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镇将军与文化部的拨乱反正

2013-09-21窦应泰

党史博览 2013年10期
关键词:黄镇文化部张艺谋

■ 窦应泰

黄镇将军与文化部的拨乱反正

■ 窦应泰

黄镇,1909年生于安徽桐城,在战争年代曾历任红五军团宣传干事、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进入外交领域,曾历任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和驻法国大使。1977年12月,中共中央为了彻底整顿 “文革”中的重灾区文化部,同时也为早日恢复党的文化阵地,决定把时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的黄镇调回国内。黄镇临危受命,出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兼文化部部长。这一重要任命刚在 《人民日报》上公布,就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确定“部长接待日”,解决文艺界的冤假错案

1977年12月13日,刚从美国回京不久的黄镇来到文化部,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四人帮”从前插手最多、破坏最大的烂摊子。黄镇上任伊始,就着手抓紧拨乱反正的工作,力求在最短时间里肃清“四人帮”在文化领域内的流毒。当时的文化部主要管理几个“文革”时期的“样板团”,其他文艺团体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黄镇首先调整了部内机构,恢复了因“文革”而荒废的艺术局和电影局,重新组建了直属剧院团和几家电影制片厂。为了解决文化系统的痼疾,黄镇决定先从群众来信和上访抓起。他叮嘱秘书范中汇:“我们从外交转到内交,工作环境变了,接触的人不同了,会有各方面的人来反映情况,交谈工作,你作为部长的秘书,第一道关要从你这里开始。”

黄镇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与文化部下属单位的群众取得联系。为了详细地了解情况,他要求身边工作人员替他先做好两件事:第一,要求秘书和身边人员每天走访一两个所属单位,搞清他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向他汇报;第二,要身边人员每天约几个上访群众谈清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尽快掌握文化部及所属部门的第一手资料,黄镇轻装简从,开始深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话剧团和歌舞团等单位进行走访。不到两个月时间,文化部所属的团、厂、院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黄镇的秘书的日志中可知,从1977年冬来到文化部开始,到1978年4月,他在这期间先后走访了文化部所属机构的相关群众二三百人,至于他利用休息时间接待的上访者就更是数不胜数。

黄镇和普通群众接触交谈,很快就在文化部引起了震动。多年受“四人帮”迫害的各地文艺工作者,纷纷寄来请求解决问题的信件。当黄镇听说群众的信件在秘书处已经堆积如山时,便派秘书前往归类和调阅。秘书处人手不够,只能登记造册,却无法及时处理,更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他决定出面解决这些繁杂棘手的问题。面对各地群众频繁上访的现状,黄镇要求秘书处公开在部机关张贴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我部所属各单位的干部、文艺工作者和群众,凡需要亲自找黄镇部长谈话的,可以直接打电话或写信告诉秘书,说明所在单位、姓名和地址,以便具体安排谈话时间,本通知应向全体人员口头传达。”

黄镇高度重视群众上访,所有参与接待和处理上访的工作人员均不敢懈怠从事。他特别叮嘱秘书,他们处理不了的问题,必须逐级上报副部长和部长处理。至于需要黄镇亲自处理的案件,他也从不马虎,不仅批阅来信,有的还要约好时间与之面谈。随着全国性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每天前来文化部上访的群众迅速增加,许多棘手的问题,工作人员是无法解决的。

黄镇得知此情况以后,在部务会议上作出决定,由他每星期六上午接待上访群众。根据秘书处整理出来的群众来信,再分清轻重缓急,由他亲自接待。

1978年夏,秘书从10多封信件中发现一封河南女演员的来信,她叫孙毓敏,在信中向部领导哭诉了自己在“文革”时期的不幸遭遇。原来,孙毓敏早年曾在北京戏曲学校就读,“文革”前已是一名著名京剧演员。“文革”时期因与一位华侨青年谈恋爱被造反派诬为“里通外国”,并惨遭批斗。后来,孙毓敏因此被下放,她因无法忍受批斗愤而跳楼自杀,虽侥幸活了下来,可从此瘫痪在床,不仅再无重新登台演出的机会,甚至连医药费也难以解决。当黄镇决定接待孙毓敏的时候,她当时正在郑州。她听说新任部长在百忙之中亲自过问她的案子,遂由家人陪同来到北京。当黄镇见孙毓敏拄着拐杖走进办公室时,亲切地握着她的手询问情况。

