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滑冰节目音乐的编曲制作
2013-09-19孙璐璐
孙璐璐
(中央电视台技术制作中心,北京 100055)
编曲制作,要求个人有良好的乐理、和声概念和操作音频软件的能力,如果有键盘的弹奏技巧更是如虎添翼;而花样滑冰被列为体育竞技项目,大多数人认为它只是考察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完成动作的能力。事实上,一场比赛犹如具有竞争性的表演盛宴,是观赏性极强的节目。在音乐伴奏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裁判员根据动作评分,决定名次。国际滑冰联盟(International Skating Union,简称ISU)规定的比赛项目有单人花样滑冰、双人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 3个项目。在花样滑冰的比赛和表演中对节目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整套节目的编排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都要列入比赛评分的范畴。因此,选用优秀的节目音乐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根据花样滑冰自身的特点对节目音乐进行合理的编曲制作。
1 花样滑冰音乐的编曲要求
首先,根据ISU的比赛规则,对各个比赛项目的节目时长提出了严格的规定,每个节目时长只允许在规定时间加10 s或减10 s完成。在编曲制作中要坚决遵守这项规则,短于或超出规定时长都要被扣分。绝大多数运动员的音乐时长控制在3分钟至4分钟。其次,ISU在每个赛季会对各个项目分别提出不同的规定动作作为考察目标,编曲和节目编排要根据这些规则的变化进行创作。在节目中,有些技术动作需要节奏明快的音乐段落来突出动作特点,而有些动作恰恰不适合这类型音乐,并且各个规定动作的完成时长也不相同。因此,对各个段落剪辑时长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另外,在不同特点的音乐段落确定之后,还要考虑段落间的衔接是否流畅、音乐内容是否合理。优秀的节目音乐,主要通过编曲制作人员的智慧和经验来呈现。
2 花样滑冰音乐的选择
花样滑冰节目的编排,首先是对音乐的选择。表演滑音乐选取较为宽松,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喜好随意挑选;比赛音乐则有一定要求。ISU2010年第53届代表大会通过的“特别规程和技术规则”中规定:单人滑、双人滑的短节目和自由滑由运动员自己选择音乐,不允许使用抒情声乐(vocal music with lyrics);冰上舞蹈允许使用抒情声乐。根据ISU第1741号公告,第54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单人滑、双人滑特别规程和技术规则的变化中特别规程的变化,自2014!2015赛季开始,可以使用有歌词的音乐。由此看来,目前对单人滑和双人滑比赛音乐的限制更多些。不过,无论选择哪些音乐,音乐为节目服务的宗旨不会改变,要选择符合运动员气质的音乐,才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发挥。
花样滑冰音乐的选择和剪辑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
(1)选择一首符合节目规定时长的完整音乐小品作为节目音乐。这样的选择对音乐制作来说相对简单,不需要做任何的调整,直接使用。
(2)选择一首曲子,将其剪辑组合,做到符合节目规定时长。
实例一:浅田真央(日本)在2006!2007赛季自由滑中选择了音乐《查尔达什》。作为一首音乐小品的剪辑,此套节目音乐并不是简单的几个乐段的拼接,而是改变乐曲结构,打乱原本乐段的顺序重新拼接,从而形成新的音乐段落来适应比赛中规定动作的时长,让节目动作能够顺应音乐的段落情绪。图1为音乐《查尔达什》的音频波形,浅田真央在节目中使用的音乐是按照颜色块的数字顺序进行剪辑的,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出节目音乐中段落的变动情况,其中3和5音乐段落的使用有重复部分,并且3!5的段落顺序也有变动。
(3)选择多首曲子,将其剪辑组合,做到符合节目规定时长。
实例二:亚伯特(美国)在2007!2008赛季自由滑中选择了音乐《幽灵圆舞曲》(芭蕾舞《槲寄生新娘》)、《爵士组曲圆舞曲》(电影《大开眼戒》配乐)、《河流圆舞曲》(电影《面纱》配乐)以及《假面舞会圆舞曲》。与音乐《查尔达什》的剪辑手法相似,为了能够让多首圆舞曲乐段与规定动作的时长契合,节目音乐中多次出现打乱音乐旋律重新拼接的情况。
