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绵粉蚧寄主植物种类调查及危害研究
2013-09-19肖铁光杨中侠
曹 婧,肖铁光,秦 琳,杨中侠,*,刘 慧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410128;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原产北美,1991年在美国发现危害棉花。2008年在我国广东地区发现有该生物危害棉花和蔬菜,随后在台湾、广东、广西、湖南、云南、海南、福建、江西等地区相继有报道发现[1~4]。2009年9月湖南发现有扶桑绵粉蚧[5,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和扶桑绵粉蚧的风险分析结果,国家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决定将扶桑绵粉蚧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为了给扶桑绵粉蚧的控防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笔者于2011年5月1日~2012年9月30日对长沙地区扶桑绵粉蚧危害的植物种类进行了调查。
1 调查方法
1.1 寄主植物及寄生情况调查
在扶桑绵粉蚧发生高峰期间,分别在农田、公园、公共绿地等农作物、园艺作物、花卉、杂草、果树、蔬菜上进行调查。调查时轻轻翻转被调查植物的叶片,当在寄主上发现扶桑绵粉蚧所有虫态同时存在时,记录该植物,并将扶桑绵粉蚧的若虫或蛹带回室内镜检,确定扶桑绵粉蚧的寄主植物。同时以叶为单位进行调查,记录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1龄、2龄、3龄、成虫的数量,用平均法进行统计,计算每种寄主平均每株有1龄、2龄、3龄、成虫的数量。
1.2 分布及危害症状调查
调查扶桑绵粉蚧的田间寄主植物分布情况。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5~10株,每株分别选上、中、下部叶片各2片。在解剖镜下统计每张叶片上扶桑绵粉蚧卵、若虫及蛹的数量。对叶片密集且较难分上、中、下部叶片的寄主植物,则分别取上部嫩叶和中、下部老叶各3片作为镜检材料。
1.3 取食方式、取食时间和取食植物种类及嗜食程度调查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室内饲养观察,用窗纱(30 cm×30 cm×40 cm)养虫笼饲养健康虫30头,以不同科不同种的植物分别进行测试。根据该虫对不同种类植物取食的选择性、取食频次和取食量的大小以确定其嗜食程度。
1.4 在不同寄主上成活率调查(1龄发育至2龄)
采用笼罩法在室外进行。每种寄主用小孔纱网笼罩1株无虫寄主,每株寄主上接100头刚孵化的1龄若虫,随机分布于全株,尽量分散开来。每天调查1次,记录粉蚧存活情况及数量。一旦发现新蜕的皮,立即将已蜕皮的2龄若虫及皮移走,以免影响统计结果。计算公式:
1.5 扶桑绵粉蚧在3种主要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发生情况调查
选取南方具有代表性的3种寄主:棉花、茄子、辣椒。在气温较高的5~10月,每隔1周调查1次,若出现暴风雨等对扶桑绵粉蚧种群数量影响较大的天气,当天就进行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扶桑绵粉蚧寄主调查及其在不同寄主上的危害程度
5~9月,对长沙地区农田、果园、花卉种植基地、公园、田边杂草、菜田等地调查,共记录到扶桑绵粉蚧寄主植物16科22种(表1)。
表1 扶桑绵粉蚧危害植物种类
从表1可看出,茄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植物为扶桑绵粉蚧主要寄主。在受害程度上,经济作物以棉花被害最为严重,蔬菜以西红柿、茄子、辣椒、冬寒菜等被害较严重。
2.2 危害特点、取食方式、取食时间
2.2.1 危害特点
扶桑绵粉蚧具有如下特点:(1)食性杂,危害植物种类多;(2)若虫、成虫皆危害;(3)成虫食量大且寿命长,危害最甚。大发生时,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脱离,严重影响植株生长,甚至枯死。就茄子而言,整个生长期间从发嫩叶到老叶脱落前均被其危害。
2.2.2 取食方式
扶桑绵粉蚧取食时附着在叶片上,幼虫(只有1龄较为活泼,善爬行)和成虫均表现为静止状态。扶桑绵粉蚧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叶片、茎干无可见咬痕切口,但粉蚧虫口密度极高时会很快出现萎蔫症状。