孙毓敏当场诉说了不幸经历,黄镇不时开导她要坚强,要勇敢面对困难。最后,黄镇要她在当年9月前来北京参加京剧流派的会演。但孙毓敏对黄镇的邀请将信将疑,连问这是否是真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又问黄镇:“可我听说《红娘》这样的老戏是黄色的,恐怕不能演吧?”黄镇坦率地告诉她:“不,《红娘》是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嘛,怎么不能演?你先回河南去,到时候我们会通知你的。”

孙毓敏带着黄镇的鼓励返回了郑州。当时她因腿伤和腰伤,已经多年不演出,甚至连嗓子也不敢练了。现在因要准备秋天的北京会演,孙毓敏便不分昼夜地带病练习。她以极大的毅力坚持苦练,终于把从前的拿手剧目《红娘》练得炉火纯青。9月,孙毓敏在郑州果然接到来自北京的演出通知,她高兴得泪眼婆娑。50多分钟的演出,博得台上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孙毓敏后来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她在黄镇去世后撰写的回忆录中写道:“在那拨乱反正的年代里,黄部长短短20分钟的接见,扭转了我的后半生,使我得以从阴沟里爬出来,重新抬头做人。”

体察民情倾听文艺界人士诉苦,20多年冤案一朝得雪

在黄镇每星期六接待的众多文艺界上访人士中,有一位来自江西萍乡的陈敏凡。作为中国舞剧团的编创人员,陈敏凡多年前就读过黄镇在《红旗飘飘》等杂志上发表的长征回忆录,尤其是黄镇绘制的《长征组画》更令她敬佩不已。

陈敏凡的不幸,始于1955年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因其丈夫田庄(北影主办的某杂志编辑)受到此案的牵连,继而这对夫妻分别在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到黄镇出任文化部长时,陈敏凡一家几乎到了难以生存的窘境。就在此时,一些同情他们遭遇的邻居,向陈敏凡透露了黄镇到任后平反冤假错案的情况。陈敏凡抱着一丝希望,给黄镇的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秘书把陈敏凡的请求报告给黄镇后,他马上就安排了时间。两天后陈敏凡接到文化部的通知,要她在4月15日上午9时前往文化部等候接见。当陈敏凡来到黄镇面前的时候,她看到黄镇正在认真翻阅她呈上的资料,并且听到了黄镇同情的感叹和热诚的鼓励。尤其当黄镇听说受迫害多年的田庄如今已卧床不起时,马上从办公桌里取出纸笔,随即给负责冤假错案平反工作的副部长刘复之写了一封短函。

复之同志:

今天我接见陈敏凡同志,发现她和她的爱人田庄同志都是属于五七年错案,根据中央11号文件第八项,我看可以作为 “个别人的问题实事求是地予以纠正”,解决她和她爱人的问题 (政治上平反,撤销其行政处分,恢复原工资,组织上开除团籍也要解决)。请你同她当面谈谈,早日同有关单位联系商量,加以妥善处理。

黄镇当着陈敏凡的面读了他所写的信,又叮嘱她:“小陈同志,这个11号文件中央已经批准,不久就要发下去。你把这个条子带回去给你爱人看,给你们领导看,然后请副部长刘复之同志与你当面谈,他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你要做些准备,详细情况可以向他谈,由他具体帮你们解决问题。”几天后,刘复之亲切接待了她。不久,在黄镇的直接关怀下,陈敏凡多年的冤案终得平反,她丈夫田庄的错案也得到了纠正。

1978年5月16日,新华社内参上刊载一篇记者到文化部采访的文章《部长办公室的一天——黄镇同志接待群众来访侧记》,较为真实地记述了黄镇与来访群众的接触及果断处理问题的经过。文中写道:

“一位老红军出身的外交官,能在就任新职以后亲自接待系统内部的上访者,早已在京华传为美谈。这无疑是一般部长难以做到的。记者此前对此也感到不可思议,但真正来到文化部长办公室一看,才发现黄部长确实以自己的党性原则坚持着这一繁重而艰难的接访工作。根据原定的安排,黄镇部长今天要先后接待九名群众。他的接访时间是从上午9时到中午11时半,午餐后黄镇继续接待来访人员。谈完最后一个已是晚6时半了。中午12时后黄镇也没有休息,而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批阅外地文艺界人士的上访信。当傍晚黄镇部长将要结束一天疲劳工作时,又发现秘书把数十封群众来信装进他的皮包里,以备回家后在灯下批阅。记者受其感动地说:‘部长辛苦了。真是不容易呀。’黄镇说:‘这完全是应该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样做至少有几条好处,对于深入了解各方面情况,少犯官僚主义有帮助。可以及时地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密切联系群众。当然,有些问题很复杂,需要多方了解,认真调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记者所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到黄镇初来文化部工作的繁重程度。

破格批准张艺谋入学,鼓励张君秋等名家重登舞台

1978年夏的一天,黄镇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封从外地寄来的邮件。他拆开一看,原来是一个名叫张艺谋的学生写给他的求助信。张艺谋当时已经28岁,由于恢复了高考,他也想进京读书,但正为无法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而苦恼。在求学无门的困境中,张艺谋决定给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一封信,他原本也不抱希望,只是想碰碰运气而已。张艺谋在信中向黄镇介绍了自己虽然已经超过了该学院摄影系的报考年龄限制,可他却认为自己年龄偏大,并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而是“文革”中大专院校不招生造成的。张艺谋请求破格批准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读书,主要理由是他对摄影颇有研究,而且多年的自学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摄影经验。为了让黄镇进一步了解他在摄影方面的才能,张艺谋还随信寄来几幅自己拍摄的照片。黄镇发现这些照片尽管都是黑白的,但光感和构图都独具匠心,因此认为这个学生将来很可能是一个有摄影潜质的艺术家。于是,黄镇在张艺谋的来信上批了几行字:“张艺谋可以不受年龄所限,如其他成绩合格,可以批准其入学。”

正因为有黄镇的批示,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黄镇的批示,虽然解决了张艺谋的入学问题,却引起了一些不明真相者的猜疑和指责。在文化部办公大楼前的棚子里,有人张贴了一张抨击黄镇的大字报。写大字报的原来是一些因种种原因没有考进电影学院的学生,他们认为像张艺谋这样从基层直接进入电影学院的新生,如果没有黄镇的特殊批示,是绝对不可能被破格录取的。大字报认为,张艺谋之所以能够破格进入电影学院,完全是因为张艺谋与黄镇有特殊的亲戚关系。大字报指责黄镇以权谋私,张艺谋28岁还能进入摄影系,正是黄镇不顾国家的高考纪律私自为其开后门的结果。

黄镇对此不为所动,他清楚为什么要在张艺谋的信中作那样的批示。张贴大字报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就在大字报出现前后,黄镇还前往高教部等部门,与相关领导探讨如何在来年招生工作中放宽学生年龄及有效地把一些因“文革”耽搁了的优秀学生选拔进高等院校的问题。

就在张艺谋被破格录取后不久,当时文化部主管的一些文艺单位,也相继有一些从外地急需进京的优秀演员、美术工作者、作曲家等,通过不同的渠道,把请调报告直接打到黄镇这里。遇上这些基层单位无法解决的人事调动问题,黄镇只要发现是可造之才,一般都不问亲疏,尽量给予协助解决。例如刘晓庆等一批颇具潜质的演员,当时急需从四川等地调进北影,但户口和住房等问题,并不是他们本人能够解决的。只要黄镇发现申请进京者具有相当的文艺潜质,他往往都给予大力支持并乐观其成,有些人的请调则是他亲自批示后才得以实现的。