3 花样滑冰音乐的编曲方法
以前,花样滑冰音乐的剪辑是靠录音机翻录进行衔接,而后是使用MD机剪接音乐,这些方式的弊端是音乐段落的衔接处生硬,且剪辑手法少,只能使用现有的音乐段落相互连接。如今,更多的运动员开始在制作音乐时运用数字音频工作站。方便的衔接方式、多元的制作功能,完善了音乐编曲,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运动员的节目服务。目前,运用数字音频工作站制作滑冰音乐,大致分为五种手法,以下通过实例分别说明。
图1 音乐《查尔达什》的音频波形
3.1 简单的编辑手法
(1)运用多元的Crossfade(淡入淡出方式),自然地衔接乐段;
(2)运用变速方式来控制节目的时长;
(3)运用变调功能,使两段音乐的调性得到统一,衔接更自然。
实例三:申雪/赵宏博在2006年冬奥会短节目中选择了音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1首和《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通过剪辑功能,剪切掉部分音乐休止段落,使音乐更加紧凑,并运用Crossfade功能,使音乐段落的衔接规整、自然;另外还运用变速功能,解决了节目音乐超时的问题。当然,提速的应用是要在运动员能够良好地完成动作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只考虑时长问题让音乐节奏变得过快,使得运动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动作,那么提速的方案便是不可取的。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制作手法多了,但如果一味强调音乐要随着动作的变化而改变,由此造成旋律不完整是不可取的,在制作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实例四:庞青/佟健在2007!2008赛季自由滑中选择了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原声配乐。这套节目从音乐选取和动作编排上并无不妥,但其中出现了音乐衔接勉强的问题,音乐节奏为了配合进入下一个规定动作,在音乐旋律不完整的情况下强行衔接下一段落,略显突兀,破坏了节目的整体感。
3.2 加强节奏感
基于原曲,使用MIDI手法加入节奏型乐器,加强音乐力度,增强动作与音乐配合的清晰度。
实例四:申雪/赵宏博在2009!2010赛季短节目中选择了音乐《渴望永生》。根据2009!2010赛季双人滑的规则,短节目中需完成八个规定动作,其中必须包含一组接续步(直线、圆形或蛇形)。编排中将直线接续步放在了节目的后半程,从步法开始,音乐的节奏性增强,逐步加入了打击乐器。清晰的节奏配合直线步动作的编排,有效地突出了节目内容。
3.3 增加不同音色
基于原曲,使用MIDI手法加入不同乐器音色,以求改变音乐的风格,将其转变为更贴近运动员想法和特质的音乐。相较于前两种方法,加入乐器音色的做法在制作难度上要更复杂一些,除了要注意乐段的衔接和时长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新加入的乐器音色与原音乐音色的融合性,以及乐器之间的空间感、方位感是否合适。
实例五:申雪/赵宏博在2010!2011赛季表演滑中选择了音乐《茉莉花》和《图兰朵》帕瓦罗蒂演唱版、合唱版。《图兰朵》讲述的是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节目中为了突出中国音乐《茉莉花》的旋律,将其放在节目乐段之首,并运用了变速、加入相近音色的乐器的方法,与歌剧《图兰朵》的旋律自然衔接。而后的乐段情绪逐级叠加,为了实现层层高潮,最终将情绪推到顶峰的效果,由帕瓦罗蒂独唱版本过渡到合唱版本和交响乐版本的乐段,并加入定音鼓和MIDI制作增强的低音音色,用音乐的激情获得全场观众的共鸣,其音频波形如图2 所示。
另一个例子,李子君在2012年表演滑中选择了音乐《传奇》(原曲由李健演唱,常静改编古筝曲)。节目音乐的前段选用了改编的古筝曲,音乐风格恬静、舒缓,突出了民族特色,而扩展部分是在古筝曲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乐器的元素:电吉他、架子鼓、电子合声音色等,如图3所示,使音乐风格变得更贴近现代气息,更有力度和激情,将节目推向高潮。通过编曲的变化,使之成为节目风格变化的转折点。
以上两个编曲实例虽是在表演滑中的应用,但说明运动员已经开始尝试并且接受了这种音乐制作方法,相信在需要时也可将其用在比赛音乐的制作中。
3.4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原创
