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伴肾脏损害疗效观察
2013-09-23杨小娟王妍妮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陕西延安716000
杨小娟,王妍妮,安 智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陕西 延安 716000)
代谢综合征(MS)是指一组与多种代谢相关的疾病,如肥胖、胰岛素抵抗(IR)、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3种以上的组合,MS的发生是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IR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与糖尿病、高血压或脂代谢紊乱等导致的肾损害不同,目前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表明,MS也能引起及加重肾损害,由此可见MS和肾脏损害疾病关系密切。而MS相关肾损害治疗报道较少,笔者对52例代谢综合征伴肾脏损害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3月~2010年3月我院代谢综合征伴肾脏损害患者52例,其中男42例,女10例,年龄34~48岁,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第1组)25例,厄贝沙坦加二甲双胍组(第2组)27例,均为新发患者,血压130~152/81~90 mm Hg(1 mm Hg=0.1333 kPa),尿蛋白 + ~ ++,定量552~1 248 mg/d,肝、肾功均正常,且排除其他继发性及原发性肾脏疾病。符合下列3项中2项以上者进入研究:①腰围及(或)体重指数(BMI)异常;②三酰甘油(TG)及(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③糖耐量异常(IGT),平均随访1年6个月。
1.2 方法:两组治疗前由专人测血压、腹围、体质量及身高,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行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糖耐量试验,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2C)、低密度脂蛋白(LDL2C)等实验室指标。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如调节饮食、调脂、抗凝、保肾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300~450 mg/d、二甲双胍0.5 g,3次/d。前3个月每2~4周随访1次,按血压水平调整ARB剂量,使血压维持在110~125/70~85 mm Hg。3个月后,每月随访1次。治疗过程中,每月测定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体重及腰围。每6个月测定空腹血糖,测定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nRT)。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与第1组相比,第2组在蛋白尿、TG下降、减重方面明显优于第1组,第2组所有危险因素均明显改善。详见表1。
2.2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低血糖、低血压、高血钾、肾功异常、咳嗽等不良反应。
表1 两组代谢性肾损害患者治疗前后危险因素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代谢性肾损害患者治疗前后危险因素变化比较(±s)
注:与第1组比较,①P <0.05
组别 例数 腹围(cm) 蛋白尿(g/d) TG(mmol/L) F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第1 组 25 98 92 696 ±101.32 420 ±98.32 3.21 ±1.10 2.96 ±1.58 8.52 ±0.61 8.364 ±0.64第2 组 27 99 85 702 ±101.46 243 ±96.41 3.22 ±1.02 2.13 ±1.68①8.45 ±0.76 6.674 ±0.36
3 讨论
临床上二甲双胍常用作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药物。近年有研究证明,二甲双胍的靶分子是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二甲双胍可通过AMPK的介导诱导脂肪的氧化,从而减少脂肪的合成,进而增加周围组织葡萄糖的吸收,使肌肉组织无氧酵解增加,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率。同时抑制肝糖的异生和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还有降低血脂及抑制食欲、减轻体质量的作用。据推测,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有:①显著的减肥作用。②胰岛素增敏作用:研究提示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和T2DM是导致低APN血症的一个重要因素[1-3]。二甲双胍可以提高血浆的APN水平,这是因为二甲双胍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FINS水平。而APN又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还有降低血糖和三酰甘油以及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生成及参与免疫反应等作用,所以二甲双胍和APN可形成良性循环。总之,通过二甲双胍的治疗,MS得到多方面的改善,而其治疗成本低,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所以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伴肾脏损害值得推广。
[1] Kral IS,Sommer G,Deckert CM,et al.Adipokines in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M inerva Endocrinol,2007,32(3):161.
[2] Matsuda M,SH Imomura I.Adipocytokin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2molecular mechanism and clinical imp lication[J].N ippon R insho,2004,62(6):1085.
[3] Wang Y,Xu A,Kn IGHT C,et al.Hydroxylation and glycosylation of the four conserved lysine residues in the collagenous domain of adiponectin potential role in the modulation of its insulin2sensitizing activity[J].J Biol Chem,2002,277(22):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