黄镇主持工作以后,在大胆起用“文革”中受到冲击及“批判使用”的艺术人才方面,果断地带了一个好头。他从前虽然酷爱京剧艺术,但因多年身在国外,与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来往并不多。这次他主持文化部工作,特别注意起用那些当时因种种压力尚不能登台演出的老演员。京剧名家张君秋的再次出山,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黄镇主持文化部工作时,正是京剧舞台的萧条时期,那时八个“样板戏”因“四人帮”的垮台不得不暂时停演,而京剧舞台上尚未有新戏可演,旧剧又由于多年极左思潮的禁锢一时无法面向观众。黄镇看到了京剧舞台青黄不接的局面,十分痛心。因此,他考虑寻找几位在京剧界颇有影响的老演员,能够在关键时候登台演出,以解决京剧艺术面临的困境。

一次,黄镇看到了张君秋在香港的演出海报,这是一张20世纪50年代张君秋和马连良在香港联袂公演时的海报。听说马连良在“文革”中不幸惨死,而张君秋仍在北京时,他决定请张君秋出山。几天后,黄镇主持召开了一次研究京剧如何上演传统戏的会议。为了让文艺界能够接受张君秋,会前黄镇特别开列了一份与会者名单,点名请张君秋等一批正在赋闲的名家出席。他们的到会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注目,因为让这些多次受批斗的老演员参加如此隆重的会议,在此前是连想也不敢想的。张君秋等人虽然坐在会场上,但根本不敢说话。黄镇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在会上他故意点一些张君秋等人从前演过的旧剧目说事,意在为传统剧目的公演制造舆论。在会议间歇时,黄镇甚至还主动找张君秋闲聊,询问他现在是否还练嗓子、生活如何等等。

黄镇与张君秋几次接触,发现这位老演员纵然有意登台,但仍顾虑重重。后来,黄镇鼓励张君秋:“你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一定不能放弃。你要继续坚持练唱,我要继续努力为你争取一切机会。”黄镇多次向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呼吁,大造有利于传统戏公演的舆论。张君秋此前对重上舞台不抱任何希望,因有黄镇的鼓励,他开始在暮年恢复清晨练唱、吊嗓子,并重温那些早已荒疏了的唱腔唱词。同时,黄镇还为李万春、叶少兰等一批多年远离舞台的京剧名家重上舞台,在幕后进行着各种冲破阻力的工作。到了1978年春夏之交,黄镇恢复传统戏的主张终于获得了从中央到基层的一致赞同。

为争取张君秋等名家早日出山,黄镇先让他们在内部演出,准备在时机成熟后,再于当年秋天举办京剧名家的公开演出。这些小型的内部演出,往往伴随着来自社会上的重重阻力,有人甚至把所有传统戏都误认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防止有人闹场,有些小型演出黄镇会亲自到场,为张君秋等登台助威。只要有黄镇到场,任何人都不敢闹事,演出也能顺利进行。为此,这些老演员都把黄镇视若“尊神”,演起戏来也底气十足。在黄镇的鼓励支持之下,一大批京剧名伶的后人纷纷走上舞台大放异彩。京剧舞台从此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纠正老生取代小生的错误,资历最老的画家偏偏不肯“上镜”

在不断恢复传统剧目的同时,黄镇也开始抓紧京剧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他主政文化部不久,就多次找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史若虚谈话。为了真正了解戏校的情况,有时只要青年学员排戏,他就到场观看。一次,当黄镇观看一些青年学生排演传统剧目《二进宫》时,忽然发现“四公子”的演唱是在刻意模仿老生的唱腔,感到非常别扭,于是就当场问史若虚:“我记得‘四公子’应该是小生,怎么现在忽然改唱了老生呢?”史若虚有些意外也有些惊喜地说:“黄部长,这都是‘文革’中取消了的行当,现在虽然恢复了演出,可是取消小生行当,据说是根据最高指示才改的。至于是否还要改过来,说实话我们也拿不准,因此就不敢轻易恢复小生的唱腔风格。”