使用数字音频工作站,重新编曲,从无到有,制作出运动员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当现有的音乐素材不足以满足运动员的需求时,编曲人员便要通过自身的编曲技术进行创作。
实例六:约翰尼·威尔(美国)在2012!2013赛季短节目中选择了音乐《扑克脸》。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威尔也曾将这首歌曲使用在表演滑中,但根据目前国际滑联不允许使用抒情声乐的规定,如果要想在2012!2013赛季的男单比赛中使用该曲,只能选择使用无歌词的版本。威尔依旧选择了《扑克脸》作为比赛音乐,通过音乐制作技术手段,重新制作了无歌词版的音乐供比赛使用。
申雪/赵宏博在2011年表演滑中选择了音乐《甜蜜的梦》。两人在编排《甜蜜的梦》之初对音乐和表现内容都赋予了明确的定义,节目的开场用拟音的方式来表现,这样的创意通过单纯地剪辑音乐素材《甜蜜的梦》本身是不能实现的,只能重新编排制作一段动效,完成节目的编曲。这个动效段落的制作是将音频工作站“搬”到冰场边与运动员配合共同完成的。节目具体内容先由运动员进行编排,根据提供的编排构想预先制作了动效段落,但这个段落的动效节奏与实际动作略有出入,因此由运动员在冰场上进行演示,根据演示节奏用工作站对相应的动效节奏进行调整,修改后的动效段落直接由运动员在冰场上检验是否合拍,通过相互磨合最终将动效段落确定下来,如图4所示。当然,在确定了动效的具体节奏之后,动效的修饰工作是可以在冰场外完成。在歌曲的剪辑中,涉及到歌词段落需要断开时则是通过乐器版音乐进行衔接,避免节目中出现不完整歌词段落。
图2 音乐《图兰朵》的音频波形文件块
图3 音乐《传奇》音频波形文件块和MIDI制作文件块
3.5 运用动效衔接乐段
运用动效衔接乐段,使多个乐段自然过渡,统一的音效多次出现,也增强了音乐的整体性,提升了音乐整体制作质量。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为丰富节目的编排而选择使用多段不同情绪、不同风格的音乐,力求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多首风格迥异、节奏和音调完全不同的音乐集中在一套节目中,衔接和整体效果的呈现是编辑音乐最大的问题。因此,更多的运动员开始选择加入动效的方法。
实例七:本特森(瑞典)在2008!2009赛季短节目中选择了音乐《爱美丽圆舞曲》(电影《天使爱美丽》配乐)、电影《美丽城三重唱》配乐和Ramalama(Bang Bang)(Roisin Murphy演唱)。整套节目的音乐以《爱美丽圆舞曲》为主体,通过加入动效赋予音乐新的含义,把节目内容定义在玩偶的童话故事中,中间插入《美丽城三重唱》配乐来转变音乐的情绪和节奏,以此配合快节奏的步法动作,像是童话之旅中一段离奇激战的故事,而后又通过Ramalama(Bang Bang)歌曲中无歌词的节奏性乐句进行段落的衔接,激战的故事结束,一切恢复平静,《爱美丽圆舞曲》再现。动效的加入,帮助人们全面地体会了这套节目的故事性,使之更能准确地审视运动员是否用肢体语言充分地表现了这段音乐的内涵。
实例八:申雪/赵宏博等10位运动员在2012年冰上雅姿开场集体舞中选择了音乐《红磨坊》电影配乐。节目在前期构思时确定要使用《果酱女郎》、《尽情康康》、《钻石亮晶晶》这三段音乐作为节目的主体。最终剪辑的音乐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三首歌曲拼接起来,而是将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台词等加入其中,并且加入了动效,对乐段结尾部分重新编曲,从而制作出和谐的乐段衔接,保证了节目的整体呈现,如图5所示。
滑冰音乐是花样滑冰运动中艺术表现的基础,短短几分钟的节目音乐,融入了编曲制作者的智慧。选择和制作适合运动员特点的音乐,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发挥,同时调动观众和裁判的情绪,得到情感和动作技术的认同。在比赛音乐选取上,ISU规则中表明2014!2015赛季可以使用有歌词的音乐。这一规则的变动对花样滑冰音乐的选择范围放宽了许多,甚至可以说没有范围。但细究起来,这对运动员和教练员在音乐的选择和制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更多的乐曲和歌曲中做出选择。音乐制作人员要发挥自身的特长,通过编曲制作,获得出色的滑冰音乐,使其能够突出运动员的节目风格和滑行风格,在花样滑冰项目中更充分地发挥音乐的艺术功效。
图4 音乐《甜蜜的梦》的动效和音频波形文件块
图5 音乐《红磨坊》的动效和音频波形文件块
[1] 国际滑冰联盟2010年第53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通过的“特别规程和技术规则”
[2] 国际滑冰联盟第1741号公告