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的“三中全会现象”

2013-09-20薛庆超

决策与信息 2013年12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生产力改革开放

文/薛庆超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通过历次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总体方案,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掀起新的改革开放大潮,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就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个重要里程碑。“三中全会现象”由此成为人民群众和世界舆论普遍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的发端与推进器

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是改革开放的代名词。35年前,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历史的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一讲话实际上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政治宣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确定改革开放的全面部署;开辟了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世界形势新变化、新挑战,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判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南方谈话与之后十四届三中全会探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船驶入新阶段,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从改革开放的发端到推进器,这是三中全会一直担负的重要使命。30多年来,党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通过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变。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每一次三中全会,都使中国改革开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都催生中国出现新的一轮改革开放大潮。

解放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与政治保证

其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和难点,中国农村的建设也从历届三中全会所释放的新理念中汲取营养和动力,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前,曾经普遍认为苏联的集体农庄体制、中国的人民公社体制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表现形式,必须坚持,而包产到户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必须坚决反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蓬勃兴起,犹如星火燎原,势不可挡。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国农村建立的包产到户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随后,农村改革全面开展,势如破竹。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每年年初发布一份指导全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统称“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使农民掌握了对土地的自主权。在农民承包的土地上,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什么时候干活就什么时候干活,想怎样干活就怎样干活。思想上空前解放,行动上空前自由,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粮食产量获得空前提高。改革开放解放了农民的思想。从单一种植粮食发展到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真正做到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从单一农业经济发展到多种经济,中国农村的各种“绿色食品”和“绿色产品”,已经打出国门,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农业税,受到广大农民衷心拥护,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部署,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顶层设计”的规划与展示平台

三中全会引领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背后,源于其担当设计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需要“顶层设计”,每次三中全会拟定的改革开放蓝图都是新的“顶层设计”。

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进行改革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再如,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类似的“顶层设计”在各届三中全会不断出台。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次三中全会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密不可分,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国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十八届三中全会,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系列重大决策。

立足在历史与时代交汇的制高点上,又一份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这是三中全会一以贯之的使命和精神,亦是引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动力所在。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生产力改革开放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2016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部署八大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