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石前盟”终虚化

2013-09-22王玲

投资与创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悲剧性格人生

王玲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的时代性和必然性,也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本文主要社会、性格等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时代、社会、人生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家族利益;性格;人生;悲剧

一、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

(一)在封建社会里,婚姻是维系家族利益的重要方式。

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婚姻从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贵族之间更是讲究门当户对,以便通过联姻达到“强强联合”,为家族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使婚姻成为维系家族利益的附属品,也注定了宝黛之间纯洁爱情的悲剧结局。宝黛之间是不参任何杂质的、纯粹的自由恋爱,他们的爱情触犯到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因此,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他们的爱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二)贾宝玉和林黛玉产生爱情的基础就与封建正统观念背道而驰。

形成宝黛爱情的基础是他们共同的叛逆思想。贾宝玉向来反感孔孟之道,对封建正统的仕途之路并没有兴趣。因此常常受到他父亲贾政的责罚。而薛宝钗因为常常劝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所以,贾宝玉与薛宝钗越来越疏远。但林黛玉与贾宝玉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他们都是追求自由,向往爱情的进步青年男女。他们一致的是蔑视功名利禄,鄙弃“国贼禄蠹之流”,厌恶封建世俗的思想:他们都有对科举制度、礼教观念以及其他封建道德进行反抗的性格。因此,他们不仅在私自产生爱情这一点上违反封建礼教,更重要的在于他们的爱情是封建主义叛逆者的爱情。黛玉从来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光宗耀祖之类的“混帐话”。双方的叛逆思想,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这种产生于伟大理想的爱情是高尚的。而他们产生爱情的基础,便于当时封建正统观念中的仕途经济相违背。

(三)宝黛在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对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的大胆地追求.也是与社会正统观念相抵触的。

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屑一顾。如作品第十九回描写的,宝黛午后谈笑嬉戏的场景。纯真美满、甜蜜温柔。既表现了他们自由恋爱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男女之大防”、“父母之命”等封建思想的反抗。对于“金玉姻缘”、“门当户对”等邪说怪论,他们更是极力反抗。宝玉甚至在梦中也不忘对封建怪论的反抗:“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四)“金玉良缘”对宝黛爱情的扼杀。

宝玉含玉出生,而薛宝钗身上佩戴着一块金麒麟。“金玉良缘”即指“金锁须的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正好契合了封建社会想要成婚的男女八字相合的观念。而林黛玉是前世的绛珠草,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是“木石前盟”。由于在封建的迷信社会,“金玉良缘”会给以舆论以导向和暗示作用,因此使得在对贾宝玉的婚姻对象选择上,薛宝钗一直处于优势的地位。这个客观上的事实,一直是林黛玉挥之不去的痛,最终薛宝钗凭借着“金玉良缘”成为了贾宝玉的妻子。她不仅直接地扼杀了林黛玉的爱情,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因此,造成宝黛爱情走向悲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根源。即他们叛逆的爱情是不溶于封建的道德伦理标准之下的,以贾母等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为了维护正统的封建思想和秩序,最终选择符合封建纲常的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从而造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二、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缺陷。也成为阻碍他们爱情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贾宝玉的性格缺陷

1.反抗的不彻底性

贾宝玉身上具备着一定的反抗性,他痛恨自己的阶级,他看淡世事,得过且过,不热衷于功名利禄,他骂那些“读书上进”的人是“禄蠹”、他称八股文是“饵名钓禄之阶”,他不肯走读书中举的道路;他无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在爱情上,贾宝玉也体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性,他追求建立在共同理想之上的高尚爱情。他反对封建家长安排的“金玉良缘”,坚持着与林黛玉的不合“礼”的“木石前盟”,迫切要求婚姻自主。但是就像哈姆雷特一样,贾宝玉的性格也表现出犹豫的因素,因此最终导致贾宝玉不能守护住自己珍贵的爱情,以及林黛玉脆弱的生命

2.软弱性

贾宝玉的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他不敢做出实际的抗争,因此也更难维护自己的爱情。如在处理金钏的情节上。第三十回,宝玉趁王夫人午睡时,调戏王夫人的丫鬟,事发之后,王夫人气急败坏的打了金钏嘴巴,并扬言要将金钏撵出府去。而作为当事人的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跑了”。金含辱投井自杀后,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贾宝玉明知金钏无辜,却软弱得连一句为金钏辩解的言词都没有。而在处理晴雯受冤的事中,也体现了贾宝玉的软弱性。当晴雯遭谗在病中被逐出大观园的时候,宝玉“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一直跟送王夫人到沁芳亭。”贾宝玉只敢偷偷去看望一次病重的晴雯,以及在其死后写一篇祭文。但是却不敢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解救她。

3.痴情和泛情的矛盾性

贾宝玉不懂女孩的心,他虽然痴情于林黛玉,视之为知己,却又泛情于丫鬟们。虽然他对她们仅是友好和同情,而非真正的爱情,但就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时代,他和她们的嘻戏打闹又怎能不让天生猜疑嫉妒的林黛玉痛苦不堪?

