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银行”的学习型城市服务平台建设
2013-09-22陈晶晶陈龙根
陈晶晶,陈龙根
(浙江工业大学,杭州 310014)
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体制和管理创新,设立以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分银行”,以此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这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及意义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
在市场贸易中,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衡量价值的单位——货币,从而使商品的流通成为可能;同样,为了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能够在相对统一的尺度下自由流动,也需要建立一种类似货币兑换的流通机制。[1]这就是学分银行诞生的思想由来。
银行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和发行货币的金融机构,它既是一个信用中介机构,又是一个金融企业,具有发行货币、宏观调控、开展存取和结算业务、财务咨询等功能。学分银行正是吸纳了银行的宏观管理和经营货币的功能特性,将其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通过个人在政府批准的教育办学机构中所取得的学分进行认定、存储和取出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功能的服务性机构。[2]因此,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运用存储与累积、零存整取、学分兑换等手段,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即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己认可的某个学校的专业课程,并取得课程学分,迭加后达到一定的学分数,可换取相应的学历证书。同时,取得的学分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那样,可以集中,也可以中断,对取得学分的时间不加以限制。它的出现,既反映了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学习的社会化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学分银行对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义
学分银行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平台。终身学习的目标是实现“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但传统的学习方式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学籍管理制度缺乏弹性,因此,建立更开放、更灵活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新的教育制度是当务之急。学分银行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学籍管理模式,使不同的学习成果以学分为标准进行累积和互换,各级各类教育成果得到了沟通和互认,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立交模式,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
学分银行保障了广大市民终身学习的权利。学分银行制允许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特别是具有多重社会角色的成人学习者能无障碍地进入学习通道,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学习者拥有了相对的自主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学习能力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掌控毕业的时间,在学习管理上有了更大的弹性空间。因此学分银行从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市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是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有益尝试。
学分银行有助于城市教育资源的沟通和拓展。城市是外来人口的集中流入地,必然面临正规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学分银行作为一种较为开放的学习管理模式,通过相应的评价体系实现学分的多样化认证,使各种教育类型和社会培训活动彼此沟通衔接,能够将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使其教育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有助于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广泛利用,从而缓解城市教育资源面对学习者不断涌入而产生的矛盾。
学分银行促进了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和开放。尽管当前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相对较高,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需求的增长依然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学分银行有效地拓宽了高等教育的途径,宽松的学籍制度、低廉的学费支出,使得更多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劳动者和外来农民工,重新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二、城市学分银行组织体系
(一)组织架构
学分银行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一个成人教育的中央代理机构,它的组织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管理各种校内校外学习经历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是一个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性、大众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学分银行组织体系可分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市(县)等多个层次。前者重于宏观指导,全面协调,后者着重于具体实施,这三级系统可以形成层层细划、逐级负责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学分银行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分银行管理机构、学分银行系统办公室及其下属的学生信息管理组、教育机构鉴定组等实施机构和已被认证的多样化的教育机构等组成。图示如下:
学分银行机构图
(二)组织职能
学分银行组织体系涵盖的职能主要包括机构设置、管理办法、运行机制、课程建设、服务体系、质量保障等,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有关组成机构来探讨学分银行体系的组织构建和功能定位。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与学分银行体系有关的所有政策、法规,审批认证的成人高等教育和培训机构上报的教学计划,颁布标准化课程,授予学员学位等。