2.2.3 取食时间
白天黑夜均可见该虫取食。通过EPG(刺探电位仪)实验数据分析,扶桑绵粉蚧的取食高峰期为黑夜。该虫每天可分2~3次取食,每次取食15~25 min。取食后便静息于叶片、枝条上不动。
2.2.4 扶桑绵粉蚧在不同植物上的分布及危害症状
扶桑绵粉蚧在不同植物上的分布及危害症状见表2。
表2 扶桑绵粉蚧在不同植物上的分布及危害症状
由表2可知,扶桑绵粉蚧在锦葵科和茄科植物上分布数量最多,其中棉花上成虫为96头,冬寒菜为97头,茄子上为87头,西红柿上为84头。在木耳菜、红薯、甘蓝等植物上分布较少,所有龄期虫态加在一起低于100头。而在草莓、仙人掌、紫苏上移接的粉蚧会因各种原因死去或逃跑。原因:汁液充足,且营养丰富的植物,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的生长发育;植物表面太光滑或者表面有太多贴生毛,不适合粉蚧生长,如木耳菜和大岩桐的叶片;而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则可以抵制粉蚧的入侵,如草莓、仙人掌、紫苏。
2.3 扶桑绵粉蚧在不同寄主上的成活率
根据调查,扶桑绵粉蚧在锦葵科和茄科植物上成活率最高,其次为十字花科、天南星科、车前草科、马齿苋科等,其中以棉花、冬寒菜、茄子等寄主上的扶桑绵粉蚧成活率最高(表3)。
表3 不同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的成活率
对比分析表3和表1可知,扶桑绵粉蚧在寄主上的成活率与寄主被危害的程度基本呈正相关。
2.4 扶桑绵粉蚧在主要寄主植物上的种群情况
2012年5~10月间,对辣椒、棉花、茄子上的扶桑绵粉蚧种群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扶桑绵粉蚧在3种寄主上的种群发生情况
由图1可见,扶桑绵粉蚧在寄主生长前期数量较少,中后期数量持续增长,7月份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寄主上的扶桑绵粉蚧明显开始增多,到8月达到高峰,之后随寄主成熟,叶片变黄,成虫开始转移,数量逐渐减少。
3 小结与讨论
从调查结果看,扶桑绵粉蚧的寄主数量、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与其它地区相比都呈上升趋势,新的寄主植物不断出现,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已对主要经济作物及蔬菜和花卉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农作物、蔬菜、花卉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冬季加温大棚数量的增加,使扶桑绵粉蚧种群更容易越冬,其发生将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对扶桑绵粉蚧的监控以及前期控制已显得十分紧迫。
通过对长沙地区的调查,扶桑绵粉蚧的发生高峰期从7月中下旬开始,到8、9月呈爆发形式。在扶桑绵粉蚧的防治上,应在发生高峰期以前,抓住防治适期,降低繁殖基数,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另外,扶桑绵粉蚧在经济作物上危害相对较重,及时对主要经济作物上的扶桑绵粉蚧进行防治,减少该虫向别的作物上迁移,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1] 武三安,张润志.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J].昆虫知识,2009,46(1):159 -162.
[2] 陆永跃,曾 玲,王 琳,等.警惕一种危险性绵粉蚧入侵中国[N].环境昆虫学报,2008,30(4):386-387.
[3] 马 骏,胡学难,刘海军,等.广州扶桑上发现扶桑绵粉蚧[J].植物检疫,2009,23(2):35 -36.
[4] 王艳平,武三安,张润志.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风险分析[J].昆虫知识,2009,46(1):101 -106.
[5] 胡 凤,刘 慧,欧高财,等.扶桑绵粉蚧雄虫产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作物研究,2011,25(1):63-65.
[6] 魏 婷,刘 慧,欧高财,等.扶桑绵粉蚧部分行为学的初步研究[J].作物研究,2010,24(4):358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