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源地崇拜
2013-09-20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中心主任
(唐晓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中心主任)
文化源地的种类很多,从大历史看,有原始文化源地,它们都产生大型文化综合体,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克里特岛、美索不达米亚、中美洲等,都是这样的文化源地。大型原始文明源地,世界上就这么几处,以后有许多后续文化源地,大小不一,各色各样,基督教文化、欧洲封建社会文化、中国王朝文化、阿拉伯文化、佛教文化等,都是后起的重要大型文化。我们平常说的小文化,如北京文化、客家文化、美国摩门教文化、奎克文化等,也都可以考察它们的起源地。
一个文化在某地发源,如果这个文化长期发展,中途没有消亡,那么它的源地会以传说的形式、史诗的形式、族谱记载的形式,被长期保留在群体记忆中。这个源地,像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会转化为神圣的、被崇拜的对象,成为圣地。作为圣地,其性质已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或者优越、或者艰苦的自然环境),还被赋予了道德属性,上升到文化的高层。它们是文化地理考察的重要对象。一个本来普通的地方,由于是文化源地而发生意义的质变。古代这样的事情很多,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范围里也有,它们离我们很近。比如,井冈山、延安,它们是革命圣地,因为在那里诞生了新的强势文化,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样的文化源地当然不得了。
举个著名的古代例子,在中古时代,中国北方有个很强大的民族——鲜卑。鲜卑本来很小,但吞并一些族群之后变得强大。鲜卑人本来的基地在兴安岭,壮大之后,辗转大漠,远徙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痕迹。他们前后在大同、洛阳修建伟大都城(今天两地仍保存他们开凿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鲜卑人强大以后,并没有忘记他们的文化源地,没有忘记兴安岭山地。北魏王室时常派遣使者返回东北深山密林,去拜祭民族起源的圣地。在那里,有一个山洞被鲜卑人尊为源地的象征,特意在那里祭祀他们的远祖。据《魏书》记载,公元443年,鲜卑使臣曾在洞中留有祭祀圣地的题刻。今天,经考古学家调查,山洞被发现,石壁上果然刻有文字,与《魏书》中的记载大体一致。这个山洞叫嘎仙洞,嘎仙洞的发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北魏都城大同距离这处圣地十分遥远,但祭祀行为不怠,说明这个山洞对于鲜卑来说,有至高无上的意义。这是一个真实的圣地的故事。在中国很多民族的史诗里面、风俗活动里面,常常提到圣地,有的民族,在丧礼中对死者唱歌,祝愿死者的灵魂能返回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