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探讨

2013-09-20陈捷陈丰林双桃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6期
关键词:红疹典型性川崎

陈捷 陈丰 林双桃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发生炎性病理改变为主的发热性急症。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以婴幼儿为主,亚裔男婴是高发人群[1]。川崎病的典型症状除高热、红疹、唇裂、杨梅舌外,肛周红肿、指趾端蜕皮等症状临床上也较为常见。近年来,全球川崎病发病率有渐长之势,亚洲国家和地区尤为显著。据报道,川崎病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诱因之一[2]。川崎病可导致患儿包括皮肤、黏膜、血管、淋巴结等全身多系统损伤,及早诊断和治疗临床意义巨大。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由于特征性临床症状较少,仅依据患儿临床表现很难做到早期确诊,极易发生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将导致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加重。为探讨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早期诊断策略,本文回顾对比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本院诊治的典型性和不典型性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早期诊断资料,以期能深化对不典型性川崎病的认识,提高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现总结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诊治的川崎病患儿,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两组,其中典型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5.2月至7岁,平均为(1.6±0.27)岁;不典型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6.1月至7岁,平均(1.8±0.19)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诊断标准为:持续高热(≥5 d),手足硬肿、眼结膜充血、口唇红裂、杨梅舌、皮肤红疹、淋巴结肿大。典型组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应符合(包括持续高热在内)其中的5项,不典型组应符合(包括持续高热在内)其中的2~4项。

1.2 方法 典型组患儿依据川崎病诊断标准诊断,符合规定中的5项;不典型组患儿符合规定中的2~4项,做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和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检查辅助诊断;对比分析两组的诊断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学方法,以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两组患儿均有持续高热症状。与典型组比,不典型组淋巴结肿大症状和手足硬肿症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相对于其他症状,淋巴结肿大和手足硬肿在不典型性小儿川崎病中出现的概率较小。典型组内各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典型组内各个症状组比较,高热、红疹、唇裂、杨梅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表明不典型组临床症状较少,除高热外,红疹和唇裂、杨梅舌较为常见。

表1 两组临床症状例数和发生率比较(n/%)

2.2 不典型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典型组实验室检查结果

3 讨论

迄今为止,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感染学说”曾得到多数专家推崇,但因一直未在临床找到直接证据,至今未得到业界统一认可。免疫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3],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不成熟,无法抵抗外界强烈刺激继而引发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性炎症,炎性因子随着机体循环系统到达全身,从而引发患儿全身性血管炎症病变。典型性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多,临床诊断较易;不典型性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特征性症状较少,一般不足4项标准诊断要求,仅靠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高,很难做到早期诊断。如若辅以全面的实验室检测并明确心脏冠脉情形协助诊断,将会大大提高早期诊断率。因川崎病是免疫调节引起的全身多系统损伤性小血管炎症,故会引起机体多系统多组织器官代偿功能异常。最为显著的表现一方面是白细胞、血小板、C-蛋白及血沉速度等与炎症相关的指标不同程度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血管损伤性病变,临床较为常见的为冠状动脉扩张,以冠状动脉瘤尤为突出,对于疑似川崎病患者,如若检出冠状动脉瘤,在排除其他病症后,基本上可确诊[4]。

近年,川崎病发病率渐涨,随之不典型性川崎病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本研究中,不典型性川崎病的比例占总数的37.5%,所以对于不典型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应予以足够重视[5]。本研究显示,不典型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发生的时间不同,发病后一周是诊断的关键时期,临床应密切观察,及时检测。对持续高热并符合川崎病2~4项诊断条件的疑似川崎病的患儿,应结合试验室检查和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检查尽早确诊,并行免疫球蛋白治疗,以防止患儿发生或加重冠状动脉病变。

[1] 刘丽莎,钟天鹰.川崎病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2,18(22):3815-3818.

[2] 焦富勇,严晓华,蔺婧.川崎病治疗新进展.中国医药科学,2012,4(20):9-11.

[3] 李瑞燕,李晓辉.川崎病病因学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8(4):616-620.

[4] 黎素清.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疗进展.中国社区医师,2012,33(6):5-6.

[5] 陶家平.小儿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133-134.

猜你喜欢

红疹典型性川崎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过敏起红疹的防治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地基处理典型性施工效果分析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来源国信息和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