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芜湖市中学生意外伤害现况调查
2013-09-20黄志伟金岳龙贺连平姚应水
艾 东,黄志伟,金岳龙,陈 燕,祁 秦,贺连平,姚应水
(皖南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随着社会经济、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以往严重危害中学生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在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已基本得到控制,而伤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有研究表明伤害目前已成为危害中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且也会对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2]。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安徽省芜湖市中学生伤害发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伤害发生的现况特征,为中学生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安徽省芜湖市9所中学,按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共抽取学生2 512名,收回有效问卷2 459份,有效应答率为97.89%。伤害的诊断采用国内目前通用的诊断标准[3]。在6个月以内因伤害而造成以下情况之一者判定为伤害1次:①到校医务室或医院处理;②老师、家长或其他人做紧急处理;③因伤缺课半天以上停止运动、上课等日常活动的。
1.2 工具 针对受测人群不同身心发育特点、伤害相关危险因素的表现形式设计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①中学生一般情况问卷(自编),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对伤害的认知情况等;②伤害发生的情况,包括在调查期间内伤害发生的次数、类型、时间、地点以及受伤的形式和原因。
1.3 方法 调查前4周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明确调查表的填写注意事项和各项标准。全面调查前选择某一个班级进行预调查,结果反馈后再对调查表进行补充修改。调查结束后,由研究者本人对全部调查表数据进行复查,剔除不合格的调查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χ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伤害发生率 共收回有效问卷2 459份,伤害总发生率为17.3%。其中初中男生伤害发生率为25.8%,女生伤害发生率为19.0%,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2,P=0.028);高中男生伤害发生率为18.8%,女生伤害发生率为13.3%,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3,P=0.003),见表1。
表1 中学生伤害发生率及性别差异
2.2 伤害发生场所和时间分布 中学生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内(占53.93%),其余依次是家中、公共场所及其他地方(见表2),从伤害发生的时间分布来看,一年12个月份中6、7月伤害发生的例数居多,其中以7月份最高,其次为6、9、10月份(见表3)。
表2 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地点分布
表3 中学生伤害发生的时间分布
2.3 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由表4可见,发生车辆伤的主要原因是骑乘自行车/摩托车(占54.12%);发生碰撞/跌倒伤的主要原因为体育运动(占68.05%);发生烧烫伤的主要原因是倒开水(占86.36%);锐/钝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做家务(占46.32%);动物/昆虫咬伤的发生原因主要为狗/猫咬伤(占48.74%)以及鼠类咬伤(占32.81%);使用电器为引起电击伤的主要原因;食物堵塞气管为窒息发生的主要原因。
表4 不同伤害类型的发生原因分析
2.4 伤害发生与伤害认知 由表5可见,伤害的发生率在学生是否接受过安全教育、认为伤害是否可以预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的发生率在学生是否听说过意外伤害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5 中学生伤害与中学生对伤害的认知情况(n=2 459)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芜湖市中学生总伤害发生率为17.3%,与国内其他地区伤害调查结果比较处于相对较低水平[4-8]。说明中学生伤害发生率存在时间及地区差异,不同的样本含量、不同的调查时间跨度以及不同的伤害界定标准与伤害发生率之间存在联系,也可能与报告发生率存在漏报现象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初高中男生伤害发生率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国内部分学者研究报告类似[5,7-8],考虑原因可能与男女不同的性格特征及生理特点有关。男生天性好冒险,喜欢参加一些具有危险性质的运动或游戏,并且相对于女生来说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同时,老师和家长对男女生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更为重视女生的危险行为,由此可能会使女生受伤害的机会小于男生。马迎教等[9]研究结果显示,百色市男女中学生伤害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当地经济较为落后,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关。当地大多数女学生除了学习外,还需要负担一定的家务,从而导致女学生伤害发生率与男生相仿。
