区间贸易往来设置了较高的壁垒。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度量,本文用企业所得税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重表示:

式(8)中,DBIi为i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程度,Gi表示i地区企业所得税额,Zi代表i地区的财政收入。

4.控制变量。本文从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政府经济政策等五个方面选择控制变量。具体地,用职工平均工资(WAGE)代表地区劳动力成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ROAD)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每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EDU)衡量教育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FISC)代表各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用我国2001~2008年间30个省市区(除西藏自治区外)的统计数据,对各省区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对外经济一体化指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指数,以及其他各控制变量进行了测算。根据2002~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不同年份所统计的工业行业数存在差别,2002~2004年统计了25个工业行业,2005年的经济普查囊括了37个工业行业,而2006~2009年则统计了27个工业行业。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以2002年统计的工业行业数为基准,即选择2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所用到的工业产值和进出口数据等全部换算成统一单位,并换算成以2001年为基期的可比数据,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变量衡量标准、符号及其描述性统计

由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地区专业化系数的均值较低,仅为0.335 8,且标准差较小,说明我国各省区间产业存在一定的同构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DNI的均值为0.118 6,意味着我国各省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地区分割现象较为严重。对外一体化指数DWI的均值为0.530 9,表明我国各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较大,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标准差为0.680 7,说明受地理位置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各省区对外开放度的差异十分明显。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首先对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序列平稳性常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Eviews 6.0提供了5种面板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包括LLC检验、BR检验、IPS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其中前两种方法是相同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即假设面板数据的各截面序列有相同的单位根,而后三种是不同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此类检验方法允许面板数据的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单位根过程。本文采用两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即相同根LLC检验和不同根ADF检验,通过检验发现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可直接进行协整检验,以验证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我们选用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对下文5个回归模型中各个变量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判断,两种方法的原假设都是不存在协整关系。其中Kao检验只有1个统计量,即ADF统计量,而Pedroni检验含有7个统计量,分别为Panel v、Panel rho、Panel PP、Panel ADF统计量以及 Group rho、Group PP和Group ADF统计量,前四个统计量用联合组内维度(within-dimension)描述,后三个用组间维度(between-dimension)描述。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见表2)可知,5个回归模型的各项指标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无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变量间存在着严格的协整关系,不存在伪回归的情况。

表2 五个回归模型中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经过协整检验之后,可以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考察对外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方保护主义三个重点变量,形成模型一。进一步,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变量形成模型二,加入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变量形成模型三,同时考虑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构成模型四,加入教育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变量形成模型五,以讨论控制变量对回归结果的影响。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5个模型均拒绝混合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假设,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根据拟合结果,调整后的方程总体估计可决系数在0.95以上,拟合度较高,而且全部通过了整体的显著性检验。

由表3可知,随着控制变量的增加,对地区专业化的解释程度在逐渐提高,各解释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基本保持一致,证明了回归结论的稳健性。根据参数拟合结果可知,对外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各省区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数在5个模型中都不显著,说明各省区之间较弱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对生产的地域分工起到应有的作用。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负(模型二除外),这意味着以增加地方税收、保护当地企业为目的所形成的地方保护倾向,人为地设置了各省区间的贸易壁垒,不仅阻碍了地区间产品的自由流动,而且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表3模型回归结果

在控制变量方面,代表劳动力成本的职工平均工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工资越高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地区GDP的系数不显著,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专业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根据表1专业化系数的测算结果,直观上看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区和直辖市的专业化系数较小,中西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专业化系数较高,由此容易得到地区专业化系数越低越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武断结论。对于上述可能存在的观点,一方面可以从回归结果中得到证明,即地区GDP与专业化水平之间并没有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另一方面,关于地区专业化问题的分析应该站在一国宏观经济而不是区域经济的角度,也就是说,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专业化是一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必要途径。另外,基础设施指示变量的系数为负,表明较好的道路交通状况对地区专业化存在抑制作用。高等院校在校人数和地方财政支出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地区教育水平和政府财政政策对产业专业化具有正效应。

综合模型回归结果可知,正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阻碍了地区间的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导致很多省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无法起到促进地区专业化的应有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大力推行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出口优惠政策,使很多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甚至高于区域间的开放程度,这意味着我国各地区专业化的形成更多得益于对外经济一体化,而与区际的经济交流关系并不十分明显。

五、结论

地区专业化能够发挥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比较优势,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区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就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外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地区专业化水平越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各省区间较弱的经济联系没有起到促进地区专业化的应有效果;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负,地方政府保护本地企业的倾向阻碍了地区产业的专业化发展。

根据上述结论,我国多数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更多地受到对外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所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由于很多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较为严重,省市间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受到较大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不高。这种过于注重对外开放而忽视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发展模式,不仅不利于摆脱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困境,而且阻碍了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发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应改变地方政府基于GDP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动机;另一方面,要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出台降低地区间贸易壁垒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1]A.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 and Co.,Ltd.,1920.

[2]B.Ohlin.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3]P.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4]赵伟.区域开放:中国的独特模式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浙江学刊,2001,(2):76—80.

[5]黄新飞,郑华懋.区域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趋同分析[J].统计研究,2010,(1):90—96.

[6]B.Naughton.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M].San Diego Mime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9.

[7]A.Young.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15(4):1091—1135.

[8]Sandra Poncet.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1):1—21.

[9]Sandra Poncet.A Fragmented China: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13(3):409—430.

[10]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4,(6):39—51.

[11]蔡昉,王德文,王美艳.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2,(9):24—30.

[12]何雄浪.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形成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6):11—17.

[13]魏博通,周杰文.经济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J].经济管理,2008,(19):120—125.

[14]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2):102—112.

[15]马光荣,杨恩艳,周敏倩.财政分权、地方保护与中国的地区专业化[J].南方经济,2010,(1):15—27.

[16]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71—83.

[17]保建云.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J].财贸经济,2008,(8):106—112.

猜你喜欢

保护主义专业化系数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基于符号相干系数自适应加权的全聚焦成像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嬉水
WTO规则的缺陷和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
高阶变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常系数化的判别准则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待定系数法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