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链接 有效整合——在品德教学中探寻与语文学科的链接点

2013-09-19章娇娇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品德学科教材

章娇娇

(临海市大洋小学,浙江 临海 317000)

纵观当下的品德教学,我们会发现,好多品德教师是由语文教师承担的。由于语文教师课业繁重,教学压力大,很容易冲击品德课堂教学,将品德这门学科边缘化。但是,新课程下的品德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品德学科也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因此,找出两门学科的异同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找准品德学科与语文学科教学的链接点,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品德课堂教学。

一、思品课教学与语文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以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一)对思想教育的要求和处理不同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语言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潜移默化是这门学科渗透思想教育的常见的一种方式,它是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将道德观念抽象出来并贴上教育的“标签”,就有可能极大地破坏文学形象的感染力。因此,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过程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进行。

小学思品与社会(生活)课程也重视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但与语文课比较起来,它更“直接”地进行思想教育。但是,它的“直接性”更多地是在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活动中进行渗透。

1.在生活中渗透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要求课程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从而激活品德课堂。如《品德与生活》教材中《雷雨来了》一课,就留有一处这样的留白——“遇到雷雨,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谈谈自己有过的雷雨天的经历和躲避雷雨的经验和方法。学生通过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得出一些方法,但有些是可行的,有些是不可行的,教师这时就要及时捕捉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避雨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在活动中渗透

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

翻开品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学生讨论、思考、实践操作的活动。如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送别秋天》一课中,要求学生课外捡一些落叶做树叶画,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自画像》一课中,要求学生照格式制作自己的小档案;《请到我的家乡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一日游方案;《走进聪明屋》一课要求学生利用圆、三角形和线段拼有趣的图形,就是一种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愉悦了儿童的身心,放飞了儿童的情思,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道德认识。

(二)对“载体”的要求和处理不同

现行的语文教材和品德教材都是图文并茂,语言文字和插图都是教学的载体,但是在语文课堂和品德课堂中对于他们的处理方式和要求有明显的不同。

1.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都是教育的载体,但是它在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处理方式却是不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思想情感,还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训练。而思想品德课堂却没有这个训练任务,它要求学生阅读的目的是透过语言文字去把握道德知识,形成道德习惯。它是思想教育的手段,不是思品课的训练任务。

2.插图

语文课把插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它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比如,在观察一幅图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理清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怎样抓重点、抓特点,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开展想象、联想等,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深化情感。而品德课中插图教学并不担负这样的教育任务,它重在引导学生把画面凝结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化开来,以获得道德内容信息,强化道德行为。

比如,浙教版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一课,在体验园里有这样3组插图(出示图片),每组图片为学生创设了3种情境:被老师批评后伤心的画面,被同学误解后难受的画面,“三好学生”落选后失望的画面。这3幅画面的出示其实是引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经历过的失败,并且交流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态度。这插图就像是一根线,串起了学生对往事的回忆,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道路真的是坎坷不平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会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视困难和失败。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品德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链接点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因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是品德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与品德课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社会接触少,收集资料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农村孩子来说,这方面的困难更大。为此,把语文教材资源充实到品德教学之中,有助于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同时,任课教师在语文与品德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上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品德教学中合理运用语文教材资源,寻找它们之间的链接点呢?

(一)充实资料,找准知识对接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的成果,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效益。”要做好品德课与语文学科的相互链接,首先要整合两门学科的知识点,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轻松驾驭课堂的基础。

对照品德与生活(社会)和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两者具有很多同构的知识。比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走进养我的地方”,旨在展示家乡的美好风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可爱、可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迷人景物”,通过学生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园地一”里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都是“介绍家乡景物”的,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资源和品德教材有着丰富的联接,相互可以补充和提升。下面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和浙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关联的知识点作一例举和分析。

一单元:◆识字1金秋时节◆课文: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语文 品德与生活(社会) 两者链接点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1)语文教材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整合内容,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教学时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了解秋天,感受秋天。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学生走进《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的主题“金色的秋天”就有了铺垫。◆三单元:伟大的祖国课文: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我爱秋天◆秋天的保健◆送别秋天二单元:我是中国人◆国庆节◆我爱您中国◆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2)语文第三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专题编写的。从识字、课文到园地,都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与学生的生活也有一定的距离。品德课程第二单元的主题“我是中国人”,运用了丰富的形式,传递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就避免了语文课上的空洞说教,也为品德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结合点,适时恰当地运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走进台湾》一课,教材中只有一句话提到台湾的日月潭、阳明山、阿里山,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知之不多。对此,教师就很好地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加以充实,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语文课学习过的《日月潭》一文,借助文中的语言,结合图片和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体会到那里真的很美。学生感受到那儿的“树木茂盛”很美,“群山环绕”很美,“许多名胜古迹”也很美。然后再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讲述一下日月潭名字的来历,这样,学生曾经拥有的语文资源合理地运用到品德教学之中,为这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感性材料。资料的充实,知识点的对接,使品德教学从语文教学中汲取了营养,提升了品德课堂内涵。

(二)深化认识,找准生活着力点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语文教材的编排语言往往很活泼、优美,但受到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局限,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而品德课程就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的活动平台,在教学中,我们找准学生生活的着力点,将两者巧妙链接,使之相互融合,引导学生把从语文课中感悟到的思想内涵落实到品德课的活动中,学生就能深化道德认识,获得一种深刻的道德体验,这种认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例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悦与温馨。然而,由于学生常常对生活熟视无睹,缺乏对生活的品味,故感受不到其中的“伟大”与“感动”。因此,在学生交流“你和朋友之间的事情”这个环节时,大部分学生仅仅谈到了“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情景,而感受不到“友情的可贵”。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话实说话友情”现场直播活动:有朋友真好,可以一起玩,一起学习。那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你和朋友在相处中曾遇到过烦恼吗?让我们实话实说,一同来排忧解难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曾经被漠视的生活事件顿时历历在目,有的为自己被朋友误解而苦恼,有的为自己直言指出朋友的缺点而被朋友耿耿于怀,有的为朋友经常食言而苦恼。这个环节的设计巧妙地帮助学生解决朋友之间的不愉快,知道帮助朋友要讲究方法,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语文教材上的两则小故事《她是我的朋友》《宋庆龄的故事》,通过两个经典故事的品析,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加深了对朋友的理解:朋友之间除了互相关心帮助外,还要学会宽容、体谅、给予、诚信……

(三)激发情感,找准知行互动点

学生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感而发。例如,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走进台湾》一课,虽然大量的语文资源的补充为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做了一定的知识铺垫,但在接下来让学生感受“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会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却成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师再次借助了学生熟知的语文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还未统一,多年来两岸同胞不能自由地来往,只能隔着海峡互相思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爷爷曾经写过一首诗《乡愁》(课件配乐出示乡愁),让我们一起听听余光中爷爷的心声。学生在如泣如诉的诵读声中,情绪跌宕起伏。有的说:“台湾老人多么想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看看自己的亲人啊!”有的说:“我们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始终血脉相连,两岸一定能统一的!”接着,老师深情地讲述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多年来两岸同胞一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着,最后运用二年级时学生学过的儿歌“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做总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海峡两岸的人民永远心连心!有了语文课的情感积淀,此时的品德教学活动就更有了实效性。

总之,不论语文课程还是品德课程,如果教师注意和分析这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将二者科学地链接起来,充分利用这种关联兼互补的资源的话,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是增值的、饱满的、全面的,这就是语文学科与品德学科整合的魅力。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茂聪.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4]彭阳,林光耀.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品德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超学科”来啦
品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