从伤害发生的时间分布来看,一年12个月份中6、7月伤害发生的例数居多,其中以7月份最高,其次为6、9、10月份。中学生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内(占53.93%),其余依次是家中、公共场所及其他地方。易光辉等[10]对成都市中学生伤害情况调查显示,伤害时间发生以7~9月最高。张计委等 对上海市青浦区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伤害地点以发生在家庭中最高,校内学生伤害发生率最低。张立敏等[12]对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的伤害相关调查结果与本次研究存在部分差异,其结果显示:伤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11、12、1月份,其次为6、7月份,考虑原因可能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有关。国外相关研究报道显示:中学生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为学校内,其余依次是公共场所、家中,考虑原因可能与各国经济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差异有关[13]。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发生车辆伤的主要原因是骑乘自行车/摩托车(占54.12%);发生碰撞/跌倒伤的主要原因为体育运动(占68.05%);发生烧烫伤的主要原因是倒开水(占86.36%);锐/钝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做家务(占46.32%);动物/昆虫咬伤的发生原因主要为狗/猫咬伤(占48.74%)以及鼠类咬伤(占32.81%);使用电器为引起电击伤的主要原因;食物堵塞气管为窒息发生的主要原因。
国内学者刘凤霞[14]对天津市河北区中学生的调查结果与本次研究存在部分差异,具体表现为:天津市中学生发生锐/钝器伤的主要原因为体育运动,考虑原因为各地区中学生体育运动习惯不同所致。提示我们应该推广更安全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报告与本次研究存在部分差异[15],具体表现为:中学生发生烧烫伤的主要原因为热汤或热油,考虑原因可能与国外受调查地区中学生存在较早接触烹饪的习惯有关。
传统的观点认为,伤害是偶然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已经改变了这个看法,认为伤害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和意外,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通过公共卫生理论和具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控制。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伤害是可以预防的,但是思想上的认识对伤害行为的发生没有直接影响,而经常听说过意外伤害的学生要高于很少听说过的学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因可能为学生只有在自己伤害情况发生之后才能接受到关于伤害的教育。
以上结论提示,中学生的伤害安全教育工作应注意性别差异,预防工作的重点应侧重男生。学校在预防学生伤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应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强度,并在伤害高发的时间段加强安全管理。意外伤害的预防需要长期的建设,要想加强学生对伤害的正确认识,并把正确的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最终达到减少和预防伤害的目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做大量工作[16]。
[1]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83.
[2] GOLDBERG AJ,TOTO JM,KULP HR,et al.An analysis of innercity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s violence before and after participation in the“Cradle to Grave”programme[J].Injury,2010,41(1):110-115.
[3] 王声湧.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J].疾病控制杂志,2005,9(1):96.
[4] 徐欢乐,陈健,冯学山.2010年上海市黄浦区中学生伤害现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5):88 -90.
[5] 李晗文,李集宇,丘春萍.广州市某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医院,2012,12(6):154 -156.
[6] 陈天娇,季成叶,星一,等.中国18省市中学生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2):154 -156.
[7] 郑薇薇,夏蒨,代银.杨浦区2006与2010学年中学生伤害流行病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62 -1263.
[8] 罗艳,陶芳标,张安慧,等.安徽省马鞍山市大中学生多发伤害现况及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1):30-33.
[9] 马迎教,谭盛葵,许建国,等.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伤害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4):920 -921.
[10]易光辉,高亚礼,邓颖,等.2006~2007年成都市学生伤害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4):252 -254.
[11]张计委,张军,陆海珠,等.上海市青浦区中小学生伤害现况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4):606 -608.
[12]张立敏,李玉堂,赵瑞兰,等.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27(10):1081 -1084.
[13] DUNKLEY DM,BLANKSTEIN KR.Self-critical perfectionism,coping,hassles,and current distress: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Cognit Therap Res,2000,24(6):713 -730.
[14]刘凤霞,宋丹,王欣,等.天津市河北区高中生伤害相关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3):262 -264.
[15] PARK H,HEPPNER PP,LEE D.Maladaptive coping and self-esteem as mediators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Personal Individ Diff,2010,48(4):469 -474.
[16]王声湧,从资料到行动:挑战中国的伤害控制工作[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4):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