2.省、市学分银行。由于学分银行的工作流程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的现有职能比较接近,建议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明确为教育部、教育厅(局)委托管理各级学分银行体系的机构,以节省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其执行的学分银行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包括学生注册和学分认证、学位要求审定、教育机构鉴定、教学计划评估、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等。
3.学分银行系统办公室。是国家和省、市分级实施学分银行系统组织、指导、帮助、管理的常设机构,其职能就是具体开展学分银行的各项工作,实施和运行学分银行。
4.学生信息管理组和教育机构鉴定组。是学分银行系统办公室下属的两个主要机构,重点职能是加强跨地区、跨机构、跨行业领域的学习信息沟通和宏观的协调。学生信息管理组负责接受和处理学员在学分银行的注册表和学分认证申请表,同时提供有关学分银行的信息咨询和服务,这项职能主要是通过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计算机信息化工作来完成。教育机构鉴定组则按有关规定接受与组织对申请加入学分银行体系的教育机构和教学计划、学分认证等的审议,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
5.各类已被认证的教育机构。应尽可能囊括更多的社会各类教育机构,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分课程。从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看,被纳入学分银行体系的教育机构可包括: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校、高职院校、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从成人文化教育领域来看,可以加入学分银行学分认证的机构有:成人文化学校、社区教育机构、老年大学、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开放教育机构等。还可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各自优势,开放更多的教育资源。
(三)组织运行
学分银行运行的流程和相应环节包括学习信息储存、学分认证管理、学分流通管理和学分信用消费等。
1.学习信息储存是指学习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途径取得的学分,通过设置可检测的范围和标准,使其均可在本人账号内积累、储存。
2.学分认证管理的核心是学分互认,它是指在经认证的不同学习机构取得的相同相近课程的学分,学分管理部门和学习机构应予以相互认可。学分互认的过程包括学分折算、学分补偿、学分衔接等,其内容涉及学分认定的机构、依据、程序、结论、费用和裁决等。
3.学分流通管理的本质是学分兑换,一般来说,非标准学分转换为标准学分的过程就是学分兑换,将标准学分设计成一系列可折算的组成部分,非标准学分可对应成有效的标准学分,拥有一定的标准学分就能兑换,换取相应的证书。
4.学分信用消费是指为鼓励市民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立相应的消费系统。学分消费的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以学分换取证书,另一种是积分形式的非证书消费,如同储蓄积分、手机积分一样,学习机构和商家可以定值积分,对学习者实施学习奖励。[3]
学分银行的组织运行程序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首先从学员的角度来看,学员先向学分银行申请注册,在被认定的教育机构学习,取得课程学分,同时向学分银行登录所得学分,当积累学分达到规定标准时,申请授予相关证书。其次从学分银行管理的角度来看,它的运行重心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分管理:学分银行接受学员申请注册后,要登录学员所得学分,对学分进行复查、认定,并定期核对学分,进行反馈修正;二是发证管理:学分银行接受学员证书申请后,对申请者的累积学分进行结算,经组织专家审核和发证部门批准,最后授予相应学历证书。
三、城市学分银行实施策略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尚不完善,快速全面推行学分银行还存在困难,因此,可以本着科学务实的管理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分层分类地推进学分银行体系的构建。比如从教育类别来看,可先将范围限定在现有的成人教育体系内,暂缓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进行转换;从教育地域而言,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等终身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实施学分银行的条件也更好。因此简政放权、适度宽松是建设和管理学分银行的重要特点。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支持批准市级学分银行开展专科、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职能,包括具有专业设置权、文凭发证权和学位授予权,实行“宽进严出”的注册入学制度,使学分银行得以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
(二)构建高效的实施机构
学分银行的实施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和一个有基础、有经验的管理机构,为了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利用已有的相关教育平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各类高等教育体系中,学分制落实最为彻底的教育模式,是相对较为开放的高等教育模式。近年来自学考试在学分制改革中不断创新,如浙江省实行了“基于核心课程的大选修制”,即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选修范围,打破课程选修的专业界限,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背景、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在相同的学历层次上跨专业选修,这种“同层课程超市”的实施就是对学分银行理念的诠释。[4]由体系完整、功能成熟的自学考试管理机构承担学分银行的管理职责,是学分银行顺利实施的保证,也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转型的需要。
(三)构建立体化的运行模式
学分银行通过其特有的运行模式来改变传统的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相脱节的问题,而学分互认和兑换是其关键手段。学分互认意味着各级各类课程彼此间通过学分的联系,互相贯通,使之能够顺利地在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之间进行学分转换;学分兑换则是指根据银行汇率测算、累积通兑的原则,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中获得的各种学习成果都可以进行学分累计,最终换取相应的文凭或证书。学分互换不仅有赖于教育部门内部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顺畅的通道,也需要依赖社会相关各界的协同参与,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行业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制订、学分认证等环节,使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之间彼此沟通,实现人才培养的立交模式。
(四)构建科学的学分体系