(二)黛玉的性格原因

不可否认,宝黛爱情悲剧中夹杂着不少社会历史原因和一些封建思想观念,但在贾母等众人心中,黛玉虽然和宝钗一样,长相漂亮,聪明伶俐,但是她却最终没有得到贾府上下的认可,这和黛玉的自身性格有着直接关系。

1.尖酸刻薄、敏感多疑

林黛玉的这一性格使得自己无法获得他人的支持。林黛玉从小寄养在贾母家中,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享受着贾母的万千宠爱,但是由于家道的衰落,以及寄人篱下的现实处境,使得林黛玉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情。黛玉的尖酸小性使她说话常常伤着别人,引起别人的反感。湘云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良好的交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是多么重要,而林黛玉在这方面显然无法与八面玲珑的薛宝钗想媲美。这使得她在于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最终导致最后她的爱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至死为自己的爱情抗争着,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正是他们自身的弱点,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

2.大胆直率、傲岸不驯

林黛玉是贾府中整个女儿国中最典型的叛逆者。这不仅表现在其敢于追求爱情上,更在于其敢于直言上,她是直率的,她不怕得罪任何人,薛宝钗被她不止一次讥刺过、史湘云被她恼怒过、绘画才能平常的惜春被她打趣过、忙于夜赌的老婆子被她揭穿过、絮聒得令人厌烦的李嬷嬷被她斥骂过……至于谁该得罪,谁不能得罪,她好象根本不知道世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切都根据她个性的好恶、凭着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所的生活中的真相。譬如袭人与贾宝玉的暖昧关系,大家都是心里领会而不在口上言传的,但是碰到了林黛玉就会这样当面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林黛玉之与薛宝钗,容貌并不逊色,却不是“宝二奶奶”的人选,也是与其性格分不开的。她以自己的性格导演自己的命运。

3.多病缠身、弱不禁风

林黛玉尽管有才气,聪明绝顶,但以体质的原因,她根本没有可能承接这个“管家婆”的社会角色。作为宝二奶奶,她要掌管整个贾氏大家族内外家事。这个家族人口众多日常事务千头万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作为一个总管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相当充沛的精力与体力,才能挑得起这副担子。以王熙凤为例,她协理贾珍操办宁府秦可卿丧事:“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得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到了宁府,这边荣府的人跟着,回到荣府,那边宁府的人又跟着”。凤姐“乏得身上生痛”“费尽精神,筹划的十分整齐”。又如元妃省亲完毕,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闲躲静,独他是不能脱的,……还要扎挣得与无事人一般”。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没有象王熙凤一脚就能踢开房门的蛮劲,是不能担此重任!相比之下,林黛玉弱不禁风,如何叫她去操持一个大家族沉重的事务?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故事凄艳、哀婉、缠绵,美丽之至,堪称千古绝唱。他们有诉不完的恩爱,赔不尽的小心,笑与泪是他们爱情生活的组成部分,都是深挚缠绵的爱情所致。这些笑和泪使他们的爱情显得细腻而含蓄,因双方的忠贞不渝而显得完美凄凉。但是,好梦难圆,他们的爱情终是因为生错了时代,生错了环境,加上男女主角的个人原因而成为了悲剧。

木石前盟只是传说,但是却是宝黛爱情的真实写照,他们有缘无分,纵使流干了眼泪,交换了灵魂,付出了生命也没有换来相濡以沫的结局,而是以擦身而过的方式含恨而终,从而也有力地抨击了扼杀他们爱情命运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制度,深化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意义,丰富了复杂的历史内容,实在让人悲叹.引人深省。

宝黛爱情固然可悲可叹,但我们更应看重的是人性的至情至善,看到的是《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价值。它毕竟是部小说,现实生活中宝黛这样的爱情故事是很少见的,就像王蒙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强烈这样深挚这样蚀骨的感情体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过,都可能有这样与生俱来,与生俱存的感情痛苦,或者也未尝不可以说是这样的幸福。”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就是令世世代代读者嗟叹不已的宝黛爱情。

猜你喜欢

悲剧性格人生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独一无二的你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斜倚人生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