1964年6月,中国首任驻法国大使黄镇向戴高乐总统 (中)递交国书后合影

黄镇听了,便当场鼓励史若虚尽快把京剧固有的演出习惯尽早恢复过来,并坦率地表示:“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都很喜爱京剧。他们不仅懂京剧,而且也非常精通。据我所知,他们从来不硬性下达指示,老唱法怎么能随便说取消什么就取消什么呢?这显然是‘四人帮’假传圣旨嘛。况且,即便是毛主席说过,我们做领导干部的也有权反映,根据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嘛!前辈创造小生这个行当是有根据、有道理的。用真假声发音,就像我们青年人在变声期一样,讲话就是忽高忽低。小生和老生配戏,声部就有所区别。如果把周瑜也改成老生,性格就出不来了,这是有生活根据的,小生跟旦角配戏,就再合适不过了。”在黄镇的关心下,中国戏曲学院率先恢复了小生行当。

黄镇不仅懂京剧,也懂美术。他主持文化部工作以后,立即着手安排一批受“四人帮”打压多年的著名画家出来作画。对当年在上海求学时结识的老画家刘海粟,他更是格外敬重。有些重要的会议,黄镇都请刘海粟参加,甚至用自己的车接送。

著名画家邵宇始终记得解放初期他负责印制黄镇在长征时期一批散失旧作的往事。1958年有人在北京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名为《西行漫画》的小册子,上面都是些以长征为题的即兴之作。邵宇等人看了以后,马上断定这些旧画都是老红军的作品,只可惜漫画上没有作者的名字。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再版这部珍贵的长征写实作品,让邵宇等人四处寻访这本画册的作者。邵宇最后从这本画册上发现了阿英作的序言,于是就辗转求教于阿英,不料阿英也不知这24幅漫画的作者是谁。邵宇根据阿英的判断,先找到萧华,没想到萧华否认这些画系他所绘。不久有人向邵宇提出可能是黄镇所绘,因为红军长征时期只有他喜欢美术,可惜黄镇这时身在国外,无法确认此事。一直到1959年黄镇回国述职,邵宇才从黄镇口中得知《西行漫画》正是他在长征途中忙里偷闲绘的一批画。

黄镇出任文化部长后,中央电视台要为他拍一部介绍绘画的专题片,可他百般推托,说他现在是主管文化工作的领导,不能以书画家自居,不愿公开亮相。后经邵宇多次以朋友身份劝说,黄镇虽然应允,却仍然要求电视台多拍一些老画家的镜头,而他尽量少露面。他说:“我是文化部长,希望有更多老画家和新画家推出新作,至于我那几幅旧作,最好还是不要宣传的好。”

黄镇在将文化部的“头三脚”踢开以后,就决定“走出去”。他对身边人说:“这些年来‘四人帮’大搞文化的封闭主义,把那些需要文化滋润的边疆地区弄成了一片文化的沙漠。我们的原则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一定要让社会主义的文艺光芒普照到祖国各地。”

到大西北倾听民间呼声,解决多年积压问题

1978年秋,黄镇带着一批干部离开北京,前往新疆、甘肃和青海这些偏远的地区深入了解文化发展现状。他所到之处都为当地简陋的文化设施和贫乏的文娱生活而备感忧虑。黄镇每到一地,不是与党员群众座谈,就是参观、访问,忙得团团转。这次大西北之行,黄镇组成了一个由艺术、电影等方面的负责人参加的九人小组,他们先后到了乌鲁木齐、和田、石河子、喀什、吐鲁番、敦煌、兰州、酒泉、玉门、嘉峪关等地。