学分银行实施的关键点和难点是构建一个科学严谨、可量化、可操作的学分体系,而构建学分体系的基础是学分标准。由于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体制并不相同,学分计算方法也自成一体,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分标准,就无法实现学分的互认和流通,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适应性强、又可灵活变通的标准化学分计量模式。常见的学分计量依据主要是工作量,即以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所需投入的平均学习时间来计算学分,这种方法较为适应传统的教育模式,但是它主要关注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投入,却忽视了学习的效率。另一种学分计量方式是以学习效果为标准,即以学习者通过学习所收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评价学习的成效,这种方式在量化和统一方面不易操作,给标准化课程建设和学分设置增加了衡量和控制的难度,但它为学分体系构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应该更符合学分银行灵活性和标准化并重的发展理念。
(五)构建完备的教育服务体系
良好的教育服务是学分银行顺利运行的必要保证,构建一个完备的教育服务体系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是搭建信息交流的规范化载体,全面制订信息服务制度,建立一系列标准化文件,便于教育机构和学习者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建设好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系统,从技术支持的角度,提供学分银行系统的信息资料,其主要功能是供学生查询个人学分记录、认证课程和标准化课程等相关信息;三是加强管理和咨询服务,学分银行给予学习者相对自由的学习选择权,同时也是有必要给予他们更深入的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让有经验的管理者和教师来引导学生制订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学习,科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学生在学习时出现避难就易、功利主义等与学分银行初衷相违背的现象。
(六)构建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学分银行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相对较为灵活,因此其质量保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分银行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学分认证环节,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方面,对于提供学分课程的各类教育机构,学分银行管理机构要加强其评估管理,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通过官方管理机构的严格认证,才可承认其提供的学分;另一方面,对于教育机构本身来说,应该充分重视质量管理,在内部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教学督导等形式随时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和监控。通过外力和内力的双向努力,来应对由于学分银行的创新变化带来的教学管理的难度,以提高学分银行证书的公信力和认可度。
四、城市学分银行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立法是加强教育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应在城市人才发展规划、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等宏观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作为我国率先推行“学分银行”制改革的城市,上海市颁布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明确了学分银行的相关规定,尽管该条例还未涉及更细致的规章,但是也足以说明,有关学分累积的制度、计划、课程、标准等均通过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是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创建学分银行提上城市建设的决策议事日程,即使不是一个独立的条例法规,也至少有一些规范化的运作细则,以解决实质性问题,如责任机构的设立、专门设施的建立、专业人员的培养以及资金筹集等,并提高法规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二)组织保障
完善终身学习和学分银行的组织管理及实施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功能,建立全市性的统筹推进机制是学分银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可以成立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或相关机构作为城市学分银行建设的指导机构,协调和鼓励本市教育文化单位积极提供公共资源,与各类办学机构共同搭建更为广阔的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同时统筹本市相关委办局管理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将其学分纳入学分银行的学分系统。还要进一步明确全市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对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和分工,共同参与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经费保障
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保障。政府在把学习型城市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习者共同承担的经费投入机制。一方面应在保障必要的终身教育发展经费中加以考虑,并列入到经常性财政开支;另一方面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发展经费,对学分银行标准化课程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适当加以投入;也可以将学分银行的相关工作与现有的其他教育培训项目结合起来,如社区教育、“双证制”培训、教育券项目等,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使有限的经费用得更有效率。
(四)资源保障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节省终身教育的成本支出,是学分银行的重要优势。尽管有些中心城市经济较为发达,但终身教育资源仍然紧张,因此,学分银行建设必须要坚持资源整合。既要发挥正规学校的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正规教育机构的潜能,也要重视社区教育等其他社会文化教育资源的作用,同时要积极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学分银行项目和课程建设,既使终身教育资源条件不断改善,也使学分银行的触角伸展得更为广阔。当然也有必要适当投入经费,建设一所或一批城市终身教育办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网络设施条件,使学分银行核心平台建设趋向更为现代化、信息化和便捷化。
[1]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38-156.
[2]杨黎明.构建上海市“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上海: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
[3]彭飞龙.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之学分银行的构建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9-22.
[4]陈晶晶.基于学分银行的完全学分制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41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