黄镇到敦煌莫高窟考察,当即挥毫题写了一首诗:“久欲访敦煌,此愿今朝偿。宝藏无比富,人类大荣光。”当他发现莫高窟历经数千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时,心情十分愉悦,并在视察过程中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黄镇认真听取群众关于繁荣文艺的意见,及时地改进各方面的工作。在喀什访问期间,他带着文化部的随行人员,到几户贫困的维吾尔族群众家中走访。当他目睹那些农民仍以野菜充饥时,忍不住老泪纵横,当场为这些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捐款。一次,黄镇在某地观看舞蹈演员的排练时,发现演员们每天练功要消耗很大的体力,营养却跟不上,每月的营养补贴只有六块钱。黄镇回京后就召开部务会研究,并专门向财政部打报告要求解决此事。此外,黄镇还在这次调研中总结了40多条有待改进的意见,其中包括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的投资等等,许多具体问题都是他在考察中拍板解决的。黄镇为此次西北之行总结的经验是:“还是下去走走有好处,许多事不到下面看一看,是永远也听不到的。”1979年春,黄镇再一次带领文化部领导前往包头、呼和浩特等地的荒凉大草原走访,为这些地区解决了多年看不到电影的问题。

黄镇有一次乘车经过北京东单大街,发现一些观众挤在电影院门前,为看一部新电影,从清晨就开始排队购票。黄镇为此十分焦虑,多次召开部务会议研究如何解决北京和各地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有人提出可否把一些部委的礼堂和俱乐部利用起来,以解燃眉之急。黄镇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开始以北京作试点,安排具体人和市文化局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分头与有俱乐部和礼堂的相关部门进行联系洽谈。黄镇也利用一些老关系,与外交部、军队等机关沟通联络,很快得到了一些部委机关的支持。从1978年7月开始,北京首先行动了起来,如外交部、国家计委、解放军某部等12家内部礼堂逐步对外开放,顿时缓解了北京影剧院紧张的实际困难。1979年10月又有30多家俱乐部对外售票。此外一些军队和中直机关的礼堂也相继接待普通观众。

黄镇在文化部任职的三年中,认真抓了一批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重点电影和话剧。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就是在黄镇担任文化部长期间首次出现在中国银幕和舞台上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些表演艺术家首次在电影《大河奔流》和话剧《西安事变》中扮演毛泽东和周恩来。让普通演员扮演去世的领袖人物,在中国银幕和舞台上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以陈毅为主角的《黄桥决战》和以贺龙在“文革”中的遭遇为主线的《贺龙之死》等作品,当时推出来的风险很大,但黄镇却力排众议,为这些优秀剧目的公演大开绿灯。电视剧《严凤英》由江苏电视台开拍时,黄镇担心黄梅戏的故乡安徽有意见,就千方百计地做安徽省的工作。后来当黄镇听说素有“小严凤英”美誉的马兰将出演此剧的女一号时,他这才放下心来。为繁荣黄梅戏,黄镇在赴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工作时,仍然千方百计地把《天仙配》和《女驸马》等优秀剧目设法介绍到国外去演出,以不断扩大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响力。

《丝路花雨》是黄镇在文化部长任内亲手扶持甘肃省文工团排练并公演的优秀舞剧。1982年黄镇已调到对外文委工作,这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他颇感意外的事情。在兰州上演《丝路花雨》不久,中国煤矿文工团在北京也排演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而且他们在京的公演也大获成功,不仅北京观众为之喝彩,而且还引起了一些国际友人的注目。其中有一家中美合资公司的总裁多次亲临剧场观看此剧,并产生了极大兴趣。美方总裁盛情邀请中国煤矿文工团赴美演出。可是甘肃省文工团作为《丝路花雨》舞剧的原创单位,当然也希望得到这次出国演出的机会。

在双方为出国相持不下的时候,黄镇出面化解了矛盾。黄镇找甘肃省文工团做工作,他说中国煤矿文工团是解放战争时期从东北来到北京的,1963年当众多企业文工团精简的情况下,是周总理保住了它。原因是30多万煤矿工人需要这个文工团。现在煤矿工人的生活都很困难,而且这个出国的机会来之不易,出国演出也是为国争光,因此希望甘肃省文工团发扬风格,让煤矿文工团先出去,将来他另外为甘肃省文工团出国演出安排任务。《丝路花雨》在美国各地的公演大获成功。

黄镇主持和领导文化部的拨乱反正工作虽然只有短短三年,但他却以率先垂范的高风亮节在文化界留下了一段佳话。■

猜你喜欢

黄镇文化部张艺谋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喜迎新年
——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赴遵义春节慰问演出
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任上的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